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惠敏,宋潔玉,林美蓉
(山東省威海市中醫院,山東 威海264200)
臨床中約75%的晚期癌癥患者會出現疼痛癥狀,其中40%~50%屬于中重度疼痛,30%屬于劇烈疼痛[1]。大量研究表明,中藥外治法具有整體調節及治療局部病灶的作用,療效顯著,不良反應較小,臨床應用廣泛[2]。本研究采用中藥止痛散穴位貼敷、中藥足浴配合耳穴壓豆三位一體配合阿片類鎮痛藥物治療癌痛,止痛效果明顯,可顯著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威海市中醫院腫瘤科收治的80例氣滯血瘀型癌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38~81歲,平均(52±2.1)歲;癌癥類型:胃癌16例,肝癌10例,結直腸癌7例,乳腺癌7例;疼痛程度:重度14例,中度26例;病程0.4~2.0年,平均(0.9±0.2)年。觀察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39~78歲,平均(53±1.7)歲;癌癥類型:胃癌15例,肝癌11例,結直腸癌8例,乳腺癌6例;疼痛程度:重度13例,中度27例;病程0.3~2.0年,平均(0.8±0.2)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現代腫瘤學》中相關標準[3],經影像學、細胞學、病理學確診為惡性腫瘤;采用疼痛數字評分法(NRS法)評估患者疼痛情況,疼痛評估為中重度[4]。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及《癌癥疼痛診療規范》中相關診斷標準[5];符合氣滯血瘀型癌痛中醫辨證標準[6],意識清晰,語言表達功能、智力正常;了解研究內容,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且預計生存期3個月以上。
1.4 排除標準 有出血及明顯出血傾向者;因精神因素或嚴重認知障礙不能配合調查者;語言障礙、溝通不暢者;合并其他骨轉移、腰椎間盤疼痛等疾病者。
2.1 對照組 給予三階梯止痛法治療。①中度疼痛者采用鹽酸布桂嗪(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159)口服治療,初始劑量為每次30 mg,每8 h 1次;觀察疼痛緩解情況,如疼痛無緩解,按30%~50%劑量遞增,直至疼痛緩解。②重度疼痛者采用鹽酸羥考酮緩釋片[萌蒂(中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40125]口服治療,初始劑量為每次20 mg,每12 h 1次;隨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用藥劑量,每次在原有劑量基礎上增加25%~50%,調整至理想鎮痛劑量。15 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應用中藥止痛散穴位貼敷、中藥足浴配合耳穴壓豆三位一體化療法治療。①穴位貼敷。中藥止痛散方組成:醋乳香10 g,醋沒藥10 g,五靈脂10 g,沉香10 g,木香10 g,丁香10 g,烏藥10 g,腫節風10 g,青皮10 g,延胡索10 g,透骨草15 g,冰片10 g,三七粉10 g。用老酒、蜂蜜、香油及水按照1∶1∶1∶3的比例調成糊狀,貼敷于痛點及背部腧穴。肺癌者選擇肺俞,肝癌者選擇肝俞,胃癌、乳腺癌者選擇胃俞。貼敷時間為疼痛最劇烈的時間點前2 h,每日1次,每次4 h。②中藥足浴。中藥足浴方藥物組成:當歸10 g,川芎15 g,桃仁10 g,牡丹皮10 g,生黃芪20 g,紅花10 g,桂枝10 g,丹參10 g,羌活10 g,伸筋草10 g,威靈仙12 g,獨活10 g。上藥浸泡30 min后,加入1 000 mL水煎至600 mL,去除藥渣將藥液盛于足浴袋,外置8 000 mL水中,使水溫保持為38~40℃,浸泡雙足30 min。每日1次,睡前30 min浸泡。③耳穴壓豆。取穴交感、神門、皮質下、內分泌、阿是穴,用毫針針尾在耳部尋找敏感點,當壓至敏感點時出現酸、脹、痛、皺眉等反應。每周2次,左右耳交替治療。15 d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疼痛情況及生活質量。①疼痛程度:參照《臨床腫瘤內科手冊》中有關標準[4]進行評估。完全緩解為完全無痛;部分緩解為疼痛明顯減輕,睡眠基本不受干擾,能正常生活;輕度緩解為疼痛減輕,但仍感明顯疼痛,睡眠仍受干擾;無效為疼痛無減輕或加重。總有效率為完全緩解率及部分緩解率之和。②生活質量:分別于治療前后按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NRS法[7]、卡氏行為狀態量表(KPS)進行評估。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疼痛效果比較 觀察組疼痛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氣滯血瘀型癌痛患者疼痛效果比較(例)
(2)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RS、KP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NRS評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KPS評分較治療前明顯升高(P<0.05),且觀察組NR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KP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氣滯血瘀型癌痛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氣滯血瘀型癌痛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NRS評分比較KPS評分比較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7.7±2.3 2.5±0.7△▲ 48.9±5.4 75.1±9.9△▲對照組 40 7.8±2.1 4.1±1.3△ 49.3±5.1 58.5±7.3△
癌性疼痛屬中醫“痛證”范疇,癌痛的病機可概括為氣滯血瘀、痰濕蘊結、癌毒內蘊、正虛毒戀4個方面[8]。本研究患者中醫辨證分型屬于血瘀,泛指一切氣機郁滯之證影響血液運行,導致氣血運行失調,氣機逆亂,血脈瘀滯。本研究中穴位貼敷和中藥足浴所用藥物多為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品,能通過皮膚直接吸收,且作用較強,可減少肝、腎的毒副作用。現代藥理學研究顯示,延胡索、當歸、五靈脂、冰片、丹參等均具有鎮痛、鎮靜的作用。延胡索的主要化學成分為生物堿,其中延胡索乙素具有顯著的鎮痛、鎮靜及催眠作用,其鎮痛作用機制可能為延胡索乙素可以抑制多巴胺Ⅱ型受體[9]。研究表明,當歸水煮液的鎮痛作用可能與揮發油有關,其發揮油主要成分是藁本內酯和丁烯基呋內酯[10]。丹參的主要化學成分為丹參酮及丹參素,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其對中樞神經具有鎮靜及鎮痛作用[11]。冰片主要成分是龍腦、異龍腦,研究表明,冰片可通過提高痛閾值達到良好的鎮痛效果[12]。耳穴壓豆中選取的交感、神門、皮質下具有調節大腦皮層興奮及抑制的作用,具有鎮靜、止痛的作用。《靈樞·口問》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可通過刺激耳穴發揮對全身臟腑經絡的疏通與調節作用。現代研究顯示,刺激耳穴可促進機體產生內啡肽,內啡肽作用于腦內啡肽受體后可產生鎮痛作用[13]。張靖哲等[14]研究表明,耳穴壓豆法可以明顯緩解消化道癌痛癥狀。陳毓雯等[15]研究表明,雙側耳穴壓豆可作用于胃腸道,對進一步緩解胃癌患者的疼痛有顯著效果。
綜上所述,在基礎藥物治療的同時應用中醫外治法可緩解癌痛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但本研究亦存在諸多局限之處,如樣本量少、治療時間短、未能長期隨訪,將來可增加樣本量或進行多中心研究,延長治療時間,長期隨訪以觀察遠期療效,以便此項治療手段更加安全可靠地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