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毅,段 舒
(1.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成都 610065;2.四川大學阿來研究中心,四川成都 610065)
作為最年輕的茅盾文學獎得主和“跨族別”書寫的代表,阿來一直是21世紀文學研究的熱點。致力于“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1]9的阿來,“不只是倚仗自己巨大的才華”,還“挖掘著更加博大更加豐厚的思想資源”,“創造屬于他、也屬于我們的人生寓言”[2]。在其意蘊豐厚的《塵埃落定》《大地的階梯》《格薩爾王》《空山》《瞻對》《三只蟲草》等作品中,時隱時現但一以貫之的是“反現代的現代性”。
阿來的“反現代”書寫,焦灼而傷感地呈現了現代化的尷尬突進。無處逃避的現代化浪潮正席卷著每個城鎮和鄉村。處于漢文化、藏文化雙重邊緣的嘉絨藏區,人們的生活方式、心理結構也正發生著劇烈的變化?!胺船F代”書寫有助于提醒人們注意到,“現代性是一種雙重現象”,在“為人類創造了數不勝數的享受安全的和有成就的生活的機會”的同時,“其陰暗面”也逐漸“變得尤為明顯”[3]6。
目前,國內關注“反現代”文學思潮的知名學者有汪暉、陳曉明、葉舒憲、楊春時、李怡、董健、張福貴、逄增玉、李建軍、張釗貽等。但是,反現代文學批評理論目前還很少用于對阿來的研究。大多數研究阿來的學者還是習慣于從文化身份、傻子形象、民族志等方面進行解讀。本文擬從“反現代”角度重新審視阿來系列作品的“現代性”,探討他是如何“在人類的傷口上行走”[4]40,如何“同時寫出”時代的“上升與陷落”,寫出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態災難與文化趨同,如何一步步與悖論叢集的現實離得更近。
“反現代”是指對現代主義、現代世界、崇拜進步、柏格森主義的抵抗。 “反現代書寫”指的是站在批判現代化、反思現代性的立場進行的文學創作,旨在反思現代化的深層實質和沉重代價[5],啟發人們尋找更為科學的現代化之路。這些作品的作者或主人公往往可以歸入“反現代派”?!胺船F代派”不是傳統主義者,而是沒有受騙的、更為聰明的現代派[6]?!胺船F代派”是“和現代、現代主義或現代性關系微妙的人,不情愿的現代派,分裂的現代派,或不合時宜的現代派”[7]3-5、523。
在文學與政治上非左非右的反現代派,并不是指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守舊者、保守派、反革命分子、失望者、牢騷鬼和憤怒者。相反,反現代派是沒有受騙的、更為聰明、清醒的或違心的但卻不合時宜的現代派,是比現代派、歷史的先鋒派還現代的“超現代派”,這些“已經看破一切”的反現代派實質上是“現代派的精華”[8]。
“反思現代化則意味著對已有的現代化方向、目標、價值進行批判,意味著對另外一種歷史觀的考慮,對另外一種文明方式的追求。”[9]但是,由于幅員遼闊和區域失衡,中國社會文化發展并不符合英國社會學家S·拉什“未開化社會”“現代化”和“后現代主義”的線性描述,而是呈現出前現代、現代、后現代并置的奇異景觀。
在中國,汪暉較早明確提出“反現代的現代性”并分析這一“悖論結構”,“極具挑戰性地、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提出對現代性問題的追問”[10]。他在參加《南風窗》的訪談中曾指出,因為對民主自由、科學進步、文化傳統、革命、啟蒙始終保持一種倡導但又懷疑,批判但又迷戀的“悖論式”的態度,魯迅是一個真正反現代性的現代性人物[11]。
阿來的創作不僅受到西方文化、藏族地方志、宗教傳說的藝術滋養,也與漢族文化的代表魯迅之間發生著精神纏繞,尤其體現在“深刻性和先鋒性”方面[12]。所以,即便在《塵埃落定》《瞻對》等作品中處理歷史題材時,阿來都不是為了寫歷史而寫歷史,而是基于強烈的現實關懷,去歷史深處找源頭。在接受《光明日報》采訪時,阿來說,寫歷史“是希望通過歷史來觀照我們當下社會的現狀。觀察這些年來我國出現的少數民族問題”?!墩皩Α贰安皇窃趯憵v史,而是在寫現實”。其中包含了他“強烈的愿望,就是:作為一個中國人,不管是哪個民族,都希望這個國家安定,希望這個國家的老百姓生活幸?!盵13]。所以,在通過《塵埃落定》《瞻對》等作品理清歷史之后,他自然會寫一批“想要離現實更近”的作品[14]。
當然,最能明顯反映阿來“反現代的現代性”“反思現代性”創作心態的還是《大地的階梯》里提到的,“我感覺到自己是在人類的傷口上行走”[4]40,“感覺到時代前進之時,某一處曾有時間的陷落”,“問題的關鍵是,我能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嗎?”[4]6。這些表述形象地傳達出作者行進在滿是塵土的破碎而荒涼的累累巖石上時的悲涼、感傷、不忍與無奈。同時,也可以將其看做一個隱喻,如果說行走的方向是人類無法逃避的現代化進程,是歷史與時代前進的“上升”,那傷口就是現代化、城市化對生態文明、傳統文化、生活習俗造成巨大沖擊而留下的痕跡,是某處時間與某種文化的“陷落”。當然,要想進入“同時寫出這種上升與陷落”的“語自在”境界何其艱難。所以即便“看到了偶像的黃昏”,阿來也祈愿于“非我力量”。不過,深諳漢藏交融區域文化地理的阿來,祈愿的力量已經不是宗教,而是“創造過,輝煌過,也沉淪過,悲愴過的民眾,以及民眾在苦樂之間延續不已的生活”[4]8。
反映在創作中,就形成了阿來獨特的自我標識,那就是他總是力圖寫出時代前進過程中某處“時間的陷落”和無數次往返的“傷心地帶”。“科學的歷史觀,讓我們懂得了如何看待和如何記載這個世界正在發生的一切變故,但是,當我們想要洞見歷史真實的面目時,始終只能看到一個偉岸而又模糊的背影?!盵4]77阿來正是以這種“反現代派”的姿態書寫著他獨到的“現代性”反思。
阿來“反現代的現代性”更多的是一種情感上的警惕和態度上的審慎,并不直接對應于90年代開始的以“對于現代化理論的批評性審視”為核心的“現代性”反思的“ 三種進路”[15]。當然,“寫作者的情感深度,就是他的思想深度”[16]57,寫作必須有擔當,有使命。知識分子“應該具備獨立思維的勇氣和能力”,“不應該是體制的贊美者,應該是現存的反抗者,不論多么完美的社會,不論多么進步的體制,依然存在許多不人道的地方,知識分子就是要在這些體制里面充當挑毛病的人,天然構成跟歷史和社會的緊張關系”[17]133。
在《大地的階梯》中,阿來用“巨大傷痕”“難以愈合的傷痕”[4]6喻指現代化進程中觸目驚心的生態災難??柟糯灞灰愿鞣N抽象的、光榮的借口而砍伐殆盡的紅樺白樺都觸碰了阿來靈魂的傷痛。他目睹了“森林的消失”和“更加令人痛心的道德的淪喪”,害怕提起“故鄉”,“那個村子的名字,已經是心上永遠不會愈合的傷口”。更可悲的是,因為人類自命不凡、自以為得計的貪婪,卡爾古村還不只是個案,《大地的階梯》提到:“大渡河流域、岷江流域、嘉陵江流域的村落,沒有任何一個可以逃脫這種命運。”
在慨嘆生態災難的同時,阿來也敏感地覺察到現代化進程中難以避免的文化趨同現象。在《大地的階梯》里,他特意提到了一段有關“美好時代的衰落”的民間文書:“長期以來,大家都忽略了青藏高原地理與藏文化多樣性的存在。忽略了在藏區東北部就像大地階梯一樣的一個過渡地帶的存在。”所以,想要“呈現的就是這被忽略的存在。她就是我的家鄉,我的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故鄉”[18]144。
阿來直言:“地理從來與文化相關,復雜多變的地理往往預示著別樣的生存方式、別樣的人生所構成的多姿多態的文化。”[4]5在嘉絨藏區,文化身份的多元糅合和生命血統的含混不清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歷史上無數次戰爭強行帶來的民族融合對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進行了改造。腔調和用詞是漢語由四川話與陜甘口音混合演變而來,“純粹的藏族聚居區”因“屯殖”而變得漢藏雜居,人文和語言均表現出雜糅的態勢。一路走來,不同的人總是以“同樣的方式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你是藏族嗎?”“吃藏族的還是漢族的?”“你住漢族的地方還是藏族的地方?”這個地區很多藏民能夠聽懂藏語,講起來卻已經“不蠻不漢”“結結巴巴”。本民族語言能力的部分丟失總是伴隨著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悄然改變。阿來最后還是選擇了藏族的東西。很顯然,至少在飲食習慣方面,阿來對藏族文化和藏民的生活方式更有親切感。
宗教與經典變得更加多元,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說法變得經不起檢驗,遙遠的山清水秀的時代、牧歌的時代、水流清澈的時代、民間詩人們留下最后記載的時代已經“萬劫難復”了。二十幾歲開始的漫游體驗,使阿來對所嘉絨藏區的人文地理和民間傳說產生了“綿密而結實”的感受。那些關于“村莊史、部落史、民族史”和英雄人物史的本土口傳文學[19],也構成了阿來區別于其他漢語作家的藏族文化基因。
阿來創作時總是消耗大量的情感,并認為小說的深度不在于思想的深度,而在于“情感的深度”[20]。阿來的創作情感往往源于嘉絨藏區現代化進程中的“困惑與痛苦”,源于對全球化進程中文化趨同化的警覺?!叭伺c自然、政治與宗教、信仰與進步”在現代化境遇中悖論式困境,考驗著“人類的應對能力”,也“譜寫了無數的哀歌”[21]。事實上,阿來并不贊同文學書寫沿著“某些概念的籠罩”下互相模仿的熟悉路徑。他認為,從形式到思想方法,作家都應該有“野心和勇氣去發現‘陌生’的東西”[20]。 “自己通過人生體驗獲得的歷史感與命運感,讓滾燙的血液與真實的情感,潛藏在字里,在行間?!盵22]
藏族村落的生活習俗、語言、思維、政治、經濟、信仰模式的深刻變更折射了“人類現代化艱難歷程”[21]。阿來“對歷史的唯美喟嘆”的《塵埃落定》和“藏族鄉村的大地哀歌”《空山》等作品在反思現代性時,除了主流小說漢族文化經驗中“階級階層的沉浮、更新和替換,還有民族群落內外的流動和蛻變,以及現代以來少數民族對中國民族國家建構過程的參與史”[21]。
“想要離現實更近”的中篇小說《三只蟲草》,傳達了作者對不健全的現代化策略負面影響的隱憂。通過小桑吉逃課挖蟲草、追尋百科全書及三只蟲草的奇異旅行,小說寫出了鄉村文化已經瓦解,但城市文化還只是牧民的“幻覺”,也寫出了一系列的現代性悖論與尷尬。
一是改善了居住條件、保護了生態環境的好政策卻將牧民置于失業和貧困的邊緣。為了保護草原而沒有了牛群的桑吉家是退牧還草后牧區絕大多數家庭的縮影。他們正面臨著變相失業的新的生活困境,但是在聚居點的失業牧民卻大都耽于城市幻覺。城市化建設改善了居住環境,牧民紛紛過上所謂的新生活。但是,為什么桑吉卻對此“感到凄涼”?因為雖然出于對城里人生活方式的向往,出于對“百科全書里的某種方式的模仿”,牧民住進一模一樣整齊排列于荒野的新修的定居點,但“住在這些房子里的人并沒有另外世界中住著差不多同樣房子的人那樣相同的生活”。生活條件、生活品質、生活方式的改變,是與人的知識結構、生活習慣、文化積累和審美趣味息息相關的。定居后的“新生活”方式,無形中淡化了傳統生活習俗中蘊藏的濃濃親情,所以牧民“還是喜歡一家人睡在暖和的火爐邊上”。城里人收看的電視頻道都要多一些,發達的計算機網絡和通訊條件使他們的信息量遠遠大于牧民,真正的城市各種生活配套也不是處于“城市化進程”的居民聚居點可以比擬的。真正的城市化關鍵是人的改變和發展,而不僅僅是改變居住方式與提供微薄的生活補貼。
操之過急的城鎮化步伐不過是一種關于現代城市的幻覺?!度幌x草》中,小桑吉不想打破父親“就像住在城里一樣”的“幻覺”。因為,在這個曾因地震原因去過大城市見過世面的孩子看來,定居點里“無所事事地傻待著,不時地口誦六字真言”,“只是呆著不動,拿一點兒政府微薄的生活補貼”的狀態實在太缺少城市的實質性元素。不僅“物”的層面實在差得太多、太遠,而且精神層面就更加隔膜和滯后,既“不懂得城里人的生活”,也無法理解城市人的生存困境與精神困境。當然,在這里敘事者并不只是簡單地嘲笑滯后于城市人的定居牧民的老土,也對城市人似是而非的價值觀念、審美趣味進行了調侃和反諷。小桑吉的心理活動暗示了鄉村與都市、邊緣與中心、藏區與漢族地區的發展差異。同樣走在現代化城鎮化的路上,與漢族地區逐漸找到了雖不完善但已經日趨合理的城鎮化的道路不同,少數民族地區在解構傳統模式的同時,“還來不及形成因地制宜的城鎮化道路和自足的城市文化形態,更沒有一種即成的合理模式來引導”[21]。
二是拜金主義泛濫,商品交換原則深入人心,牧民對生命、對自然、對宗教的敬畏大大減弱。是否為了得到三十元錢而把美麗奇妙的生命殺死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根本不是一個問題”,但是“對這片草原上的人們來說,常常是一個問題”。 父親挖出蟲草會對山神說對不起,小桑吉也“的確有點兒糾結”。但是拜金主義泛濫以來,商品交換原則已經全面改寫了人們的思維模式,人們對金錢的渴望已經超越了對生命的敬畏了。
經濟利益的誘惑促使小桑吉為了奶奶的藥費、姐姐的李寧牌T恤、表哥的手套等善良的初衷逃課回去挖蟲草;人前講著“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辯證法” 的書記,人后卻想著稅收、受賄和行賄。就連本來以“自度度人”為理想的喇嘛也在一邊講著玄乎的來世,一邊“盯著帳篷一角木板上亮著的蟲草”,他們既感慨著“世風日下”,也打著安撫神靈的幌子變相勒索牧民的蟲草。因為他們頭腦中的宗教觀念已經被商品交換原則所改寫。自負、自私、虛偽、做作的喇嘛以預支報酬的多少來決定自己作法的力氣的大小,現實社會的等價交換原則已經徹底改變了他們的宗教思維。早在《大地的階梯》里面,阿來就曾透露,因對宗教與歷史關系的獨立思考而質疑過喇嘛,并且“看到教義正失去活力,看到了偶像的黃昏”[4]7。
在揭示拜金主義泛濫的同時,阿來也看到了牧民定居計劃實施之后牧民找不到掙錢謀生的活路的現實困境。在四川話中,找工作往往不說找工作,而是說“找活路”。找到工作了,也才能找到活下去的路子。缺少牧場的牧民在定居點“無所事事地傻待著,不時地口誦六字真言”,“待著不動,拿一點兒政府微薄的生活補貼” 畢竟不是出路。成績不好的表哥本想回家當牧民,可是現在“大人們也不放牧了”,找不到出路的表哥選擇了去偷東西。所以牧區發展,不僅要改善住處,政府給予補助,更關鍵的還是要開放更多就業機會,培養牧民的職業技能,真正幫助他們找到出路與活路。因為“一家人的柴米油鹽錢、向寺院作供養的錢、添置新衣裳和新家具的錢、供長大的孩子到遠方上學的錢、看病的錢,都指望著這短暫的蟲草季了”,因為已經沒有牛群、沒有羊群的牧民家庭現在“只有挖蟲草才能掙到錢”。
三是求知若渴的好孩子卻遇到令人啼笑皆非的教育環境?!捌鋵嵤莻€好人”的表哥終于改邪歸正,卻因缺少法制觀念而意外犯錯入獄,可是多布杰老師卻說“監獄可不是把一個人變好的地方”。桑吉的父親也秉持“奇怪的哲學”,認為“如今壞人太多,是因為警察太多了”,“壞人總是越抓越多”。 那么把人變好到底主要靠什么?當然是學校教育。因為一般說來,學校教育不僅傳授知識,還注重凈化人性、傳授技能,所以文學家維克多·雨果曾說:“建一所大學,等于毀掉十所監獄。”可現在的問題是,桑吉遭遇的是把象征知識與理想的百科全書作為鼻涕孫兒的玩具的一校之長,是打著消除拜金主義旗號實因官場失意而任性使氣的調研員(曾任教育局長)。當然,令人心存希望的是,幸好還有博學而仁愛的多布杰老師,幸好良心未泯的調研員還真心給予桑吉鼓勵和引導,幸好離校出走之路上遇到的陌生人大都還比較友善。
四是小小蟲草的奇異旅程折射出官商勾結、錢權交易、道德淪喪的政治生態。蟲草肩負著復雜的多重使命,它們既是小桑吉表達感激和善意的禮物,是奶奶治病的醫藥費,也是縣、州、省、首都各級官員升遷的墊腳石,更是商人賺錢的工具,官商勾結的紐帶,喇嘛、司機等各色人等覬覦的錢財。寺廟的人、放電影的人、來調研的干部、做生意的商人以及外地“游客”都沖著蟲草而來。因三只蟲草而被調研員許諾的百科全書寄托著桑吉的求知夢想。但透過三只蟲草的神秘之旅和最終極其尋常的結局,也可看到充斥著錢權交易、見利忘義等丑惡的官場現形,也可以看見知識與夢想既被一些人嘲戲,亦被另一些人珍視。
既然塵垢滿地,生存艱難,那為什么不選擇離垢修行?在《三只蟲草》中,即便喇嘛提醒小桑吉“一路要染上多少塵垢,經歷多少曲折,情何以堪!情何以堪!”小桑吉還是想隨著河流一路奔向大海。其實在追求現代化的道路上,每個人、每座城、每個鄉村都會正面臨著各種兩難或尷尬?,F代化就是在種種悖論和困境中掙著向前。作家對現代化進程中的困境、悖論、兩難、偏頗等方面的觀照和書寫,常常以反現代的語氣或者修辭,以挽歌的風格呈現。但是那個并沒有因為塵垢滿地而放棄入世之旅的小桑吉“也許”比離垢修行的小班覺“更聰明”。
阿來的反現代書寫其實并非摒棄現代性,并非抵制現代化進程,并不是無視現代化已經帶來的福音和無法阻擋的時代趨勢,更不是冥頑不化,不是保守復古,不是躲避現實,而是更激進地突入現實生活,主動反思伴隨城鎮化、全球化、信息化、商品化、生態災難與文化失落等癥候的現代化的缺陷和尷尬,試圖探索一種更科學、更有益的現代化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