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智慧農業是智慧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農業信息化發展是大勢所趨。在國家現代農業政策的引導和技術支撐下,我國現代農業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本文主要研究信息化背景下我國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針對相關問題提出適合國情的建議,為今后智慧農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 智慧農業;信息化;智慧經濟
[中圖分類號] F3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3-121-3
信息化是21世紀飛速發展的標志。在信息化背景下,農業也展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智慧農業是智慧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依托物聯網、云計算以及3S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相融合的產物,可以通過對農業生產環境的智能感知和數據分析,實現農業生產的精準化管理和可視化診斷。隨著設施農業、休閑農業以及溫室農業等現代農業的興起,農業生產不再局限于季節變化和時間制約,大大提高了土地和生產資料的利用率。但是,由于勞動力有限,很多資源沒有得到得到有效利用。智慧農業的到來有效解決了勞動力不足帶來的問題,科技革命的蓬勃發展為智慧農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當前,我國智慧農業發展中存在一系列問題,主要包括高素質農民匱乏、職業農民教育體系還未建立、科研體系不健全、農業科技推廣不力、基礎設施落后、農機設備現代化程度較低等,亟待我國政府、企業和農業相關人員運用農業知識與技能加大對智慧農業的投入,助力我國農業快速實現現代化。
1 智慧農業的內涵及價值
智慧農業是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成果,結合農業自身的生產管理方式,集成應用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物聯網技術、音視頻技術、3S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及專家智慧與知識,實現農業可視化遠程診斷、遠程控制以及災變預警等智能處理,從而改變傳統農業的弊端,促進農業走向信息化和現代化。智慧農業單從字面意思講是使農業“變得聰明起來”,本質是現代農業的更高階段。智慧農業通過生產領域的智能化、經營領域的差異性以及服務領域的全方位信息服務,推動農業產業鏈改造升級,實現農業精細化、高效化與綠色化,保障農產品安全、農業競爭力提升和農業可持續發展[1]。因此,智慧農業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促進智慧農業的發展,對于建設高水平的現代農業具有很高的價值。
2 智慧農業發展現狀
2.1 智慧農業研究進展
2.1.1 國內智慧農業研究。在中國知網(CNKI)以“智慧農業”為關鍵詞檢索,從2012年開始,截至2019年5月,搜索到相關發表文獻數量共1 279篇,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有關智慧農業方面的研究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且這種趨勢變化很大,與國內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政策有關。國家對建設農業信息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因此有關智慧農業的研究也越來越多。
2.1.2 國外智慧農業研究。在 Web of Science上以“Smart agriculture”為關鍵詞檢索,2012—2019年共有相關文獻529篇,如圖2所示。
從圖2可以看出,國外對于智慧農業的研究數量也呈現上升趨勢,說明推進智慧農業是大勢所趨。
2.2 智慧農業發展現狀
2.2.1 國內智慧農業發展現狀。我國近幾年大力發展農業信息化和現代化,用于智慧農業發展的基礎設施基本完善,一些偏遠地區的網絡覆蓋率有所提高,大大提高了物聯網、互聯網等在農業上的應用率,智慧農業的發展效果初顯。在政府和企業的全力配合下,全國各地積極開展智慧農業示范工程,鼓勵農戶體驗和學習農業網絡化體系,農業與金融、經濟的聯系越來越大,農產品品牌逐漸走向全國各地,網絡電商更是方便了農產品的銷售。但是,我國的物聯網還處于成長階段,技術并不完善,在數據分析統計、信息傳遞等方面都存在問題。另外,網絡技術方面的人才缺乏、農民應用新型農業作業系統的呼聲不高以及應用物聯網智慧農業系統的成本高等問題也不容忽視[2]。
2.2.2 國外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國外智慧農業起步較早,技術相比于國內較成熟。當前,智慧農業已成為當今世界現代農業發展的大趨勢,世界多個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政府和組織相繼推出了智慧農業發展計劃[3]。在國外的農田作業中一般有作物分布穩定、作物規模大、分工明確且細化、產業鏈完整等特點。例如,以色列嚴重缺水,通過興修水利使用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機械化程度,農業獲得迅速發展,智慧農業發展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農產品的進出口在世界上也位居前列或中上等,在世界上具有相當的競爭能力。再如,荷蘭的現代溫室,和植物生產相關的一切因素如溫度、濕度、光照、水分以及空氣等,都可以由電腦控制,配合傳感器檢測植物的生理狀況,幾乎達到了最理想的精細化農業生產。
3 發展智慧農業的優勢
3.1 提高農業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創造更大的效益
信息技術本身具有高精度、高效率的特點,將這些優勢應用于農業,將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例如,水肥一體化系統等一系列物聯網系統,大大地減少了資源浪費。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顯著提高了傳統農業的管理水平,使農業逐漸走向精細化方向。再如,在農業生產環節,利用農業智能傳感器實現農業環境信息的實時采集、監測,以及利用智能物聯網對采集數據進行遠程實時報送,能及時獲知作物生產狀況,為農作物大田生產和溫室大棚精準調控提供科學依據。優化農作物生長環境不僅可獲得作物生長的最佳條件[4],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而且可提高水資源、化肥等消耗品的利用率。
3.2 符合創新、綠色發展的理念
好的農業創新理念可以使農業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因此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是中國農業發展方式的戰略選擇。國家農業政策明確提出了農業綠色發展的任務。尤其是在資源保護與節約利用上,建立耕地輪作休耕、節約高效農業用水等制度,健全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智慧農業可以建立農業監測系統、智能節水灌溉系統等,將這些系統運用于農業不僅可減少資源浪費,更是順應了綠色發展的要求。
3.3 將農戶融入智慧農業,實現企業帶領農戶致富
智慧農業可以改變農民傳統的耕作方式以及管理土地及作物的方式。一些企業向農戶推廣智慧農業工具,不僅能夠提升農產品品質,還可以減少勞動力,增產增收,提高作物的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
3.4 保障人民生活
將智慧農業應用于農產品溯源問題,可以保障農產品和食品安全。目前,食品安全問題備受關注。在農產品和食品流通領域,集成應用電子標簽、條碼、傳感器網絡、移動通信網絡和計算機網絡等農產品和食品追溯系統,可實現農產品和食品質量跟蹤、溯源和可視數字化管理。人們對農產品的生產可以實現透明化,可大大提高農產品和食品的質量安全水平。
4 智慧農業發展建議
4.1 提升農業生產者和操作者的素養
一是知識和文化素養。一般農業操作者都非常有經驗,但是這種經驗化可能導致他們失去科學判斷能力。因此,要增強農民的技能水平,掌握高端技術需要農民有相關的知識支撐和對應的職業技能[5]。農民是土地的主人,只有提高農民的素質,智慧農業才能快速發展。因此,培養人才是智慧農業發展的需要和重要因素。二是思想道德素質。農民的思想要緊跟社會發展潮流,對解讀國家農業政策至關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的發展。
4.2 擴大智慧農業生產規模
智能農業對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具有很大優勢,但由于技術和方案的不足,如今智慧農業只是在部分地區和產田實施。只有使土地形成規模,才能夠使智慧農業惠及萬家。
4.3 創新智慧農業發展模式
創新是產業發展的靈魂,創新力度是決定智慧農業能否順利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要大力創新智慧農業發展模式,從而促進農業高效、可持續發展。
5 展望
同其他領域的發展一樣,智慧農業發展必然經過一個從初級到發展再到成熟的過程。因此,要科學謀劃,全局發展,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智慧農業發展方向和方法,統籌各地區的農業發展差異,因地制宜,為智慧農業發展描繪總體發展的藍圖,破解我國農業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將企業、政府、農業生產單位以及信息化人才聯通起來,打造信息化背景下各行業互聯互通的局面,共創智慧農業的未來。
參考文獻
[1]劉來毅,張曉娟.關于智慧農業發展現狀的探析[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58-60.
[2]苗德偉.智慧農業發展與應用探討[J].新農業,2019(2):33.
[3]趙春江.智慧農業發展現狀及戰略目標研究[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19(3):15-17.
[4]原濤.農業科技創新助力智慧農業發展的思考[J].農民致富之友,2019(1):232.
[5]王帥,劉瑩璐.鄭州市智慧農業發展趨勢及建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4):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