◎王 瑞
(江蘇省柳琴劇院 江蘇 徐州 221000)
柳琴戲又稱“拉魂腔”,起源于魯南、蘇北一帶。原與淮海戲、泗州戲、茂腔等同屬“拉魂腔”腔系。主要流行于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地,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當地曾有“三天不聽拉魂腔,吃飯睡覺都不香”的民諺。
我國的戲曲音樂劇種之多堪稱世界之最。據統計,遍布我國大江南北的地方戲有三百多種,其唱腔特點可謂風格迥異,各領風騷。柳琴戲是我國地方代表劇種,本身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同時柳琴戲以其豐富的思想和獨特的審美具有明顯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柳琴戲屬“拉魂腔”系統中的姊妹劇種,在不同的發展過程中受到當地民歌、曲藝、宗教等方面的影響,逐漸擁有自身的特色。
戲曲是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唱腔形式豐富,對我國音樂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為了實現戲曲藝術的可持續發展,不同劇種的戲曲工作者要對各種戲曲唱腔有深入的了解,并熟練地掌握其唱腔特色,這樣才能把握戲曲發展的主脈。
柳琴戲也叫拉魂腔,在我國魯南地區較為盛行,具有較強的審美特性和地方特色。魯南地區位于我國地理的南北交接之處,受明朝初期移民遷徙的影響,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產生融合,在大多數民歌中都有表現柳琴戲特色的唱腔。
柳琴戲的主要伴奏樂器是柳琴,也叫柳葉琴,屬于高音樂器。柳葉琴外形和琵琶類似,俗稱“土琵琶”。柳葉琴雖結構形式簡單,但發音響亮,音色高亢剛勁,鄉土氣息較重。在我國的蘇皖一帶,柳葉琴較為流行,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柳葉琴在地方小調中得到廣泛應用。
在初期,柳琴戲的表現形式是說唱形式,是貧苦人民在勞作過程中演唱的民間小調,主要用柳葉琴伴奏。隨著時代的發展,柳琴戲從一開始的走街串巷逐步發展為舞臺藝術,并且在樂隊伴奏上也逐漸壯大豐富,吹管、拉弦、彈撥無所不包,現而今又增加以高胡為主胡的伴奏特色。
柳琴戲具有較強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同時貼近農民的生活。目前已經被國家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1.突顯“拉魂腔”的大跳音程
在柳琴戲的唱腔里,不論男腔、女腔;上句腔、下句腔;腔尾乃至是腔體,都有可能出現四度以上的大跳音程,甚至在女腔之中,大跳音程超過八度的也不乏其例。
2.節奏的特點
柳琴戲的節奏以1/4拍居多,大多數是后半拍起唱,這種閃板起唱,或者是行腔之中的閃板是柳琴戲的另一大特點。節奏形式多變,致使切分音頻繁使用,愈加顯得唱腔變化之巧妙。
3.轉調的特點
在柳琴戲的唱腔中,主要使用宮、徵兩個調式。從音樂理論上講,二者又屬于近關系調,能夠使唱腔的轉換協調自然。好的柳琴戲演員,一定要擁有深厚的演唱基礎及巧妙的演唱技術,這樣才能為觀眾展現豐富的旋律特色。
柳琴戲除基本腔之外,還衍化出長短不同,風格各異的色彩腔。大概有:哈弦、起板、導板、連板起、拉腔、射腔、起腔、含腔、平腔、停腔、柔腔、葉里藏花、雷對調、一喲調、老公調、回龍調、垛板、調板、閘板、冒調花腔、四六長腔、男女拉拉腔等。篇幅原因,在此不多做詳述。
1.樂句的自由變化
對于柳琴戲的樂句而言,柳琴戲本身不同于比較成熟的“板腔變化體”,其樂句多不固定。在柳琴戲中,樂句較為獨立,基本上是自由組合的形態,固定的上下樂句并不常見,因此旋律頻頻變化,隨性自由[1]。
2.組腔的自由連接
演員根據情境的需要,在原有唱腔的基礎上,將不同的上句腔和不同的下句腔自由連接。原有唱腔通過吸收各個地區的特點,唱曲特點靈活,伴奏形式多樣。樂句基本上是以二、四、六、八句的托腔規律為依據進行演唱,將柳琴戲和其他樂曲結合,實現樂句的自由組合[2]。
3.唱詞模板的自由套用
是指柳琴戲在發展過程中,有些反映老百姓真實生活的唱詞旋律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模板。把這些模板放在劇情需要的位置進行演唱,恰如其分,毫無違和感,深受觀眾喜愛,被廣泛傳唱。
當代柳琴戲在發展之中增加了許多新劇目,也增添了許多新唱腔。這使柳琴戲在音樂上產生了較大的變化。這對柳琴戲唱腔的創新意義重大。
在當前我國戲曲的百花苑里,京劇、越劇、豫劇、評劇、黃梅戲深受我國觀眾的喜愛。這和藝術家們在進行藝術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流派有關。流派是我國戲曲的特點,是我國劇種創新及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由此可知,柳琴戲要想發展興旺,一定要有自己的流派,以擴大知名度。目前來看,柳琴戲在流派方面的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研究[3]。
柳琴戲經過了長期的發展,其唱腔已經具有自身的特色,但是本身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演員在實際表演過程中的創作缺乏靈活性和創新性,只是一味拘泥于作曲者創作的樂譜,不能進行創新,就難以真正體現柳琴戲之特色。如何在柳琴戲創作過程中既保留本身的特色,又符合當今時代的審美需要,怎樣做好繼承與發展,是當下柳琴戲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再有,就是加大文化藝術融合。文化需要不斷傳播、藝術需要不斷發展,這樣才能更有生命力;文化藝術要不斷創新,緊扣時代的主題,要以包容、學習的態度對待其他文化;要具有發散性思維,加強文化間的交流,實現科學發展[4]。
綜上所述,柳琴戲是我國地方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其獨特的審美特征和藝術價值,還有著強大的社會功能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因地域不同,從藝術風格上來看,柳琴戲之間兼有南北戲曲的特點,或粗獷豪放,或凄美纏綿,并以其濃厚的鄉土氣息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我們要使更多的人了解柳琴戲,推動我國戲曲音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