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開,黃輝文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廣東 廣州528000)
凍結肩是因退行性的肩關節肌腱、關節囊及滑囊等軟組織出現無菌性炎癥,繼而導致關節粘連,活動時即出現疼痛及活動功能受限,患肢活動減少,隨即出現肌肉失用性萎縮等一系列癥狀[1]。本病多發于50歲左右,起病較慢,疼痛難耐,功能受限,影響日常生活質量。中醫認為本病因年老而衰,氣血失榮,失榮則痛而致。中醫外治法可有效緩解疼痛,優化凍結肩的治療效果。筆者對診斷為凍結肩且行手術松解術治療的患者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在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骨科治療的凍結肩患者3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5例。對照組男9例,女6例;平均年齡(57.12±4.98)歲。觀察組男8例,女7例;平均年齡(58.45±5.21)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基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年齡多在50歲前后;單或雙側肩部疼痛,疼痛可向頸部或患側上肢放射,疼痛以夜間為甚,睡眠時無法患側臥位;患肩各向活動受限;肩關節外側、肩峰下及肱二頭肌長頭腱區等處壓痛;若病情較長,患側可發生肌肉萎縮或骨質疏松;X線片排除脫位等其他疾病。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凍結肩診斷標準;行肩關節鏡下手法松解術;年齡20~80歲,性別不限;近1周內未使用治療凍結肩的中藥、各類止痛的中西成藥及針灸、推拿等治療;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能如期完成隨訪。
1.4 排除標準 不符合納入標準者;合并嚴重疾病者;病情嚴重,關節僵硬、無法活動者;局部皮膚有感染、潰瘍等;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2.1 對照組 行手法松解術后給予常規肩關節康復指導訓練。①鐘擺運動:患者身體前屈(彎腰),雙手下垂(或健手扶桌),做前后左右擺動及順、逆時針劃圈。②爬墻訓練:健側手扶手術后的患側肩關節,面對墻站立,在健側手的幫助下,盡可能將患側手向上做爬墻動作。③毛巾訓練:手拿毛巾,背向后方,患側手于后方握住毛巾另外一端,健側手做向上提拉的動作,帶動患側手向后上方逐漸移動。以上動作均每日訓練5次,每次持續1~2 min。訓練時以最大的活動度上患者疼痛可耐受為宜,感覺關節發脹即可,循序漸進,治療2周。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實施穴位貼敷與中藥封包。①穴位貼敷:患者取俯臥位,皮膚清潔擦干后,選擇肩關節周圍的穴位如肩髃、肩髎、肩貞、臂臑、阿是穴等,每個穴位給予2 min指揉法,然后貼敷高壓靜電磁療膜貼,12 h后取下,每日2次。②中藥封包:取大小適中的布袋裝入威靈仙、蘇木、鉤藤、乳香、沒藥各100 g,用微波爐高火加熱2 min后熱敷于患肩,開始時因溫度較高可稍快速移動,待溫熱度不燙皮膚后,局部放置30 min,每日2次。共治療2周。
3.1 觀察指標 采用Constant-Murley肩關節功能評分評定肩關節功能[3]。該評分分為4個部分:疼痛評分,無疼痛計15分,輕度痛計10分,中度痛計5分,嚴重痛計0分;ADL評分,最高分20分,包括日常生活活動的水平評分、手上抬的位置高低;活動度評分,最高分40分,包括前屈、外展、外旋、內旋,每種活動最高分10分;肌力評分,最高分25分,按照0、Ⅰ、Ⅱ、Ⅲ、Ⅳ、Ⅴ級分別評為0、5、10、15、20、25分。總分數越高說明肩關節功能越好。
3.2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定療效[2]。痊愈:患肩疼痛及壓痛消失,肩關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顯效:患肩疼痛及壓痛明顯減輕,肩關節功能大部分恢復;好轉:患肩疼痛減輕,肩關節活動有緩解;無效: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好轉率。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及方差齊性數據,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數據使用非參數檢驗。
3.4 結果
(1)Constant-Murley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Constant-Murley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Constant-Murley肩關節功能評分均升高(P<0.05),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凍結肩患者治療前后Constant-Murley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凍結肩患者治療前后Constant-Murley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15 51.93±3.21 89.13±2.58△▲對照組 15 52.67±3.75 79.33±3.36△
(2)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6.67%,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3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凍結肩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凍結肩主要表現為肩關節的疼痛及功能受限[4]。隨著老齡化逐步加劇,凍結肩的發生也逐步增高,給中老年人帶來一定的困擾。
凍結肩屬中醫“肩痹”范疇,主要為外邪侵襲或因過度勞累導致肩關節周圍筋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出現疼痛、活動受限。手法治療對凍結肩有較好療效,但常因手法治療后誘發肩關節周圍炎引起的短期疼痛,疏于肩關節鍛煉而影響療效。中醫外治法在肢體功能康復中具有一定的優勢,為此筆者對行肩關節手法松解后的患者予以常規肩關節康復指導訓練結合穴位貼敷與中藥封包治療。本次研究中所取肩髃、肩髎、肩貞、臂臑、阿是穴等可疏通肩關節周圍經脈,使實施手法松解后的肩關節氣血流暢,有助于短期內激發的炎癥的吸收,更便于早期進行肩關節功能鍛煉,鞏固手法療效。中藥封包治療成分為威靈仙、蘇木、鉤藤、乳香、沒藥。威靈仙、鉤藤可祛風通絡、消腫,蘇木則可理氣止痛,乳香、沒藥可活血去瘀定痛。諸藥合用,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舒筋活絡的功效。通過中藥封包的溫熱效應,使藥力從皮到筋,層層滲透,促進周圍組織血液循環,松解局部攣縮的肌腱及韌帶,并能更好地促進周圍炎癥的吸收,從而減輕手法松解術后引起的疼痛不適,加大關節的活動度,促進肩關節功能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穴位貼敷與中藥封包治療的觀察組總有效率遠高于單純行常規肩關節康復指導訓練的對照組(P<0.05)。此外,治療后兩組患者Constant-Murley肩關節功能評分均升高(P<0.05),說明兩組患者的術后治療均能改善肩關節功能;但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穴位貼敷與中藥封包可進一步改善肩關節功能。
綜上所述,穴位貼敷與中藥封包應用于肩關節手法松解術后,可鞏固療效,促進肩關節功能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