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盼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廣東廣州 510610)
洞口縣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邵陽市西部,縣內方言環境頗為復雜,既有湘語也有贛語。鮑厚星(2005)認為洞口縣以黃橋鎮為代表的鄉鎮方言有一套完整的全濁聲母,歸屬于湘語區,縣境其它地區則屬于贛語區[1]。本文所討論的是洞口贛方言。
李泉(1996)指出普通話中的否定副詞共有16個,分別為:“不、沒有、別、甭、不曾、不必、非、沒、莫、未、未必、未曾、未嘗、無從、無須、無庸”[2]173,邵敬敏(2001)指出最常見的5個否定副詞:“不、別、甭、別、沒有”,其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是“不”[3]179。在洞口贛方言中,最常用的否定副詞主要有以下三個:(1)冇[mau55];(2)嗯[43];(3)冇缺①[mau55t‘uo44]。
“冇”在洞口贛方言中的使用頻率最高,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不”和“沒有”,用法如下:
春范(1980)認為“不”用在形容詞(形容詞詞組)前,是對性質的否定,“沒有”則是對性質變化的否定[4]。在洞口贛方言中,當“冇”對形容詞(形容詞詞組)進行否定修飾時,具有“不”和“沒有”兩者的句法特征。
1.“冇”否定性質
現代漢語“不”用在形容詞(形容詞詞組)前,表明事物不具有“Ax”(“Ax”表示性質),語義上與“AX”相反,洞口贛方言否定副詞“冇”也有類似的用法,但語義會出現兩種不同的情況,一種是語義不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僅僅是簡單的否定,如例(1)(2);另一種是語義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如例(3)(4)。
(1)冬天,雖然氣溫很低,但河里的水冇冷。(冬天,雖然氣溫很低,但河里的水不冷。)
(2)你冇瘦,也不算胖,中等身材吧。(你不瘦,也不胖,中等身材吧。)
(3)今天去集市上買的菜冇新鮮。(今天去集市上買的菜不新鮮。)
(4)你今年都18歲了,年齡也冇小了,也要懂事了。(你今年都18歲了,年齡不小了,也要懂事了。)
例(1)“冇冷”只是指水不冷,與熱沒有聯系,例(2)“冇瘦”只是指某人的身材不苗條,與胖沒有聯系;而例(3)“冇新鮮”則是指菜焉了,例(4)“冇小”則是指某人的年齡已經很大了。出現這兩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形容詞否定的級次不平行性所導致的。李宇明(1998)認為級次是客觀存在的等級序列在語言上的投射,是語言化了的等級序列,形容詞的程度差異也常常表現為一個序列,從而構成形容詞的級次[5]。例(1)(2)中,參照點是已被規定了某種合適程度的“冷”“胖”,這個參照物是相對的,受到特定情景的制約,因此具有相對性,有緩沖的余地。而例(3)(4)中,參照點“新鮮度”“年齡大小”是一定社會文化所約定的,從理論上講基本不受情景的制約,因此具有絕對性,非此即彼。
2.“冇”否定狀態的轉變,相當于現代漢語“沒有”
(5)每天堅持跑步,都冇瘦。(每天堅持跑步,都沒瘦)
(6)衣服還冇干。(衣服還沒干)
(7)小明的身體冇好。(小明的身體沒好)
王欣(2007)提出當“冇”對狀態的變化進行否定時,會出現“抽象位移事件”。“抽象位移事件”是指說話者站在事件終點陳述位移主體尚未到達事件的終點[6],如例(5)(6)和(7)。例(5)中的“瘦”表達的是從“胖”到“瘦”的狀態改變,該狀態的位移起點為“胖”這一狀態,終點為“瘦”這一狀態。此時“冇”否定的已經不是“Ax”,而是“Ax了”。
朱德熙先生(1985)認為漢語方言里存在兩種正反問句:“V-NEG-VO”和“F-VP”[7]。隨著研究的深入,學界認為除了上述兩種正反問句外,“VO-NEG”正反問句也比較常見。洞口贛方言的“冇”能夠構成“V-冇-VO”正反問句以及特殊的正反問句形式“有冇有……”。
1.“V-冇-VO?”
在洞口贛方言中,“V-冇-VO?”句式比較正式,疑問語氣不是很強烈,表示說話人以商量的口吻詢問對方的意見,并不要求對方給予確定的回答,如例(8)(9)。
(8) A:這件裙子好看冇好看?(這件裙子好看不好看?)
B1:我覺得挺好看的。
B2:不是很好看。
B3:穿上去還行吧。
(9) A:你吃冇吃飯?(你吃不吃飯?)
B1:吃呀,現在肚子很餓了。
B2:還不想吃。
B3:嗯,我待會告訴你。
2.“有冇有……?”
在洞口贛方言中,“冇”還能和“有”搭配構成正反問句,常用來否定事物的存在、領有或具有,其中的“有冇有”相當于普通話中的“有沒有”。
(10)你知道哪里有冇有苞谷賣呢?
(11)你的卡里還有冇有錢?
(12)家里還有冇有花生?
(13)地里的草有冇有鋤完?
以上分析得知,“冇”主要用于動詞和形容詞的修飾,相當于現代漢語的“不”和“沒有”。辛永芬(2008)認為“冇”作為否定副詞,是“單純否定”和“有”兩種要素的組合,多見于南方方言中,如廣州、武漢[8]。據熊浩(2010)考察,在湖南其它地區也有與洞口贛方言“冇”類似的用法,如長沙、益陽等[9]。
“嗯”是一個舌根鼻音的自成音節,能進入三種可能式的語法結構中構成否定,類似于現代漢語否定副詞“不”,用法如下:
在洞口贛方言中,“V嗯C”結構通常表示不可能完成某事。劉月華(1983)提出只有自主性動詞才能進入“V不C”結構中[10]355,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認為一些非自主性的動詞同樣也能進入該結構中。在洞口贛方言中,“V嗯C”結構的動詞語義特征和現代漢語“V不C”基本一致,其語義和語用色彩主要受兩方面的影響:一是“V”的自主范疇,二是語境。
1.“V”④為自主動詞
張旺熹(1999)提出當“V”為自主動詞,在語義上最大的特點是愿而不能,其中能夠構成“V不C”結構的補語多為積極義,不能構成的多為消極義[11]138-140;洞口贛方言“V嗯C”結構也有類似的用法,補語多由積極義的形容詞充當,所表示的語義也是基于行為者的主體能力和客觀條件的能性語義;但二者的語用意義有較大的差異。王姝(2011)提出,當“V”為自主動詞,“V不C”結構有三種語用意義,分別為表遺憾或無奈;表安慰;表拒絕[12]。而在洞口贛方言中,“V嗯C”語用意義使用頻率最高的主要有以下兩種:
1)表疑惑
“V嗯C”結構常用于疑問句中,常用來形容說話者對交際對象無法順利完成某事的不解,往往伴隨著說話者失望的心理狀態。
(15)你怎么讀嗯對這些英語單詞揚?(你怎么讀不對這些英語單詞揚?)
(16)你為什么都擺嗯齊桌上的碗筷揚?(你為什么都擺不齊桌上的碗筷揚?)
說話者認為對方應該能夠做好某事,如“學好數學”“讀對英語單詞”“擺齊碗筷”,可交際對象由于主客觀原因的限制而無法實現。通過與疑問語氣詞“揚”搭配,意在使交際對象去反省不能完成某事的原因。
2)表無奈
“V嗯C”結構也常用來形容說話者對自身不能完成某事而表現出的無奈感,往往伴隨著說話者想要徹底放棄做某事的心理活動,句末常帶語氣詞“葛”。
(17)我學嗯會自行車葛[ke324]。(我學不會自行車葛。)
(18)我的病怕是治嗯好葛。(我的病怕是治不好葛。)
(19)反正我是考嗯上大學葛。(反正我是考不上大學葛。)
2.“V”為非自主動詞
當“V”為非自主動詞時,既可以與補語為積極義的形容詞搭配,如“變好了”;還可以與補語為消極義的形容詞搭配,如“變爛了”。其通常出現于條件句中,常用來形容前面情況的發生對后續情況產生的影響。
(20)不讓他吃吃苦頭,他是變嗯好葛[ke324]!(不讓他吃吃苦頭,他是變不好葛!)
(21)你不給小孩補充營養,他是長嗯高葛!(你不給小孩補充營養,他是長不高葛!)
(22)把橘子放在袋子里密封好,就變嗯爛了。(把橘子放在袋子里密封好,就變不爛了。)
(23)如果今年不種這么多番茄,價格就變嗯貴了。(如果今年不種這么多番茄,價格就變不貴了。)
從上述例子中能夠發現,由于補語性質的不同,語氣詞也表現出差異性。當補語表積極義,句末常帶語氣詞“葛”,起加重語氣的作用,如例(20)(21);當補語表消極義,句末通常不能帶常語氣詞“葛”,而是帶語氣詞“了”,如例(22)(23)。
吳福祥(2000)提出除了能用助動詞來表達可能義外,還能用能性述補結構來表達能性范疇[15]。“X不得”作為現代漢語能性述補結構“X得”的否定形式,多用于口語中,通常有固定的結構。劉月華(1980)提出能進入“X不得”結構中的“X”由自主性動詞和一些性質形容詞充當[10]354,而在洞口贛方言中,相比于現代漢語“X不得”中“X”詞性的多樣性,能進入“X嗯得”結構的只能為單音節動詞,且動詞的語義特征為[+自主性],如下:
A. 打嗯得(打不得) 罵嗯得(罵不得) 聽嗯得(聽不得)
想嗯得(想不得) 信嗯得(信不得) 愛嗯得(愛不得)
B.*⑤惱嗯得 *熱嗯得 *驕傲嗯得
動詞“打”“罵”“聽”都是很典型的行為動詞,具有強烈的自主性和動作性;動詞 “想”“信”“愛”屬于心理動詞,也具有強烈的自主性;性質形容詞“惱”“熱”“驕傲”等不能進入“X嗯得”結構中。以上分析了“X嗯得”中“X”的詞性,下面將逐一分析“V嗯得”的句法、語義和語用特征。(下文中,將使用“V嗯得”代替“X嗯得”結構。)
1.句法特征
在洞口贛方言中,“V嗯得”作為“V得”的否定形式,和現代漢語“V不得”的句法特征類似,一般在句中單獨充當謂語成分,基本不帶賓語,即使帶賓語,也是一些簡單的詞或句子;“V嗯得”也能受副詞修飾,通常有調侃的意味。
(24)他萬萬開嗯得玩笑。(他萬萬開不得玩笑。)
(25)現在的小孩都打嗯得、罵嗯得。(現在的小孩都打不得、罵不得。)
2.語義功能
在現代漢語中,齊春紅(2004)將“V不得”的語義特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客觀][+已然][+不能],第二類為[+主觀][+情態][+不許][16]。在洞口贛方言中,“V嗯得”的語義特征和現代漢語的語義特征基本一致,但在日常的口語交流中,會更傾向于使用第二類語義特征[+主觀][+情態][+不許可],常常用在祈使句中,句末常帶語氣詞“葛”“呢”,表示警示、勸告或建議。
(26)我早就告訴你了,他家去嗯得葛(ke324)。(我早就告訴你了,他家去不得葛。)
(27)這本書很貴,你丟嗯得呢。(這本書很貴,你丟不得呢。)
3.語用特征
在洞口贛方言中,“V嗯得”和現代漢語“V不得”的語用特征基本一致。通常通過動作的否定來提醒對方不能做某件事,從而表達自己的主觀判斷和評價。
(28)今天這頓飯你可吃嗯得葛。(今天這頓飯你可吃不得咧。)
(29)不要相信他,他的話聽嗯得葛。(不要相信他,他的話聽不得葛。)
(30)女孩的心思猜嗯得葛。(女孩的心思猜不得葛。)
在洞口贛方言中,當“得”做助詞,會構成“得X”結構,相當于現代漢語“會”,表示的是對某一種情況發生或出現的可能性做出推測,其否定形式為“嗯得X”。能進入“嗯得X”結構的大多為動詞和部分性質形容詞,如下:
A.嗯得停(不會停) 嗯得醒(不會醒) 嗯得來(不會來) 嗯得學習(不會學習)
B.嗯得臭(不會臭) 嗯得熟(不會熟) 嗯得好(不會好) 嗯得濕(不會濕)
C.*嗯得漂亮 *嗯得緊張 *嗯得自由 *嗯得簡潔
例A中的“停”“醒”“來”“學習”是典型的動詞,具有強烈的動態性,能夠進入到“嗯得X”結構中;例B與例C都屬于性質形容詞,但例C中的雙音節性質形容詞卻不能進入“嗯得X”結構中。李宇明(1998)認為單音節的性質形容詞多表示具體性質,容易表變化,如對其進行否定,一般是動態的否定,雙音節的性質形容詞多表抽象性質,不易表示變化,如對其否定一般是靜態的否定[5];據此分析得知,能進入“嗯得X”否定結構中的“X”一般具有動態性。下面將分析“嗯得C”的句法、語義特征。(下文中,將使用“嗯得C”代替“嗯得X”結構。)
1.句法特征
在洞口贛方言中,“嗯得C”結構和“V嗯得”結構的句法特征類似,一般在句中單獨充當謂語成分,基本不帶賓語;語法上一般要帶“了”體標記,強調已然事實的發生。當“C”為消極義,則會在形容詞前插入代詞“這么”,起加強程度的作用。
(31)醋放少點,這碗面估計就嗯得這么酸了。(醋放少點,這碗面估計就不會這么酸了。)
(32)他摔得那么嚴重,又不去醫院,傷是嗯得好了。(他摔得那么嚴重,又不去醫院,傷是不會好了。)
2.語義特征
在洞口贛方言中,“嗯得C”結構的語義特征為[+主觀][+推測],常常用在條件句中,和“V嗯C”(當V為非自主動詞時,“V嗯C”結構通常用于條件句中)結構相比,“嗯得C”結構更加側重于推測某種情況可能會出現的結果,因此句中一般會出現表推測的詞語,如應該、估計。
(33)天天下雨,這衣服應該嗯得干了。(天天下雨,這衣服應該不會干了。)
(34)你如果不去玩泥巴,衣服估計就嗯得這么臟了。(你如果不去玩泥巴,衣服估計就不會這么臟了。)
通過分析得知,“嗯”主要構成補語結構的否定形式,分別是“V嗯C”“V嗯得”“嗯得C”。“V嗯C”的用法較為復雜,當“V”為自主動詞時,“V嗯C”和現代漢語“V不C”結構的語義基本一致,但語用意義有較大差異,其最常用的語用意義主要有兩種:表疑惑和表無奈;當“V”為非自主動詞,“V嗯C”通常用于條件句中,強調結果的發生。“V嗯得”“嗯得C”的用法則較為簡單,二者都具有強烈的主觀色彩。
本文對洞口贛方言否定副詞“冇”“嗯”的句法、語義、語用特征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通過上述分析得出,二者在用法上存在較大的差異,但也有相同之處,即“冇”和“嗯”都能用于正反問句。在句法分布上,二者有一定的互補性。洞口縣境內有多個鄉鎮,“冇”和“嗯”的分布情況和使用情況是否存在某種規律,由于材料有限,更多精細的研究有待未來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