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以云南省玉溪市峨山縣農村生活垃圾為研究對象,針對農村生活垃圾的產生特點和處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進行初步探討,提出峨山縣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置對策。
[關鍵詞] 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模式
[中圖分類號] X79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3-106-4
農村生活垃圾是農村居民在生活過程中產生的綜合廢棄物,主要是廚房廢棄物(廢菜、煤灰、蛋殼、廢棄的食品)、廢塑料、廢紙、碎玻璃、碎陶瓷、廢纖維、廢電池及其他廢棄的生活用品等[1]。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的增加、畜禽養殖業和農業綜合開發規模的不斷擴大,農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日趨嚴重。由于農村人口居住分散,且大多數農村沒有固定的垃圾堆放處以及專門的垃圾收集、運輸、填埋和處理系統,各類垃圾未得到統一集中處理,影響了新農村的面貌,對農民的生活環境和健康也造成了直接威脅。
“村收集、鎮中轉、縣處理”管理模式在一些農村地區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大都采取完全混合收集方式,并不能減少垃圾處理量,同時增加了垃圾資源化、減量化和無害化處理的難度[2]。本文以云南省玉溪市峨山縣農村為研究對象,根據峨山縣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適用于峨山縣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模式,以期為條件相似的農村提供借鑒。
1 峨山縣農村生活垃圾處置現狀
1.1 峨山縣概況
峨山縣位于云南省中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1°52′~102°37′,北緯24°01′~24°32′。峨山縣總面積1 972 km2,其中山區面積占96%,壩區和河谷面積占4%。境內地形大致可分為3種類型:①小壩子,主要分布于縣城及城郊、小街、雙江、甸中以及化念;②谷地,各鄉鎮均有分布,較長的有岔河、綠汁江、猊江下游以及亞尼河谷等;③山地,遍及全縣。
峨山縣下轄8個鄉鎮(街道),共有523個村民小組。2018年末,峨山縣常住人口17.01萬人,其中鄉村人口9.14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53.73%[3]。2018年度,峨山縣有富良棚鄉1個貧困鄉和35個貧困村,全縣未脫貧貧困人口130戶449人,屬于典型的山區縣。
1.2 峨山縣農村生活垃圾產生量及組成
2018年,峨山縣農村人口9.14萬人。根據《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城鎮生活源產排污系數手冊》,玉溪市屬于四區三類城市,農村生活垃圾人均產生量按0.48 kg/d計算[4],峨山縣年產生生活垃圾16 013 t。從垃圾成分來說,峨山縣農村生活垃圾主要包括有機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大類。當前,生活垃圾數量多、品種廣、處置難度大已成為常態。
1.3 峨山縣農村生活垃圾處置現狀
峨山縣大部分村莊根據人口規模建立了一兩個生活垃圾收集池(房),一部分村莊實行車載移動式垃圾箱。峨山縣6個鄉鎮(非城關鎮)建成鎮區中轉站3個、簡易垃圾填埋場6個、生活垃圾熱解氣化處理場1個,配置垃圾運輸車17輛,建成垃圾池(房)551個,配置垃圾箱86個。縣城和縣城近郊范圍內,采用“村收集、街道清運、縣集中處理”的模式,將生活垃圾轉運到縣城生活垃圾填埋場處理;地理位置離城較遠的鄉鎮,采用“組收集、村轉運、鎮處理”的模式,將生活垃圾轉運到鄉鎮生活垃圾填埋場處理;對邊遠村莊的農村生活垃圾,采用焚燒、就地填埋以及農家堆肥等簡易方式進行處理。
2 峨山縣農村生活垃圾處置存在的問題
2.1 垃圾收集和處置系統不完善
雖然大部分村組建立了生活垃圾定點收集池或坑,但垃圾清運和處理設施較簡易,垃圾處理方式仍是簡單轉移填埋、臨時堆放焚燒和隨意傾倒,易造成二次污染。
垃圾收運體制機制不完善,垃圾清運不及時現象時有發生。有的垃圾長期無人清運,導致垃圾池惡臭熏天,周邊群眾苦不堪言、怨聲載道。垃圾清運配套設施不完備,農村需要大量的垃圾桶、鉤臂箱等垃圾收運設施設備。但是,由于缺乏資金,僅有少數村莊配備了這些設施,大部分村組垃圾得不到快速清運處理。
2.2 垃圾資源再利用效果低
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尚未在城鄉實施,多數農戶仍然習慣于將廚余垃圾和剩菜剩飯等有機垃圾和一般生活垃圾一起堆放,沒有進行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少數群眾分類了但在收集、轉運過程中又全部混雜,導致垃圾數量逐年增加。許多可回收利用的塑料、紙盒以及金屬制品等混入普通的生活垃圾內進行填埋或集中焚燒,沒有實現資源再利用。另外,越來越多的農藥瓶、玻璃瓶、廢舊電池以及電子產品等廢棄物混雜到生活垃圾中,形成了新的處理難題。
2.3 治理資金普遍短缺
大部分鄉鎮對農村垃圾的治理還停留在依靠財政資金搞建設上,主要依靠整合涉農、環保項目建設資金帶動開展。縣級財政投入有限,資金投入缺乏針對性、連續性和穩定性,導致部分項目進展緩慢。社會資本參與農村環境治理投資嚴重不足,采用PPP模式和政府購買服務運作的項目不多。村莊垃圾收費制度雖然都已建立,但由于縣級財政困難配套不足,難以調動基層垃圾收費的積極性,存在垃圾收費執行不力、收費體制機制不規范和不健全等問題。
2.4 運行管理機制亟需完善
農村生活垃圾涉及內容多、范圍廣,不同程度地存在“各自為陣”的現象。鄉鎮作為農村環境整治責任主體,工作中行政執法權有限,對農村垃圾亂倒亂燒等行為監管執法難度大,城鄉結合部、鄉鎮交界處環境衛生存在監管盲區和衛生死角。部分村組作用發揮不充分,組織動員群眾能力弱,特別是無集體經濟收入來源的村莊,垃圾清掃、運輸處理等缺乏穩定的經費來源。通常只是在逢年過節時組織群眾或黨員集中清理,長期有效的管理運行機制有待完善。
2.5 群眾環保衛生意識有待提高
許多群眾基本能做到“自掃門前雪”,但要規范自家的垃圾傾倒行為,需要一個漫長的宣教過程。“村規民約”制度還不完善,部分村民隨意亂扔垃圾的現象沒有得到根本治理。部分自然村環境衛生還存在衛生死角和真空地帶,群眾愛護環境衛生的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3 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分類處理模式
目前,生活垃圾主要處理方法有回收利用、焚燒處理、堆肥和衛生填埋。回收利用是指從廢物中分離出來的有用物質經過物理或機械加工成為再利用回收的制品。回收利用節約資源,降低處理成本,收集難度大,可回收對象有限。焚燒處理是通過焚化爐等焚燒設備,使垃圾中的可燃部分在850~1 100 ℃的高溫下充分燃燒,轉化為殘渣和氣體。焚燒處理的減量效果好,但技術要求和運行成本高,焚燒時易產生二次污染。堆肥是指在一定的水分、溫度和氧氣條件下通過微生物的發酵作用,使易腐的有機物不斷被分解和穩定,并轉變為土壤易接受的有機肥料的過程。堆肥處理費用低,產生的有機物可作為肥料,占用土地多,處理周期長。衛生填埋是為防止地下水和大氣污染,采取防滲、鋪平以及壓實等措施將不可回收的無害垃圾埋入地下,并最終封土覆蓋的過程。衛生填埋投資和運行費用低,占地較多,減量效果不明顯,維護和管理困難。填埋是使用最多的一種垃圾處理方式,但大部門地方采用簡易填埋方式,處理設備和設施不完善,對地下水造成了潛在威脅。
可見,無論單純采用哪一種方式,都存在不同缺點。因此,可嘗試將幾種垃圾處理方法有機結合,采取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分類處理的模式,最大限度地回收可利用的垃圾成分,有效處理垃圾。農村生活垃圾源頭分類減量、分類處理模式,如圖1所示。
4 峨山縣農村生活垃圾處置對策
4.1 建立源頭減量和分類收集系統
4.1.1 推進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強化源頭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瑞典、德國等發達國家已建立完善的資源回收利用產業。垃圾分類收集既能夠讓生活垃圾變廢為寶,又有利于保護好生活環境,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根據農村實際,遵循“源頭分類、源頭減量、源頭資源化”的原則,參照浙江省地方標準《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規范》(DB33/T 2030—2018),制定出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辦法,在全縣范圍內全面實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制度,將垃圾變成資源并形成產業化。
4.1.2 加強可回收類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紙類、金屬、塑料以及玻璃等可回收垃圾,通過綜合處理回收利用,以減少污染,節省資源。加大餐廚、果皮以及畜禽糞便等易腐爛垃圾就地處理利用力度。易腐垃圾含水率較高,易發生惡臭,不適宜長距離運輸。另外,易腐垃圾處理后的產品適宜留在當地使用,所以小規模的分布式處理方式非常適合易腐垃圾的處理。一方面可將可利用垃圾在村組垃圾池附近或指定地點進行集中堆肥處理,用于還田還林,改善土地耕作結構,增加土地肥力;另一方面引導村民將可利用垃圾倒入沼氣池進行自然腐化處理,然后沼氣用于燃燒,沼液用于還田,實現垃圾資源循環利用。將玻璃、農藥容器、電池以及電子產品等不可腐化的垃圾倒入垃圾桶、垃圾池,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原則,實施統一清運、集中處理。根據測算,通過實施垃圾分類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可將70%的農村“垃圾”進行再回收、再利用,真正留下來的不可腐化、不可降解的垃圾僅占30%。
4.1.3 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系統。以政策導向、經濟補貼以及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組建生活垃圾的分揀中心、回收利用企業、再生處理企業,提高資源利用率。可采取再生資源回收公司包片包鎮街、劃定回收區域、落實目標考核責任制的辦法,按回購數量進行政策性補助。一方面調動再生資源回收公司下村入戶收購積極性,做到應收盡收;另一方面可以調動群眾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確保群眾可回收垃圾及時被回購,避免亂堆亂放影響環境衛生。
4.2 因地制宜尋求消納垃圾的最佳方式
在縣城近郊范圍內完善“村收集—鄉鎮轉運—縣處理”模式;地理位置離城區較遠的鄉鎮,應根據村莊建設規劃、自然村落布局和人口分布情況,合理設置垃圾收集、填埋或轉運等設施。要始終堅持“分類減量”的原則,支持和鼓勵上門回收可回收垃圾,實現垃圾分類減量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降低成本,減少污染。
完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設施。按照“每戶配置垃圾桶,每村至少1個垃圾收儲設施,每個鄉鎮有必要的垃圾收運車輛和轉運站”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垃圾清運設施設備建設,根據需要完善垃圾收集箱(垃圾收集池),因地制宜配備垃圾收集運輸車輛,引導農村居民利用舊筐、舊桶等自備戶用垃圾收集容器,滿足清理生活垃圾的需要。
4.3 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
傳統的簡單垃圾填埋處理方式,不僅嚴重污染周邊土壤、地下水源以及空氣,而且已經處于無地可埋的境地。借鑒國內外學者對垃圾處理技術的研究成果,可加強新工藝的研究,如太陽能生物集成技術、蚯蚓堆肥法、垃圾衍生燃料法以及氣化熔融處理技術等。要發揮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作用,加快技術成果推廣應用,重點推廣污染治理、循環利用等污染防治的適用新技術。
4.4 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完善資金投入機制
4.4.1 加大對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的資金投入。根據《關于加強“已獎促治”農村環境基礎設施運行管理的意見》(環發〔2015〕85號)[5]要求,縣級人民政府要建立資金保障機制,以“縣區為主、鄉鎮為輔”的原則,將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通過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在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中的“乘法效應”。
4.4.2 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垃圾治理項目建設。充分借助市場力量,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支持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
4.4.3 探索建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鼓勵各鄉鎮探索建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農戶付費制度,綜合考慮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成本、農民承受能力和財政補貼情況等因素,合理確定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收費標準,完善財政補貼和農戶付費合理分擔機制,探索建立相應付費制度,促進鄉村環境改善。
4.5 健全完善長效管理機制
各鄉鎮要進一步完善農村垃圾處理的“聯戶包段、聯戶清掃、聯戶保潔和垃圾集中處理”的長效管護機制。要發揮村組基層組織的作用,真正重視生活垃圾治理,把突擊式整治與日常維護有機統一起來,確保有人抓、有人管。支持村級組織將農村環境衛生治理納入村規民約,明確村民維護公共環境衛生的責任,建立“門前三包”責任制,庭院內部、房前屋后環境整治由村民自己負責,建立長效保潔制度。按人口比例適度開發農村垃圾治理收運公益性崗位,并穩定崗位數量和政策性補助,在每個村社建立一支較為穩定的垃圾收運隊伍。
4.6 增強村民環保衛生意識
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以及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農民養成文明健康衛生生活方式,組織開展農村美麗庭院評選、環境衛生光榮榜等活動,增強農民群眾愛護人居環境的榮譽感,鼓勵農民群眾講衛生、樹新風、除陋習,提高群眾文明衛生意識。采用農村居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生活垃圾分類知識,指導所轄區域再生資源回收站設置普及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農村垃圾治理、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和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知識的宣傳欄,讓村民自覺養成愛護環境、自覺對垃圾進行分類減量的良好習慣。
5 結語
峨山縣農村生活垃圾產量不斷增加、成分日趨復雜,而管理制度不完善、處理資金短缺、環境基礎設施匱乏,無疑加劇了農村生活垃圾處置的難度。為有效處理農村生活垃圾,不僅需要縣政府加大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的資金投入,加快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還應盡快制定出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辦法,完善管理模式,倡導垃圾全過程管理,從源頭開始實行垃圾分類減量,加強新技術的應用推廣,增強村民環保衛生意識,加快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處理目標,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參考文獻
[1]邊炳鑫,趙由才.農業固體廢物的處理與綜合利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2]管蓓,劉繼明,陳森.農村生活垃圾產生特征及分類收集模式[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13(3):26-29.
[3]峨山縣統計局.峨山彝族自治縣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9-03-14)[2019-03-21].http://www.yxes.gov.cn/esxzfxxgk/jjhshfztj9119/20190314/1026147.html.
[4]國務院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城鎮生活源產排污系數手冊[EB/OL].(2008-08-01)[2019-03-25].http://cpsc.mep.gov.cn.
[5]云南省生態環境廳.環境保護部財政部關于加強“以獎促治”農村環境基礎設施運行管理意見的通知[EB/OL].(2015-12-11)[2019-03-28].http://www.7c.gov.cn/zwxx/zfwj/yhf/201512/W02015121160589659950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