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俏,羅高宏,周紅玉
(浙江省遂昌縣中醫院,浙江 麗水323300)
痔瘡是臨床常見疾病,而痔瘡術后并發癥中尿潴留發病率高達50%[1]。在中醫治未病思想的指導下,科學合理地應用中醫綜合干預可有效降低痔瘡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加快疾病康復。本研究采用中醫綜合干預預防痔瘡術后尿潴留的發生,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12月于遂昌縣中醫院治療的200例痔瘡并行手術治療的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100例。對照組男56例,女44例;年齡20~75歲,平均(45.23±5.10)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2年,平均(48.00±5.00)個月;傳統手術68例,吻合器痔環切術(PPH手術)24例,PPH聯合傳統手術8例。治療組男62例,女38例;年齡19~68歲,平均(43.12±5.25)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10年,平均(48.00±8.00)個月;傳統手術58例,PPH手術29例,PPH聯合傳統手術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膀胱內儲存大量尿液不能自行排出,膀胱容積可增至3 000~4 000 mL,膀胱高度膨脹,可至臍部;體檢可見恥骨上膨隆,捫及囊性包塊,叩診呈濁音,伴有壓痛[2]。
1.3 納入標準 簽署知情同意書;術前檢查無嚴重心、肝、肺、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無泌尿系統疾病,無尿潴留病史。
1.4 排除標準 男性前列腺增生,夜尿大于4次或有尿潴留病史;女性有排尿困難或尿潴留病史。
2.1 對照組 術后2 h給予圍手術期常規干預。給予心理干預,使患者了解疾病及術后并發癥情況,減輕患者由于對手術認識不足引起的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給予飲食指導,患者排尿困難時保持周圍環境安靜整潔,使其處于輕松狀態;用熱水袋或熱毛巾熱敷腹部;按摩腹部引導其排尿;聽流水聲促進患者排尿。
2.2 治療組 術后2 h給予中醫綜合干預1次。①中藥熏蒸:采用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中藥熏洗劑進行熏蒸,藥物組成:苦參片30 g,黃柏、冰片各20 g,五倍子、川芎各25 g,川椒、玄明粉、黃芪、生大黃各10 g。使用DC-200型熏蒸儀(杭州大力神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熏蒸前排空大小便,將藥液溫度調至37℃左右,熏蒸15~20 min。早晚各1次,連續7 d為1個療程。②飲食干預:依據中醫辨證施膳原則,指導患者正確飲食,囑其多食用富含纖維素且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條、稀飯、餛飩、餃子等,可搭配新鮮蔬菜、雞蛋、魚、雞肉、鴨肉等,忌食辛辣刺激助火傷津之品,如煎炸燒烤、狗肉、白酒等。③耳穴埋豆治療:患者取仰臥位,采用王不留行籽貼壓一側耳穴(神門、直腸下段、交感、膀胱、尿道),并使用食指、拇指進行按壓,由輕至重,每穴按摩2 min,每日3~5次,直到局部出現酸、沉、重、痛、發紅并伴熱感為宜。一般貼壓5 d為1個療程,兩耳交替。④穴位貼敷治療:貼敷藥物選用車前通癃散(車前草、生甘遂各6 g,冰片0.5 g)碾粉,加醋調和成糊狀,分別貼敷于中極、水道兩穴。術后開始貼敷,直至小便順利排出。⑤艾灸治療:溫和灸氣海、關元兩穴,每個穴位艾灸15~20 min,以皮膚有溫熱感為宜,艾灸時控制距離避免燙傷。每日1次,5 d為1個療程。
兩組患者術后2 h內經過上述措施處理,術后6~8 h無法自行排尿,查體恥骨上區膨隆腫物,叩診為濁音,即發生尿潴留,及時在無菌操作下行導尿術。
3.1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術后首次排尿時間和排尿量,并觀察患者術后是否下腹脹滿,膀胱是否充盈,統計尿潴留發生率。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排尿情況比較 治療后,兩組患者平均首次排尿時間和平均首次排尿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痔瘡術后患者排尿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痔瘡術后患者排尿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平均首次排尿時間(h) 平均首次排尿量(mL)治療組 100 2.1±0.6 360±50對照組 100 2.0±0.7 350±40
(2)尿潴留發生率比較 治療組術后尿潴留發生率為15.00%(15/1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8.00%(28/1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尿潴留是痔瘡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主要與麻醉方式、手術方式、手術時間、術后肛門內填塞物壓迫、術后疼痛、精神緊張導致膀胱頸和尿道括約肌發生痙攣有關。常規干預措施多是在患者出現排尿功能障礙時給予聽流水聲誘導排尿、熱敷下腹部、松解肛門部敷料、加強鎮痛等處理。
尿潴留屬于中醫“癃閉”范疇,中醫認為癃閉是由腎和膀胱氣化失司引起,基本病機為膀胱氣化功能失調。尿潴留發病部位在膀胱,但與脾、肺、腎、三焦功能密切相關,因此治療時要著重調節脾、肺、腎、三焦功能。中醫調理以調整陰陽平衡、調暢氣機、恢復膀胱氣化功能為主。中藥熏蒸能使藥力、熱力同步作用于患處,擴張皮膚、血管,改善周身或局部血液、淋巴循環,達到行氣活血、清熱解毒、消除腫脹、減輕疼痛的目的。耳穴埋豆通過刺激膀胱、尿道達到清熱利水、鎮靜止痛、通暢氣機的作用,恢復膀胱氣化功能[3]。穴位貼敷治療選用車前通癃散貼敷治療,其中甘遂外用可瀉水逐飲消腫;冰片開竅活血、行氣利水,可使癃閉開、小便解[4]。貼敷穴位中,中極為足三陰經和任脈的交會穴,是膀胱經氣聚集之處,為膀胱募穴;水道屬于足陽明胃經,專治小腹脹滿、小便不通。艾灸具有溫通經絡、驅寒散邪、引氣下行等功效,溫和灸氣海、關元可溫通經絡,恢復術后被抑制的陽氣,促進膀胱氣化功能的恢復,通利小便。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發揮中醫優勢,利用中醫綜合干預預防痔瘡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減少了患者痛苦,促進其術后快速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