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秋天,鄧小平在日本考察新干線時感慨地說:“像風一樣快,我們現在很需要跑!”當時,國外高速列車時速已達300公里,而中國旅客列車的旅行時速僅為43公里。那時,“火車像風一樣快”,成為中華民族之夢。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列車飛馳四十載,中國鐵路巨變,長三角鐵路加速發展,一條條高鐵縱橫交織,形成了全國最為密集完善的高鐵網,緩解了區域運力緊張狀況。一列列動車風馳電掣,高鐵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折射出中國鐵路的發展軌跡。
鐵路交通引領大發展
2018年金秋時節,杭(州)黃(山)鐵路、青(島)鹽(城)鐵路連云港至鹽城段聯調聯試緊鑼密鼓進行,年底前將具備開通運營條件。
去年9月23日起,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運營,內地高鐵網延伸至香港,“復興號”高速動車組列車組駛向香港特別行政區。上海虹橋首次開行至香港西九龍G99/100次長編組“復興號”列車,全程運行時間8小時17分。10月8日,江蘇南沿江城際鐵路南京南至太倉段正式開工建設。
交通強國,鐵路先行。未來,長三角鐵路建設發展,令人期待。根據《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和《鐵路“十三五”發展規劃》,預計到2020年末,長三角鐵路營業里程達1.3萬公里,其中高鐵5300公里以上,較2017年底分別增長29.1%和44.5%,在長三角區域內率先建成發達完善的快速鐵路網,覆蓋“三省一市”除舟山市外所有的地級以上城市。
上世紀70代,華東鐵路設備陳舊落后,線路技術標準低,使用的是輕雜型軌、非標準道岔和木枕,列車通過速度慢,列車平均時速30多公里,運輸安全負重爬坡。
改革開放的春風,為華東鐵路建設發展注入巨大活力。進入80年代后,按照鐵道部部署,華東地區迅速掀起了波瀾壯闊的“中取華東”“強攻京九”“再取華東”等鐵路建設大會戰,強力推進“短平快”擴能改造工程等鐵路建設。
1979年12月、1983年1月,津浦、滬寧鐵路先后建成復線;1985年6月1日,皖贛鐵路正式運營。1987年12月,上海新客站建成。
1992年10月至1996年9月,中國鐵路史上工期最緊、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大干線——京九鐵路,全線通車運營,完成了當時能力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阜陽鐵路樞紐工程,創造了“京九速度”。
1997年至2006年,我國對主要干線鐵路實施大規模技術改造,進行六次大面積提速,將既有線列車最高運行時速從120公里提升至200公里,實現歷史性重大跨越。
2008年4月18日,我國第一條時速250公里有砟客運專線——合寧客運專線通車運營。
2009年4月1日,滬漢蓉大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穿越京九鐵路和大別山腹地、時速250公里的合武客運專線開通,并與合寧鐵路相連,為我國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增加了一條快速大通道。
“十五”期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長三角鐵路搶抓機遇,發展駛入“快車道”,加快實施《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建設投資規模超過“中取華東”“再取華東”會戰總和。進入“十一五”,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鐵路發展再次按下“快進鍵”,取得歷史性突破。
速度是交通運輸之魂。2010年7月1日,時速350公里的滬寧城際鐵路運營;10月26日,時速350公里的滬杭高鐵通車,形成了蘇浙滬間 “鐵三角”黃金通道,實現了“同城化”。
建成發達完善的鐵路網,是實現鐵路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標志。近10年來,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持續推進大規模、高標準鐵路建設,當好“交通強國、鐵路先行”排頭兵,高鐵從無到有,縱橫交錯,通江達海,先后建成運營合寧、合武、甬臺溫、溫福、京滬、滬寧、滬杭、合蚌、寧杭、寧安、杭甬、杭長、合福、鄭徐、金麗溫、衢九等16條高鐵,形成全國最為密集完善的高鐵網。到2017年底,上海局集團公司營業里程突破1萬公里,達10072.4公里,其中高鐵3667.8公里,位居全路第一。目前,長三角鐵路營業里程是1978年的4倍。動車組開行實現公交化,縮短了中心城市的時空距離,推動了“三省一市”形成“1-3小時生活圈”,搭建了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脈,“同城效應”和“雙城生活”的夢想變為現實。
新時代,高鐵改寫了長三角交通新版圖。短短十年,中國高鐵讓旅客“說走就走”。如今,南京與上海間的鐵路變化翻天覆地,由40年前蒸汽機車時代的一條滬寧鐵路線,發展到今天京滬高鐵、滬寧城際與滬寧既有線三線并行、各司其職的電力機車和動車組新格局。
40年來,長三角鐵路發展紅利惠及民生。鐵路鋪設重型無縫鋼軌線路,鐵路通信傳輸實現光纜化、數字化、智能化。
鐵路裝備實現大跨越
“1978年改革開放前,華東鐵路設備、設施落后,基本是單線。”曾在上海鐵路局工作過的老職工回憶,通信采用架空明線,信號設備原始低級,一般為臂板信號與聯鎖箱聯鎖;區間閉塞為路牌、路簽,鐵路道口簡陋,多為簡易的竹木欄桿,運輸作業普遍采用手寫、口傳,或依靠奔跑傳遞等人工方式完成。站房簡陋,售票、候車室空間狹小,春夏秋冬、寒暑往來,成千上萬旅客只得無奈站在室外購票、候車。
“那時的春運和節假日主要是知青流、探親流,80年代后才出現民工流,客流集中在滬寧、滬杭和蕭甬等鐵路線,客車不足,只好采取‘硬臥改散’湊合應急,大人小孩擠滿三層臥鋪,這些車輛節后都得整修加固。高峰時,只能停開一些貨車,實現‘壓貨保客’。”82歲的張錦渭是一名“鐵路通”,他原在上海、蘇州等地鐵路工作過。回首往事,他津津樂道:“短途客流,基本依靠‘棚車代客’,事前選扣大量棚車,上海地區集中在彭浦站進行清洗消毒,整備作業,逐輛配齊木梯、馬燈、便桶、草簾和防止車門滑動的安全銷,保障運輸安全。”
80年代前,牽引動力也多為國外淘汰的ND2、ND5等雜型機車,性能差,車齡老,功率小;客車車型雜亂,多數貨車載重低于40噸。
披荊斬棘,奮楫爭先。改革開放后,鐵路不斷加大投入,對普速客車車輛進行更新、升級換代,增開的客車逐漸由更先進的空調客車和高鐵動車組替代;為民服務,不斷擴大普速客車臥鋪供給量,不漲票價。
機車轉型,跨進內燃動力時代,這是革命性的變化。南京東機務段機車司機姜愛舜說:“1984年12月,我們告別蒸汽機車,使用國產DF4型內燃機車,當時牽引列車時速只有50公里左右。”
進入90年代,伴隨著鐵路大提速、大發展的步伐,長三角鐵路技術裝備加快邁向現代化和信息化。完善了“人機”結合的運輸安全裝備系統,運用機車、車輛向著安全、重載方向發展,安全趨于平穩。運輸安全的聯控、互控、卡控,由“人控”向“機控”轉變,機車安裝了機車信號、自動停車裝置、列車無線調度電話“三大件”,如今機車安裝了“黑匣子”——先進的LKJ機車運行監控裝置,牽引動力邁向“智能化”;鐵道線安裝了“電子眼”——紅外線車輛軸溫測控系統,確保車輛運行安全時刻處于自動監控中,有效防止了車輛切軸、燃軸而導致的列車事故;客車安裝了軸溫報警器,列車員在乘務室里,就能知曉每根車軸的溫度,以及車輪運轉是否正常。
風馳電掣的列車,離不開先進的通信技術和科學的調度指揮系統保駕護航。如今,現代化的調度指揮中心落戶上海。在繁忙的長三角鐵路運輸中,日夜穿梭的千萬條通信線路從過去的架空明線演變為電纜、光纖,交換機從步進、縱橫制,升級為程控交換機,電話機從手搖磁石換代為按鍵、無繩電話機時代……新一代綜合專用數字移動通信系統的應用,鐵路列控、調度通信由慢速變高速。現場作業采用無線電話指揮、聯系,全局行車調度指揮實現了微機化、自動化。
進入新世紀,重載技術全面實施,機車動力完成從小型到大型、從蒸汽到內燃再到電力的更替。時速120公里、單機牽引6000噸的大功率機車裝備華東鐵路,配屬“和諧號”大功率電力機車。貨車升級換代,裝配構造速度120公里/小時的新型貨車。客車設施日趨先進、舒適,主力車型采用構造速度160公里/小時的新型車。
新時代,鐵路裝備發生重大變革。改革開放40年,長三角鐵路國產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動車組列車從無到有,安全性能更穩、速度更快。動車配屬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已從2012年294標準組增加到目前的665標準組,其中“復興號”93組;“和諧型”等大功率機車配屬從397臺增加到現在700余臺,機車檢修實現自主化,降低了成本,運輸效率倍增,生產蒸蒸日上。
購票方式發生大變革
車票是旅客出行乘車的憑證。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民工潮起,驚濤拍岸。那時,在全國民工潮源頭之一的安徽阜陽,農民旅客為能買到一張火車票,竟然不顧天寒地凍,聚集在水泄不通的站外露天廣場徹夜排隊。
“當時,阜陽站僅有能容納300多人的狹小候車室,哪里容得下成千上萬的民工大軍!塵土飛揚的站前廣場,遇上雨天,泥漿四濺,成千上萬的旅客一身泥,連如廁都很困難,民工出行真是吃盡苦頭。”談起當年的情景,阜陽站退休老客運員馬長海至今仍歷歷在目。每逢年節,一張小小的票根,牽動著千萬人的心。每到春運高峰,阜陽站不堪重負,每天6對客車,加上1對臨時增開的代客棚車,列車嚴重超員,無法滿足大批民工外出乘車的需求。
那時的春運,旅客過年,鐵路過關,難于上青天。每到春運,上海站購票的旅客也是人如潮涌。從2003年起,上海站在春運期間連續近十年租用附近的體育場等場地,開設售票“大賣場”,最高峰時開設售票網點的窗口達200個,當時在西藏南路、北京東路等市內代售點,購票“長龍”要排一二公里長。很長一段時間里,“黃牛黨”倒票屢打不絕。
“90年代,為應對民工潮,車站花費大量時間,投入大量人力,采用人工的辦法將去往直達站的車票提前制成“傻瓜票”,以備大客流應急使用。”合肥站售票員賈慧霞回憶說。
“一張車票就是一張請柬,拉近了鐵路與千萬旅客的距離……”進入新時代,網絡購票方式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蕪湖站售票員陳玉婷感慨地說:“如今,旅客在網上輕松購票,旅客在車站聚集排長隊購票成為歷史。”
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長三角鐵路迎來了“互聯網+”時代,微信、支付寶支付、APP自主選座、接續換乘……指尖輕松操作,走出了人工、電話“買票難”的窘境。近2200臺自助售票機的上馬,方便了聚集區旅客就近購票、取票。
40年來,我國火車票經歷了從硬板票到軟紙票的慢長歷史。上世紀90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興起,硬板票逐漸被軟紙票所取代。
安慶站售票員許高軍說:“上世紀80年代售票員人工售出一張票需二三分鐘,一天售賣四五百張票,現在是網絡信息化時代,廣泛使用磁卡票,機售一張車票只需30秒左右,速度提高4倍以上。”
從互聯網訂票,到銀行卡、支付寶、微信等支付方式,再到覆蓋高鐵站車無線網WI-FI,“炫科技”已深入滲透到鐵路客運服務中,旅客購票更加方便快捷。百姓不再為一張小小的火車票徹夜排隊,曾經“壯觀”的購票“長龍”消失了,出行“買票難”大大緩解,倒票“黃牛”失去了市場。
如今,只要高鐵、動車通達的地方,那里“一票難求”的狀況明顯得到緩解。高鐵列車已成為客運市場主力軍。2017年,上海局集團公司旅客發送量在全路首家突破6億人次,是40年前的近10倍。一張張小小的火車票,見證了旅客匆匆的身影,見證了中國鐵路日新月異的變化發展。從當年的人工檢票到如今的“刷票”“刷臉”和“刷身份證”進站,這些看似“習以為常”的變化背后,折射出鐵路的巨大技術進步。信息化時代,便捷的網絡化購票,清晰的站車智能語音播報、現場視頻安全監控,為旅客帶來了更為安全、更為便利的新體驗。隨著客服網絡的完善,長三角高鐵車站、列車提供刷身份證進站功能,無線化、無紙化、智能化的高鐵出行讓旅客腳步越來越輕快,旅客從中得到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也越來越多。
站車服務形象大提升
去年國慶,上海靜安區的陳家華帶著老父親,乘坐上海虹橋至北京南時速350公里的G2次“復興號”高速動車組列車。新時代,這位老人家親身體驗到與40年前不一樣的旅行。
“上世紀80年代前后,鐵路車站破舊。空間狹窄,到處是擠在一起的旅客,黑壓壓的,坐席上、坐席下、車門旁、廁所內,連個站的地方都困難。”老人至今還記得小時候乘坐“綠皮車”的情景:“車廂內,煙霧繚繞,散發著刺鼻的臭味,不堪回首。”那個年代,深綠色的車身,速度慢、沒空調、環境差,“啤酒花生瓜子飲料……”的叫賣聲不絕于耳,嘈雜聲里夾雜著難聞的異味……作為一個時代的符號,“綠皮車”留給人們的印象很深。
“那時‘綠皮車’條件有限,茶水供應采用煤爐子燒開,車廂煙霧彌漫,上海至北京單程時間長近17小時。”原上海客運段13/14次列車員何穎說,后來他值乘上海至北京D313/314次列車,全程縮短至9小時58分。
進入新時代,廣大旅客對乘車旅行的要求不再滿足“走得了”,而是追求“走得好”。40年來,長三角高鐵從無到有,形成網絡,帶動沿線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鐵路面貌一新,上海虹橋、南京南、杭州東、合肥南等一大批現代化高鐵客站建成投入使用,重構經濟發展“新版圖”。
鐵路發展日新月異,高速與普速鐵路“兩翼齊飛”。如今,在長三角的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地,車站由40年前的1個,增至目前的2個以上,高鐵車站“一站一景”,自動扶梯、冷暖空調、電子顯示屏等先進設施遍及車站。鐵路告別“臟亂差”,處處是“潔凈美”,從過去的“綠皮車”普快、到空調快速、特快列車,發展到高速動車組列車時代,鐵路乘車環境變得越來越安全、舒適、溫馨。如今,上海虹橋至北京南單程1318公里,G22次“復興號”列車只需4小時18分。
“復興號”奔馳在祖國廣袤大地上,為中國高鐵發展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2017年9月21日,“復興號”動車組在京滬高鐵率先按時速350公里商業運營,京滬兩地運行時間壓縮至4個半小時左右,中國成為全世界高鐵商業運營速度最高的國家。
列車上充電插座、USB接口、WI-FI、微信支付等新服務,車廂內寬敞的無障礙衛生間,為旅客提供了更為人性化的乘車體驗。
高大上的“復興號”列車惠及民生,備受旅客熱捧,已成為旅客出行首選,“飛”出了“中國速度”。去年7月1日起,高顏值的16輛長編組“復興號”動車組列車首次亮相京滬高鐵,與8輛編組“復興號”列車相比,定員和商務座數量有新的增加,提升了列車的綜合運力。
時速350公里的“復興號”承載全民的希望與驕傲,帶領人民跑出新時代的幸福感。目前,長三角“復興號”列車開行進一步擴容,總數增至153列,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美好旅行生活的新追求。
長三角開往全國各地的旅客列車呈現幾何極增長,旅客出行越來越方便。2017年,上海局集團公司旅客發送量達6.28億人,同比增長11.1%,其中動車組發送人數達到4.67億人、占74.3%。
去年7月1日起,長三角鐵路實施今年第二階段列車運行圖,新圖客車開行對數達965對,客運運力創歷史新高。
上鐵12306客服中心是聯系旅客與鐵路的橋梁和紐帶,已從“一站式”客服平臺的單一語音服務,發展到APP、微信和微博等多樣化服務。
新時代,12306網絡訂餐更便捷,時限由2小時壓縮至1小時。上海局集團公司推出“高鐵訂餐”服務,提供餐食品類百余種。乘客在座位上,只需動動手指即可在線訂餐、在線支付、預約用餐時間。
古有絲綢之路,今有中歐班列。2013年9月29日,一列編組43輛集裝箱的中歐班列(蘇州—華沙),首次從蘇州西站發車,開往歐洲,拉開貨運班列跨境運輸帷幕。截至去年9月,長三角鐵路開行中歐、中亞班列逾5000列。目前,中歐班列進入雙向常態化新時代,惠及“一帶一路”沿線各國。
“心誠致遠,通達天下。”位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點的上海局集團公司,加快步伐向現代物流業邁進,大力發展“門到門”全程物流服務,建設路網性物流中心,發揮沿江沿海區位優勢,開行中歐、中亞國際聯運和海鐵、水鐵聯運集裝箱班列,服務“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降低社會物流成本,努力把戰略機遇和有利條件最大限度轉化為貨運增量。2017年,上海局集團公司貨發量1.86億噸,是1987年的2倍。
(作者單位:中國鐵路上海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