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十三五”規劃的逐漸落實,我國農村復興戰略的實施進入了新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其核心內容在于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從單純的農業結構逐漸轉變為農業與產業結合的模式,從單純的土特產品銷售逐漸轉變為完整的產業鏈成品,促進農村多元化發展。但是,目前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仍存在很多問題制約著我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基于此,本文分析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探析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全面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 三產融合;鄉村振興;農民增收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9)13-69-2
當前,我國開始逐漸推行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城市化發展非常迅速,人們的生活逐漸富裕,但是隨著城市建設的完成,城鄉差距逐漸變大,導致大部分農村仍舊處于落后狀態。為了改變農村現狀,我國提出要進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其主要目標是讓農村的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從而形成三類產業的有機結合,促進農村多元化發展,這是當前時代的需求。但是,目前我國農村多方面發展仍較為落后,難以滿足產業融合的需求。
1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
1.1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客觀要求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閑暇時間的不斷增多,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也在不斷升級,除了對農產品的品種和質量的要求在不斷提升外,城鄉居民在教育文化、休閑娛樂、交通通信、醫療保健和旅游健身等方面的消費需求日益增長。這就要求積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農業由生產導向型向消費導向型轉變,深入挖掘農村自然資源、生態資源和農耕文化資源優勢,使農村產業發展和農村資源要素充分融合,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多生產優質、安全、綠色農產品,不斷提高農業供給體系品種和質量,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個性化消費需求[1]。
1.2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產業興旺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因此,要以現代農業為發展目標,充分挖掘農業發展潛力,實現資源、技術、勞動力、市場等要素在農村重組,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才能真正實現鄉村產業興旺。城市與鄉村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支撐的有機體,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可以促進城鄉資金、人才、技術和產品等各種資源要素雙向合理流動,構建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的新型平等的城鄉關系,推動城鄉融合一體化發展,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選擇[2]。
2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不高
當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居民仍不知道什么是一二三產業融入,因此大部分農村居民依舊按照原始的模式來發展經濟,從而導致產業融合工作無法順利進行,也不能滿足農村發展的需求。傳統農村產業以種植業為主,農產品加工僅僅停留在初級產品階段,深加工能力不足,農業產業、農村服務業與加工業等產業相互脫節,一二三產業融合規模較小,融合形式單一,不夠豐富。加上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民利益聯結不夠緊密,農民在產業發展中仍然處于劣勢,這些都影響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2 農村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不足
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進程的不斷加速,農村地區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公共服務能力都有了極大的提升。但由于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地區仍然存在落后的問題。當前,農村居民對于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等的要求日益增長,但農村道路、供水供電、網絡通信、垃圾處理等公共服務方面的供給配置仍然與城市存在很大的差距。
2.3 農村生態環境和文化資源保護不到位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采取粗放型的發展方式,不僅生產水平和效率低下,而且導致了農村生態系統遭到一定的破壞。加上垃圾處理與生活污水處理不當,加重了環境污染問題。現階段,工業化發展速度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務工,農村勞動力急劇下降,一些傳統的民俗、手工技藝及農耕文化等資源沒有得到及時的保護與傳承,開始逐漸消失,造成文化資源的浪費,同時削弱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的文化價值。
2.4 農村高素質人才相對缺乏
當前,農村居民的愿望是希望通過學習走出農村,而不是學到技術之后復興農村。在這種情況下,農村的發展就顯得較為困難,因為人才大量缺失,導致鄉村發展受阻。
3 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要想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面促進農村發展,最重要的是獲得政策的支持。首先,要建立健全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保障體系,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加強農產品生產流通,確保農產品生產、流通、銷售過程通暢。其次,拓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融資渠道,促進農村金融和信貸業的發展,完善農業生產風險機制,降低農民個人承擔的風險。最后,推行農村發展加工業、服務業政策,對發展加工業、服務業的企業出臺一定的免稅或者減稅政策。
3.2 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可積極深入開發農村農業文化、生態旅游、休閑養老等多種功能,創新發展模式。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改革,將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承包地和集體資產確權分股到戶,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開展股份合作,真正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民構建更加完善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使更多的普通農戶參與到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要加快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經營體系,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建立完善的農產品流通網絡,防范農產品銷售的市場風險,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健全農產品品牌質量標準認證體系,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3]。
3.3 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
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新體系,應在“三個著力”上下功夫,即推動第一產業特色化、第二產業高端化、第三產業專業化發展,從而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為了推動第一產業特色化發展,一是大力發展綠色有機名優特農產品;二是引導產業集聚發展,推動三次產業融合貫通;三是創新產銷對接機制,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占有率。為了推動第二產業高端化發展,一是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二是推動煙酒茶等名特優產業發展壯大,三是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發展。為了推動第三產業專業化發展,一是培育一批中高端生產性服務業,二是培育一批高品質生活性服務業。
3.4 加強農業人才隊伍建設
為加強農業人才隊伍建設,要突出開發“兩種資源”,即激發內生動力,進一步加大本土人才培育力度;匯聚外部力量,引導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建設。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政策導向、體制機制上進行引導和傾斜,吸引和留住人才,使其投身新農村建設當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4 結語
要想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提高農民收入,就必須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形成新產業、新業態,帶動農村資源要素優化配置。但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解決,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強農業人才隊伍建設等。
參考文獻
[1]李曉華.多維度認識現代產業體系[N].經濟日報,2018-06-21.
[2]陳詩波,李偉,陳亞平.新時期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考[J].農業經濟與管理,2018(1):5-10.
[3]張崟淼,李銅山.淺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