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鵬
摘 要: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世界經濟的互聯互通為全球經濟的發展帶來巨大推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銀行需要通過創新和變革來適應新經濟的要求。
關鍵詞:新經濟 銀行 商業模式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世界格局變化紛亂復雜,科學技術不斷進度,銀行需進一步加強國際業務能力以及風控體系建設,創新業務模式,合理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并妥善應對擴大對外開放后的新局面,以實現新形勢下的高質量發展。
一、新經濟視角下銀行面臨的環境變化
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崛起。在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動下,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涌現,銀行所處的生態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世界經濟一體化為銀行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一)世界經濟一體化推動銀行國際業務發展
近年來,我國相繼推出一系列國家戰略:2019年8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同意新設6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批復》等。中國經濟國際化進程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金融貨幣、第七大支付貨幣和第九大外匯交易貨幣,多個國家、地區將人民幣納入了外匯儲備范疇。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為中國銀行在全球范圍內布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良機,國際化商業模式也成為中國銀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途徑。
(二)科技發展促進了客戶行為方式的改變
科學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使銀行客戶的行為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銀行客戶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信息資源獲取將由計算機向移動終端進化,移動支付也將會全面取代現金支付,從而成為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新的商業模式推動銀行競爭格局的變化
以螞蟻集團、騰訊集團為代表的新興金融企業和業務模式成為金融市場的寵兒,其創新性的服務模式深受民眾的愛好,也進一步加劇了金融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在國家進一步擴大內需的宏觀經濟政策下,利率市場化導致息差收窄,以傳統利息收入為主的模式已經無法為銀行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新經濟視角下銀行模式探索
(一)加快國際化發展,提升國際服務能力
銀行要在人民幣國際化趨勢帶動下,加快在世界范圍內的布局,借助互聯網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提供高效便捷的跨境金融服務;加快國際業務的發展,尤其是在跨境電商支付結算、在線國際金融等業務領域,通過境內外市場的聯通實現國際化服務能力提升。工商銀行作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業務銀行,推行“一帶一路”建設,已將境內外機構開立跨境人民幣賬戶覆蓋全球90個國家和地區。中國銀行持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業務,2018年實現跨境人民幣結算量5.95萬億元,中國內地機構跨境人民幣結算量3.99萬億元,市場份額穩居第一。未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及具有潛力的投資市場地位、日益龐大的對外貿易規模、日益完善的跨境人民幣結算的政策法規體系等內外部環境成熟,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乃至人民幣國際化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
(二)提升服務品質,提高服務的定制化
銀行要加快在線產品體系和服務品質上的建設,提高對交易全過程的動態管理,建立健全金融生態服務系統,為不同群體的客戶提供更加人性化和定制化的高品質服務。中小型企業是我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力量,其金融需求不可小覷,銀行要抓住中小企業在金融業務上的需求,尤其是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發展國際業務所面臨的融資需求,利用大數據、云計算、云平臺等先進的信息化技術,為中小型企業發展定制相應的金融產品。
(三)建立開放性合作平臺,構建新的金融業態
銀行應該通過建立開放性合作平臺,完善合作模式,加強同市場主體的合作和聯系,提高自身金融業務與市場經濟活動的聯系和融合。加強同互聯網企業、移動支付以及電子商務企業的合作與交流,對傳統金融業務進行創新和改革,滿足互聯網經濟市場需求和民眾移動支付需求,將銀行打造成信息化金融服務的樞紐。另一方面,銀行應加快自身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技術上的建設,通過與第三方企業在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開展合作,依靠和市場共同合作的方式來研發數字貨幣,抓住數字貨幣帶來的發展機遇。
(四)完善配套措施,提升市場營銷能力
銀行應盡快打造兼具新經濟背景知識和金融業務素質的客戶經理和后臺支持隊伍。同時提高系統處理能力,強化IT支撐,并通過設置差異化考核引導分行注重服務好新經濟企業客戶。銀行應該借鑒投資銀行的行業研究報告做法,在分析新經濟各主要細分行業的發展前景、技術趨勢、競爭態勢的基礎上,重點提出銀行的業務機遇點、營銷關鍵點和需要創新的金融產品。
三、結語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和互聯網經濟背景下,銀行要正確面對市場機遇和挑戰。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銀行要結合自身優勢,通過商業模式和服務品質上的創新和變革,強化業務服務管理,以此來推動自身在新經濟下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曉求.互聯網金融的邏輯[J].中國金融,2014(3):29—31.
[2]胡敏,張媛.“銀發經濟”新形勢背景下創新商業模式探究[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19(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