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有機水稻栽培工作過程中,應充分遵循生態原則,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完成各項工作。但是,以往我國有機水稻栽培領域中存在一些問題。本文詳細分析這些問題,提出有機水稻栽培技術要點,希望可以在日后有機水稻栽培工作中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大幅提升有機水稻產量及質量,推動我國農業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
[關鍵詞] 有機水稻;栽培技術;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3-87-2
1 有機水稻栽培技術的研究背景
以往一段時間,我國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食品問題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人們對無污染和營養豐富的食品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機水稻是在此背景下產生的。在有機水稻進入食品市場后,以其本身具有的優勢逐漸得到了我國消費者的認可。因此,在我國范圍內各個合適的地區,有機水稻的栽培面積大幅度提升。但是,有機水稻栽培領域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難以保證其產量及質量。因此,本文提出了一些科學合理的有機水稻栽培方法,以提升有機水稻產量及質量,滿足我國人民群眾對食品的要求。
2 有機水稻的含義
有機水稻指的是水稻種植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帶有化學性質的農藥及化肥等物質,整個生產流程都遵循水稻生長的自然規律,滿足可持續發展理念要求的一種農業技術[1]。此技術措施實際應用過程中,可以保證生態系統穩定,是一種生態環保型農業種植方法。有機水稻如圖1所示。
3 以往我國有機水稻栽培中存在的問題
3.1 機械化水平較低
以往我國范圍內各個地區開展有機水稻種植工作過程中,大多應用手工種植模式,配套的機械化生產設備數量不是十分充足。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雖然也會應用到一定數量的農業機具,但是農業機具實際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插秧效果差、水稻整體質量不高等問題。因此,在水稻生產季節各項工作時間比較緊張的情況下,育秧用種量較多,選擇生育期合適的水稻品種難度較高。在此背景下想要保證插秧效率和插秧效果,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
3.2 災害的預測及防治能力相對較弱
從天氣角度進行分析,雖然現階段我國對天氣的預測能力越來越精準,但是水稻生長過程中的天氣預測仍然難以滿足生產者的實際要求。相對來說,比較惡劣的環境中,如果種植人員沒有提前做好準備,那么水稻在極端天氣的影響下會出現大面積的倒伏問題[2],無法保證水稻的產量及質量。此外,對于水稻的生長及收成來說,所面臨的病蟲害問題也是一項十分艱巨的挑戰。大多種植人員并沒有養成水稻病蟲害防治知識,在出現病蟲害問題的情況下,除去欠缺災害預防能力之外,還會擴大水稻田中的病蟲害問題,難以保證有機水稻的質量,還會對水稻的產量造成一定影響。
4 有機水稻種植技術要點
4.1 施肥管理
針對土地施肥來說,因為使用的是有機方法開展水稻種植工作,所以不可以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以及生長調節劑等物質,可以使用有機肥或者生物菌肥替代傳統型肥料。要充分重視追肥問題,保證底肥的數量及質量。在施肥過程中,應保證對各個地點均勻施用肥料,不可以將肥料堆積在水稻田中的某一個區域,以免造成燒苗[3]。在追肥過程中,也應使用質量上乘的農家肥。在追肥工作正式開始前,還應分析水稻田土壤實際情況和底肥效果,保證順利完成追肥工作。
4.2 播種和插秧
播種前,水稻種子可先晾曬48 h,還要在有機生物制劑中浸泡一段時間,以免水稻種子帶有病菌而影響水稻的產量及質量。等到水稻種子長出小白芽后,可以開展后續的水稻播種工作。播種中,應充分重視溫度,因為溫度會直接影響播種質量及育苗,最好控制在5 ℃左右。育苗中,應使用大苗育秧方法,秧苗齡期控制在1個月左右,在水稻的秧苗生長出5個葉片后,可以開展插秧工作[4]。插秧過程中要重視使用的方法。當使用超稀植插秧方法時,應切實遵循“邊起秧、邊插秧,先淺插、再插直”的原則。要科學合理控制插秧的密度,密度過大或者過小都不利于秧苗生長。假如秧苗間的距離太大,會浪費本就十分有限的土地資源,難以保證有機水稻的產量,影響農民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秧苗間距離過小,會對秧苗營養物質的正常吸收造成影響,甚至會對影響秧苗生長發育,還有可能引發秧苗的倒伏問題。因此,實際工作過程中,應詳細分析各個問題,選取適應性較強的方法完成播種及插秧工作,為秧苗的順利生長發育奠定堅實基礎,從而保證有機水稻的產量及質量,促使農民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
5 結語
要想保證有機水稻的產量及質量,需要使用專業性較強的栽培技術,盡可能規避應用毒性較強的農藥,保證水稻在栽種過程中滿足我國現行有機作物標準提出的要求,提升水稻質量。此外,積極總結經驗教訓,找到問題形成的原因,更改原有的有機水稻栽培方案,提升有機水稻的產量及質量,從而為農民獲取可觀的經濟收入。
參考文獻
[1]肖迪,林正平,李繼文.有機水稻應用紙膜機械覆蓋控草技術初探[J].中國植保導刊,2019(1):52-53,56.
[2]周忠宇,王新兵.寒地有機水稻超早育秧試驗總結[J].現代化農業,2019(1):31-32.
[3]張萬蘭,盧敏,Jon Daane.中美有機水稻創新系統的比較研究[J].世界農業,2018(12):178-182.
[4]武國星,劉光華,甘泳紅,等.粵北地區有機水稻品種選擇技術[J].中國稻米,2018(6):10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