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沛聰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第六人民醫院,廣東 佛山528248)
椎管外慢性軟組織損傷性腰腿痛是臨床極為常見的骨科疾病,易發于中老年人,該病多由急性損傷后遺癥或慢性勞損誘發,以腰骶部及臀部為主要疼痛點,少數延伸至小腿及足部,腰臀部存在清晰壓痛點,同時伴有肌肉痙攣[1]。目前,臨床治療本病以抗炎藥物干預為主,但藥物治療不良反應較多[2]。中醫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性腰腿痛采用推拿、針灸、中藥內服等方法,本研究分析針刺治療椎管外慢性軟組織損傷性腰腿痛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佛山市南海區第六人民醫院收治的40例椎管外慢性軟組織損傷性腰腿痛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0例。對照組男12例,女8例;年齡42~78歲,平均(51.3±6.7)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14年,平均(6.4±1.1)年。觀察組男9例,女11例;年齡44~76歲,平均(52.6±6.8)歲;病程最短7個月,最長12年,平均(6.5±1.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宣哲人軟組織外科學》[3]及《臨床技術操作規范·疼痛學分冊》[4]擬定:發病前有發病部位急性損傷后遺癥狀或慢性勞損史;病程>3個月,反復發作,疼痛部位有高度或中度敏感壓痛點;常伴腰腿部疼、麻、酸、脹感;脊柱側彎試驗、胸部墊枕試驗及頸神經彈撥試驗陰性;X線片、CT、MTI影像檢查無特殊病變。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有慢性腰痛史或外傷史;年齡40~80歲;對本研究知情并同意。
1.4 排除標準 80歲以上,40歲以下者;糖尿病、傳染病及精神疾病者;無法連續接受治療者;資料不全者。
2.1 對照組 給予活血鎮痛方治療。組成:黨參片20 g,川牛膝12 g,木瓜25 g,丹參、熟地黃各30 g,女貞子、首烏、赤芍、補骨脂各15 g,淫羊藿、三七粉、白術、杜仲、續斷片蟲、醋乳香、巴戟天各10 g。水煎服,每次1劑,每日2次。10 d為1個療程。
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施加針刺治療。主穴:阿是穴、腎俞、大腸俞、腰夾脊穴、委中。下肢后側疼痛,加飛揚、昆侖、承扶、承山;下肢外側疼痛,加丘墟、環跳、懸鐘、風市、陽陵泉;下肢前側疼痛,加足三里、梁丘、上巨虛、下巨虛、陷谷。使用0.30 mm×60 mm華佗牌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腰部穴位直刺,深度為37.5 mm,臀部穴位深刺,深度為50~62.5 mm;施以平補平瀉,下肢有放射針感,每次留針20 min,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①腰腿疼痛: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AS)評估,分值為0~10分,評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劇烈。②功能障礙情況:采用功能障礙指數評分表(ODI)評估,總分45分,主要包括睡眠、站立、生活自理、步行等,評分越高表明功能障礙程度越高。
3.2 療效評定標準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評定。治愈:腰腿疼痛癥狀消失,能夠正常生活及工作,直腿抬高試驗陰性;顯效:腰腿疼痛明顯減輕,趨向消失,基本恢復正常生活,直腿抬高試驗達到70°;有效:腰腿疼痛癥狀有所改善,但活動依然受限,無法正常生活或工作,直腿抬高試驗達45°;無效:腰腿疼痛癥狀無任何改善或加重。總有效率為治愈率、顯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或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腰腿疼痛及肢體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腰腿疼痛及肢體功能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腰腿疼痛及肢體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且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椎管外慢性軟組織損傷性腰腿痛患者腰腿疼痛及肢體功能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椎管外慢性軟組織損傷性腰腿痛患者腰腿疼痛及肢體功能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VAS評分ODI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20 6.8±0.4 2.1±1.2△▲ 37.5±1.7 19.6±2.5△▲對照組 20 6.9±0.5 4.0±0.2△ 37.8±1.6 28.6±1.9△
(2)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椎管外慢性軟組織損傷性腰腿痛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椎管外慢性軟組織損傷性腰腿痛屬于中醫“痹證”“腰腿痛”等范疇,外感風熱濕邪或疲勞損傷,內因腎氣不足,使外邪阻絡,氣機不暢,阻塞脈絡,氣血瘀滯,引發疼痛。該病屬本虛標實,腎虛為本,邪實為標。中醫辨證或以督脈為論,或以膀胱經為論,或以臟腑辨證為論,本病主要病理為腰腹失養,氣血不暢,故治療以活血鎮痛、舒筋通脈為主[6]。人體經絡功能失調,氣血受阻,致使脈絡發生充血、變形及擴張等,溢于肌膚表面至全身,以下肢表現更為突出。目前,該病以保守治療為主,治療方法主要有針灸、推拿、藥物等,同時患者應多臥床休息以緩解腰腿疼痛。
中醫針灸常用以調理陰陽、疏經通絡,主要包含針法和灸法,以調整氣血達到溫經通絡的目的。本研究針刺所選穴位多以補虛溫陽,腎俞處于腰部,是腎氣血聚集的穴位,針刺后具有調腎益氣之效;大腸俞具有平衡陰陽、促進血液暢通的作用;委中能緩解疼痛。針刺可通過對機體穴位的刺激,加強神經沖動傳遞,促進組織新陳代謝,改善組織血液循環,減輕脊髓壓力,改善神經組織微循環,減小對神經根刺激,明顯減輕疼痛癥狀,緩解病情。本研究采用的活血鎮痛方中,黨參補中益氣,養血生津;川牛膝通利關節,通經祛瘀;補骨脂補脾健胃;首烏祛風解毒,滋陰養血;熟地黃溫經散寒,養陰補血;杜仲緩解腰肌酸痛,補益肝腎;淫羊藿除風濕,消腫清熱;丹參止痛涼血;木瓜、三七舒筋活絡,散瘀止痛。多藥聯合使用,可達到鎮痛活血、養陰補血的目的。活血方與針刺聯合使用,治療效果顯著。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0%(P<0.05),表明活血鎮痛方結合針刺治療椎管外慢性軟組織損傷性腰腿痛效果顯著,能夠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治療后觀察組腰腿疼痛和肢體功能改善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二者聯合應用能顯著改善椎管外慢性軟組織損傷性腰腿痛的臨床癥狀。葉嶸[7]研究表明,應用活血鎮痛方配合針灸治療椎管外慢性軟組織損傷性腰腿痛,臨床總有效率顯著高于立體動態干擾電治療儀干預治療(P<0.05),且觀察組疼痛癥狀改善明顯,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采用針刺結合活血鎮痛方治療椎管外慢性軟組織損傷性腰腿痛療效顯著,可有效減輕患者肢體疼痛,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