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內,中國的內外形勢都在面臨著非常復雜的情況,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國際經濟關系也發生了很多難以把握的情況,所以在這個時候,無論是對各地政府、有關部門,還是對企業家來講,都在面臨著一個新的挑戰。
只有提高科技含量,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們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個發展階段依靠的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現在我們處于第三個階段中,我們要增加的是經濟發展中的科技含量,這是第三個階段中最本質的因素。
因為無論你從事什么樣的商品生產,或者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在新市場的發展過程中,只有提高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如果你只守著過去的技術水平,那你被淘汰的可能性就會很大,而且高科技產品未來的發展空間也會是非常大的。無論是產品還是服務,要想在未來生存下來,只有提高科技含量這樣的一條路可以走。
農業將成為民營企業新的投資領域
現在如果有企業家想要投資的話,我認為對中國農業的投資是值得考慮的。如果我們在農業上做出適當的推動和改革的話,農業生產率就會有很大幅度的提高。但當前的問題是無論在哪個行業,農業都處在一個分散化的狀態,而我們農業生產力的水平卻發展得很快,包括良種、機械化、化肥、農藥、水利灌溉等等都得到了高速的發展,但是沒有資金,這些資源就整合不到一起來。
只要我們把現在農業生產力中的各種資源整合好了,我們農業的發展空間還是非常大的。
去杠桿的大方向要保持不變
現在無論是國有資本還是民營資本都需要去杠桿,而且要進行的是圍繞著主業的去杠桿,企業要把那些非主業領域中的融資收回,然后集中到主業領域。這其中還有一個國有資本調整布局的問題,有的國營企業要控股,有的國營企業要“宜參則參”,就是那些應該參股的企業就不要去控股了。
我相信未來的一段時間,一部分國有資本會從現在一些企業中退出來,把國有資本集中到大飛機、航空發動機、城市地鐵等民營資本不愿意或者沒有能力去投,但國有資本必須要做的領域中去。
所以國有資本布局的調整,除了解決國有資本本身的問題以外,還能夠給民營資本提供新的一輪機遇,因為很多國營資本退出的領域恰恰是民營資本可以進入的。
大企業與供應商之間,要建立更為緊密的產權關系
大企業擁有供應商的一部分產權,供應商也擁有大企業的一部分產權,有了這個關系以后,供應商就會投入更多的資源到研發里面,他對大企業、對供應配件的需求就會了解的更準確,對于他的技術的發展方向,就會判斷得更準確。這樣小企業就會花更多的錢,來投入到研發當中以滿足大企業的需求,而大企業由于有小企業的股份,也就會更關心小企業的進步,因為小企業的每一個進步都會成為大企業整體進步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