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巖飛
(北京京北職業技術學院,北京101400)
高校教師是特殊的社會群體,與中小學教師有著很大不同,除肩負教書育人的本職任務,還擔負著科研、創新及學生就業指導等重要使命。近年來國家對高校體制的改革日益重視,不斷深入,高校教師無論工作還是生活壓力均越來越大,亞健康和不健康的人群問題日漸增多,健康水平亟待提升[1]。在高職院校任職的高校教師更具特殊性,其所面對的是高職學生群體,教師在各方面的付出更多。因此,健康管理體系對高校教師尤為重要,提高疾病預防意識,盡早控制危險因素的發生演變,是改善高校教師健康狀況的有效措施。制訂針對該特定群體的健康管理方案,早發現、早改善健康問題刻不容緩。中醫體質學基于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人類疾病的發生機制與發展規律,從中歸納體質特征并分型,建立完善的體質理論與分型判定標準,從而用于臨床指導疾病預防和治療[2]。中醫體質學學科日趨完善,其在臨床的指導意義日漸凸顯,得到越來越多人群的認可和重視。本研究分析北京某高職院校教師體質分布情況,以期為高校教師這一特殊群體制訂健康管理方案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月對北京京北職業技術學院在職教師群體發放中醫體質電子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01份。
1.2 納入標準 在職教師,希望了解自己的體質,得到相關健康建議并自愿、認真填寫中醫體質量表問卷。
1.3 排除標準 處于特殊時期(有重大疾病、各種身心疾病或正在服用某些中藥類藥物)對體質判斷產生影響者。
1.4 剔除標準 未按要求正確填寫者;填寫資料認真程度疑似較低者(如填寫全部題目均選擇同一個答案、部分題目答案明顯矛盾等)。
參與對象填寫電子版《中醫體質量表》[3],發送到指定郵箱,檢查可靠性并錄入量表工具,結果參照《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4]對體質進行量化評分,每個問題按5級評分,計算原始分和轉化分,依標準判定體質類型。中醫體質評判標準見表1。

表1 中醫體質判定標準
3.1 觀察指標 篩選有效數據,分析該高職院校教師中醫體質分型分布特征,偏頗體質分布類型。
3.2 結果
(1)基本情況 發放電子問卷220份,共回收有效問卷101份,其中男性27人,女性74人;年齡26~54歲。
(2)中醫體質分型分布特征 樣本人群中平和質占18.81%,偏頗體質占81.19%;偏頗體質中,陽虛質、痰濕質、氣虛質居多,位列前三。中醫體質類型分布頻數見表2。

表2 北京某高職院校教師中醫體質類型分布頻數表
(3)偏頗體質分布特征 一人同時存在兩種及以上體質的現象稱為體質兼夾。82位偏頗體質樣本中兼夾體質有67位,占81.7%。前8位的體質兼夾類型見表3。

表3 高頻偏頗兼夾體質分布(位)
本研究應用中醫體質量表對該校101位教師的體質狀況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平和質(包括基本平和質)19人,偏頗體質82人,偏頗體質占比較高。究其原因,這與高校教師的生活、工作特點有密切聯系。高職院校教師作為高校教師群體中的特殊一分子,授課任務重,一人肩負多個學科的教學任務是常態,不可避免地存在隱形加班,使得作息、飲食不規律,進而損傷脾胃,脾氣虛弱,不能很好地運化和輸布水谷精微,水濕停于內,使氣機阻滯,造成脾虛、痰濕。同時運動時間嚴重不足容易造成陽虛;長期室內伏案工作,思慮傷脾,久坐傷氣,易引發氣虛;教師行業課堂內外皆言傳育人,更易氣虛。與本研究結果中偏頗體質陽虛兼夾氣虛、痰濕兼夾陰虛、氣虛兼夾氣郁較多的結果一致。故在健康管理過程中應充分考慮陽虛質、氣虛質這一病理基礎對高校教師相關疾病的影響。
體質代表某一較長階段的健康狀態,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特質,既有先天遺傳因素,又有后天獲得的影響,使機體表現出集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心理狀態于一體的綜合狀態[5]。雖先天遺傳具有很大的作用,但后天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也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健康狀況,預防疾病的發生。朱燕波等[6]認為對體質研究大有裨益,中醫體質量表科學、方便、可行,可科學快捷地判定人體的健康狀態,預防疾病的發生,調護疾病的轉歸,提高生活質量。因此可通過了解目前高校教師中醫體質類型的構成情況,根據不同體質類型或狀態對高校教師群體進行健康管理,以調整機體的陰陽失衡傾向,提高高校教師的生活質量。本項目根據研究結果向101位教師發送個人健康管理方案,收到良好的反響。
中醫體質是古老的學科,但又不乏與時俱進的科學研究,不斷推陳出新,發展前景廣闊。“中醫體質學說”的概念由王琦首次明確提出,隨后大批學者對中醫體質進行了不同層面的研究,也有不少學者運用中醫體質指導不同群體的健康[7]。目前臨床對高校教師體質的研究仍缺乏一定的深度。萬生芳等[8]研究表明,高校教師體質量指數呈正態分布,不同體質量指數與中醫體質類型有一定相關性;李容華等[9]研究顯示,高校教師的慢性咽炎與中醫體質有著很大的關聯;徐素美等[10]認為,陽虛質和濕熱質比率在Hp陽性組中明顯高于陰性組。但目前這類關于高校教師的健康問題與中醫體質關聯性的研究仍然較少,尤其是對出現偏頗體質的原因和兼夾體質間關系的分析及以此為高校教師群體制訂健康管理方案的研究更是欠缺。王琦教授倡導的9種體質與當代學者提倡的“中醫狀態”理念相結合[11],將人分為“未病”“欲病”“已病”3種狀態,能夠更加有效地指導、推動高校教師中醫健康管理的發展。
本研究以北京某高職院校教師中醫體質的分布特征為高校教師群體健康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但具有一定局限性,還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擴大研究對象范圍,如加入普通高等院校教師群體的中醫體質分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