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黨的十九大的召開,標志著我國進入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時期,在注重經濟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同樣值得重視。2015年,習近平考察云南省大理市時明確提出要改善洱海水質。近年來,大理市對洱海的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洱海周邊農村發展對洱海生態保護帶來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探索如何以生態宜居為關鍵實現百姓富、生態美,進而實現對洱海的生態保護及促進周邊農村發展具有不容忽視的意義。
[關鍵詞] 鄉村振興;農村發展;生態保護;洱海
[中圖分類號] F320;X3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3-54-2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鄉村振興戰略提到的關于農村發展建設的20字總要求中,明確提到了“生態宜居”,即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當今,中國乃至世界普遍關注的焦點不僅應是如何加快經濟建設,還應是如何進一步保護環境。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不僅僅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點,而且是為人民群眾供給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的重要基礎[1]。洱海位于祖國滇西的美麗小城——大理市,被譽為“高原明珠”,洱海不僅是大理市發展主導產業旅游業的重要支撐,具有經濟效益,而且其所發揮的生態功能使其更具不可替代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洱海養育了一方水土一方人,對氣候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并且對保證發電和洱海周邊地區工農業生產、賓川熱區開發等具有重大的影響。近年來,大理市對洱海的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洱海周邊農村發展對洱海生態保護帶來的不利因素仍然存在,如何合理利用生態環境資源,實現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是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關鍵[2]。本文基于大理市洱海生態環境現狀,以生態宜居為關鍵,對實現洱海周邊農村發展提出對策,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時更好地實現生態與經濟并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擁有金山銀山的同時更要留住綠水青山。
1 洱海生態環境狀況
洱海位于我國大理市境內,素有“高原明珠”的美稱,是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泊,同時也是我國著名的七大淡水湖泊之一。其流域水系除東北部及東部邊緣屬金沙江水系外,西南部邊緣的部分地區屬紅河水系外,其余大部分屬瀾滄江水系。洱海北源洱源,南至下關,長約42.58 km,東西最大寬度約9.00 km,最小寬度3.05 km,湖面面積約256.5 km2,蓄水量約28億m3,具有供水、航運、發電、旅游、調節氣候、漁場養殖和農業灌溉七大功能。洱海的湖岸線長約128.00 km,周邊環繞著10個鄉鎮,共計44個行政村、91個自然村。洱海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和質樸的人文情懷,與其臨靠的蒼山遙相呼應,風光旖旎如詩如畫,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此觀光。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洱海周邊人口的增長集中,洱海分別于1996年和2003年大規模爆發藍藻,出現了水體富營養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洱海的水質由原本的Ⅱ類一度下降至IV類,部分湖區水質甚至出現了V類的情況。面對洱海環境生態保護的嚴峻形勢,關于對洱海的保護越來越受人們的重視。2014年,僅僅一季度就查處了13起違反生態環境保護的違法行為,并嚴厲懲處,對破壞洱海生態環境的行為采取“零容忍”的態度。2015年,大理白族自治州通過編制《洱海保護與流域生態建設“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和附屬一系列專項子規劃,重點實施“六大工程”;2017年,制定的《洱海保護行動市民公約》在群眾間得到了廣泛的宣傳,保護洱海這一理念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與支持,為保護洱海“七大行動”的開展及貫徹實施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2018年,《大理市洱海生態環境保護“三線”劃定方案》正式公布,用紅綠藍三色勾勒出洱海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防線,將洱海周邊農村原先位于“三線”內的農戶遷出,積極開展洱海周邊流域湖濱緩沖帶濕地修護和生態建設。目前,對洱海生態環境的保護已初見成效,其水質已恢復Ⅱ類,其周邊生態環境已在逐步改善。
2 洱海周邊農村發展對洱海生態保護帶來的不利因素
2.1 農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有待加強
洱海周邊農村相比于我國沿海地區農村經濟發展起步較晚,發展主要依靠周邊的自然資源,老一輩流傳下來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這就造成了洱海周邊農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比較薄弱。農民在生產生活中對洱海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行為時有發生。例如,禽畜糞便、生活垃圾、農業生產中使用后的農藥瓶隨地丟棄,得不到妥善處理,部分農民甚至將其直接隨意堆放,對洱海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惡劣影響。因此,農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有待加強。
2.2 農業生產方式及農業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洱海西岸的洪積—沖擊平原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糧食和蔬菜的主要產區,農村農業生產主要依靠人工勞作進行,作物的高產均依靠化肥和農藥的施用來實現。并且根據有關調查發現,洱海周邊農村農業生產對化肥、農藥的使用極為普遍,在大量使用的情況下,不能被作物吸收并有效利用的化肥、農藥殘留極易對臨近水體造成污染,進而對洱海水質產生影響,同時也不利于人體健康。因此,農業生產方式及農業產業結構有待進一步優化。
2.3 農村所配套的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有待完善
洱海景觀環線的建立,促進了洱海周邊沿湖農村旅游業的發展,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觀光于此,這也使洱海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面臨巨大考驗。涌入的游客不僅需要消耗大量清潔水源,還留下了大量的垃圾、污水,因農村地區所配套的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污染問題開始顯現,污水直排入洱海的現象時有發生,對洱海的生態環境保護造成的壓力不容忽視。因此,農村所配套的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有待完善。
3 以生態宜居為關鍵實現洱海周邊農村發展的對策
3.1 加強農民教育,提高其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農民作為農村發展的主體,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進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對農民加強教育,提高其生態意識尤為重要。例如,通過開展專題教育,使農民對賴以生存的家園、對洱海生態環境現狀有一個充分的、清醒的認識,讓“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洱海清大理興”等觀念深入人心,讓農民意識到之前生產生活中的種種行為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并讓其知道如何做會對生態環境保護產生積極的作用。加強農民教育,提高其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實現洱海生態保護的同時,對鄉村振興加速農村發展也有益。
3.2 轉變農業生產方式,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大理市的發展,要的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求的是生態、社會、經濟三方面的綜合效益,應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防微杜漸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洱海周邊地區農村應根據自己實際現狀,調整不合理的農業產業結構,充分利用洱海資源優勢發展生態農業,在發展農業的同時不使當地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應因地制宜地發展花卉、園林等新興產業,充分推廣農業科學技術,開拓無公害蔬菜的種植,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減少對農藥、化肥的使用甚至不使用,在此基礎上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實現產業興旺的同時也實現生態宜居。
3.3 完善農村所配套的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
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完善農村所配套的生活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及附屬設施,解決分散式村鎮生活污水處理問題,特別是管網不完善的村鎮及需要分散式處理的地區和區域的生活污水處理的難題。加大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實現生態宜居,建設美麗鄉村。在改善洱海周邊農村環境的同時,使洱海生態環境也得到有效的保護。
參考文獻
[1]唐榮.淺談對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的認識[J].現代交際,2019(2):219-220.
[2]劉婷婷.低碳經濟理念下新農村建設研究:以大理市洱海周邊地區為例[D].大理:大理學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