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倉城為例,堅持以協調、共享、創新的發展理念為指引方向,采用收集文獻、問卷調查、實地考察等形式獲取可靠數據,結合古村的經濟、文化、社會和空間環境特征,探討歷史文化村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下的保護規劃和發展模式,創意地組織新的功能和新的社會關系,賦予古村落新的活力。
[關鍵詞] 歷史文化村落;保護;重建;倉城
[中圖分類號] TU982.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3-65-2
歷經了數千年的農耕文明時代,我國涌現出豐富多彩、獨具一格的地方民俗文化元素。而歷史文化村落便是承擔著文化傳承偉大使命的重要載體,其具有人文與地理的雙形態,擁有著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雙遺產[1]。然而,隨著過去數十年的快速城鎮化改革,我國大量被承載著鄉愁的歷史文化村落處于風雨飄搖、自生自滅的境地。因此,加強開展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與重建工作成為當務之急。
1 研究歷史文化古村落的目的及意義
歷史文化村落,指的是具有一定發展歷史和獨特民俗民風的人類聚集體[2],其作為現代文明的依托和根基,是先民們的智慧結晶,是人類文明的小小縮影,是無數游子的精神朝圣地和皈依地。以倉城為例,其早已與所處的周遭融為一體,窗墻緊湊搭接、相互咬合,建筑構件錯落有致排列,村落構筑物鱗次櫛比、組團跳躍,充分展示了先民對于自然環境協調性的整體判斷以及綜合多要素而系統決策的睿智,具有明顯的個性風貌特征。
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都市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們不再有大量的閑暇時間欣賞民間小眾文化,電影小說、歌曲報刊以及各種形式的商業廣告構成大眾文化的主要成分,其從根本上改變了社會文化的發展趨勢,成為人們思想意識的主要承載者,從而最終導致民俗文化只是依靠很少一部分力量傳承著。
然而,在我國快速城鎮化經歷的30多年間,農村的發展已不知不覺成為我國城鎮化發展質量的短板,歷史文化傳統村落受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影響,其村落空間形態也開始發生劇烈變化。徹底丟棄歷史文化村落是不現實的,只有當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文化和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我國城鄉文明的持續發展,才能真正實現中國現代化。
因此,新農村建設布局中探索歷史文化村落的科學保護和傳承發展顯得意義重大,亟待進行理論研究、實踐探索。以倉城為例,筆者認為古村落的再生應把握3點:①政府積極制定政策方向,自上而下推動倉城保護與再生的宣傳與教育工作,培育社會力量;②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范式工作,聚焦保護與活化主題,積極從“古村+”項目帶動倉城經濟發展,發展民俗文化傳承之路[3];③科學認知倉城的文化優勢與經濟弱勢,培育創新環境氛圍,采用多元方法共融新舊建筑、新舊產業,鼓勵新舊藝術文化碰撞沖擊。
2 實地考察情況
經實地考察,筆者發現倉城古建筑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毀壞,現代化改造與古建筑搭配不合理,水路、陸路交通設施均不完善,幾乎喪失了昔日的光彩。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倉城南區是新城,人口密度較大,其發展態勢是將古村轉型成為工業化小鎮;而北區才是倉城老城區,相比而言地廣人稀,土地利用率低下。雖然倉城有許多人文建筑基地,但旅游資源較為分散,自然或人文景觀間相距過遠,久而久之,僅存一些閱之索然無味的觀賞價值。同時,倉城未得到及時的開發與保護,古宅或被棄置而自然破敗。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倉城現住居民多為老年人,這也導致了倉城古村人口密度小、新區建筑購買力低,難以吸引政府的注意。
3 倉城的保護與開發措施
3.1 規范保護自然與人文資源
要想實現倉城村落再生,就需要專家團隊的活動策劃、政府的政策扶持以及與當地原住民的默契合作。談及將倉城老街的自然與人文資源進行規范性保護,可以在核心風貌地段開展以下項目,真正把倉城打造成民俗文化遺產的博物館。一是互動觀賞項目??梢栽谝恍┡f宅院(如秀溪禪院等)開展互動文化項目,或開設古物真仿鑒賞活動,或恢復民間祭祖儀式。二是水道景觀??稍趥}橋上設置水上圓木橋、龍舟競渡等,大力發展老少皆宜的水上特色服務性項目。
3.2 古村+眾創
3.2.1 古建筑整理規劃。在改造過程中,可以采用現代手法體現空間的當代性,采用古法復舊當地的城墻,拼湊出新舊結合的藝術區,通過嵌入和延續的方式與歷史古建筑相融合,低調謙遜地展現當代的新功能,引導人們穿梭于古城之中,開展不同的藝術體驗。不同的藝術區將具有不同的功能,或打造成咖啡餐飲屋提供休閑服務,或打造成舊祠堂的采光空間,或打造成林中休憩屋,或打造成坍塌祖屋的新結構觀賞區。
3.2.2 大倉橋修復。回望倉橋下聲勢浩蕩的百年漕運,槳聲起,鼓聲齊鳴,船影隱現,而建于明代天啟年間的大倉橋便是標志性建筑。大倉橋通體由石塊堆砌而成,橋身布滿青苔植被,風貌古樸??煞e極規劃對大倉橋進行保護性修復,保留其原有的特色風貌,恢復其步行橋的功能。
此外,應積極對綠色空間、自然水系、步行空間等溪岸環境開展綜合整理,加強水域生態修復、岸線管理[5],切實履行“管、治、?!币惑w的職責,積極開展水溝水質和污染源調查,再現倉城宜人的生態環境。
3.2.3 村集體房屋規劃及周遭環境改造。談及修建與改造提升,要積極結合倉城本地建筑及民俗文化特色,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科學籌劃,堅持人性化、生態化的房屋設計理念,反復論證調研,保證房屋舒適愜意、綠色生態、功能完善。在選址布點的決策中,要充分考慮綜合因素,多聆聽群眾及專家意見,選擇群眾訴求突出、人流量大的點[5],合理設置村集體房屋建設點。開發商可以別墅式或商品房式整體改造,外觀以樸素的色系為主色調,運用傳統建筑中出現的自然色彩,如原木色、石塊的灰色等,以保證村集體房屋外觀與周遭環境相協調。也可適當采用傳統建筑中別具特色的細部元素作為母題加以演繹,如窗花,可使得整體建筑群具有傳統韻味,體現地方特色。
3.3 古村+文旅
3.3.1 民國印象。談及將倉城打造成為影視文化基地,應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其中項目規劃常規的影視活動大致可分為3個層面:①與電影、電視劇等影視作品制作相關的活動;②與影視作品的宣傳、評比、展映相關的活動;③由前兩層面活動而引致的生活體驗或旅游活動。
當然,倉城應不僅局限于發展成為影視作品的拍攝地,而應延長產業鏈,發展打造成集策劃、制作、比賽、展映等一系列影視活動于一體的場所,并與全省乃至全國的影視藝術院校合作,成為影視教育實踐基地,促進相關教育產業的發展。
3.3.2 藝術村
3.3.2.1 DIY手作。DIY手作是時下風靡的減壓模式,當人們厭倦了機械化生產的工業化產品,獨一無二的手工制品便成了新興的時尚旗幟。在手作的過程中,文藝愛好者不僅可以在倉城本土學到地道的手工藝,如月浦鑼鼓術、江南絲竹、竹編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到創造的樂趣,而且這也可以成為一種手藝推廣宣傳的方式,教學老藝術家互動講述歷史研究。從文化價值再到發展廣闊市場,這將是推動民俗文化及傳統民間藝術多元化發展的根本之路。
3.3.2.2 滬劇。可以借助藝術村的魅力,組建小規模的滬劇沙龍等民間活動,評比擇選出草根表演者;也可以在倉城老街上設立表演滬劇的茶樓,既提供歇腳的休閑空間,又供參觀者享受滬劇西鄉調的魅力,感受民俗文化的熏陶[6],傳承發展滬劇藝術品牌;也可以創辦滬劇節及相關文化活動,利用媒體為滬劇做大力推廣,傳播滬劇藝術傳統。
3.4 古村+商業
商業街的整體發展,應重點采取政策扶持、布局規劃引導、技術創新等方式,制定招商策略,完善服務機制,切實加快倉城商業街的發展。商業街的規劃建設包括餐飲店、茶樓、土特產店等與當地特色緊密相連的店鋪,每個店都會有自身的特色賣點,工作人員應適當加強對商業街的動態監測,及時知悉市場動態發展,合理散布市場,建立并完善統計調查制度,以多元、創新的方式駕馭市場和產業發展的走向,創造一個富有生氣、生態的園區。
歷史文化村落資源是特定民族、人群在長期社會生產生活中形成的。人們對鄉土民俗文化的傳承是對歷史的尊重,是使民俗文化在歷史長河川流不息的有效途徑。以上關于倉城古村的發展定位,雖然在分析過程中是單列的,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可以綜合運用,結合村落建筑空間的特征和市場的響應,創意地組織新的功能和新的社會關系,賦予古村落新生。
參考文獻
[1]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光明日報,2007-10-25(1).
[2]趙勇,崔建甫.歷史文化村鎮保護規劃研究[J].城市規劃,2004(8):54-59.
[3]阮儀三,王景慧,王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9.
[4]段進,季松,王海寧.城鎮空間解析:太湖流域古鎮空間結構與形態[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5]李艷.基于淮安河下古鎮為例的體驗式古鎮旅游經濟開發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7):14-16.
[6]田薪煬.古鎮旅游開發與發展對策研究[J].旅游縱覽,2014(1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