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小壘
(廣東省東莞市第三人民醫院,廣東 東莞523326)
急性腦梗死是急診科常見疾病之一,具有發病率、死亡率及致殘率均較高的特點,主要與腦組織缺血缺氧有關,早期靜脈溶栓是臨床改善急性腦梗死最有效的治療措施之一[1]。本研究觀察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與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東莞市第三人民醫院急診科就診的8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43~79歲,平均(62.61±1.32)歲;平均發病時間(3.24±0.30)h;平均體質量指數(18.7±1.6)kg/m2。觀察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45~74歲,平均(61.54±2.25)歲;平均發病時間(3.14±0.27)h;平均體質量指數(18.6±1.3)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首發并確診急性腦梗死,符合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2];存在神經功能缺損癥狀,主要表現為偏癱、言語不清、口眼斜、吞咽障礙、視物不清、共濟失調、感覺異常等;發病癥狀出現小于6 h;年齡>18歲;意識清楚或嗜睡;顱腦CT檢查無明顯低密度改變;患者或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存在顱內出血;既往有顱內出血病史;活動性內臟出血;近3周內存在其他系統出血;血壓升高:收縮壓≥180 mm Hg(1 k Pa=7.5 mm Hg),或舒張壓≥100 mm Hg;存在急性出血傾向(如血小板計數低于100×109/L);24 h內有抗凝治療史;血糖<2.8 mmol/L或>22.22 mmol/L;顱腦CT或MRI提示存在大面積腦梗死。
兩組患者均在治療前急查顱腦CT、血常規、凝血功能等,給予心電監護、吸氧、改善腦循環、調脂穩斑、營養神經、預防消化道出血及對癥支持治療等。
2.1 對照組 將100萬~150萬I U尿激酶(北京賽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6337)溶于100~200 mL的0.9%氯化鈉注射液中,持續30 min靜脈滴注。
2.2 觀察組 給予0.9 mg/kg(最大90 mg)rt-PA治療,10% 的 rt-PA(Bir kendorfer Ingelhei m Phar ma Gmb H&Co.KG,注冊證號S20110051)在1 min內靜脈推入,其余90%的rt-PA加入100 mL 0.9%氯化鈉溶液中持續1 h靜脈滴注。
3.1 觀察指標 ①神經功能:入院時及溶栓24 h、7 d后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 HSS)評定;②Bart hel指數:治療30 d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估;③治療期間觀察兩組患者腦出血、胃腸道反應及24 h內再發腦梗死發生率。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NI HS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溶栓后24 h、溶栓后7 d NIHSS評分均較溶栓前明顯降低(P<0.05),但兩組患者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前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前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溶栓前 溶栓后24 h 溶栓后7 d觀察組 40 15.25±1.47 10.37±1.50△ 7.33±1.51△對照組 40 15.31±1.42 11.23±1.71△ 7.55±1.38△
(2)Barthel指數比較 治療30 d后,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均較溶栓前明顯升高(P<0.05),但兩組患者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前后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急性腦梗死患者溶栓前后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溶栓前 溶栓后30 d觀察組 40 57.81±5.88 85.73±9.02△對照組 40 57.74±5.57 84.83±7.22△
(3)安全性比較 治療期間,兩組患者腦出血、胃腸道反應及24 h內再發腦梗死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急性腦梗死患者治療安全性比較[例(%)]
急性腦梗死的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復發率均較高,是目前僅次于冠心病與癌癥的第3位死亡原因。急性腦梗死再灌注時間每延誤30 min,90 d良好預后降低12%[3]。靜脈溶栓是目前臨床公認的最有效的治療措施之一,2018年缺血性腦卒中指南建議在4.5 h或6 h內進行溶栓,打通閉塞的血管,恢復腦組織細胞的血氧供應,可進一步減少腦組織死亡,提升患者的生存率,降低致殘率、死亡率[4]。
常用的溶栓藥物有rt-PA和尿激酶,本研究采用rt-PA和尿激酶進行靜脈溶栓,溶栓后兩組患者NIHS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但兩組患者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二者溶栓治療效果相近,臨床治療時可根據患者家庭經濟情況進行合理選擇。rt-PA是糖蛋白,靜脈溶栓時與纖維蛋白結合,將纖溶酶原激活為纖溶酶,加速血栓溶解,改善動脈阻塞或狹窄,恢復腦部血流供應,減少腦組織缺血情況[5]。尿激酶可促使精氨酰、纈氨酰鏈處斷裂,釋放雙鏈纖溶酶,雙鏈纖溶酶對纖維蛋白有較高親和力,可由外向內溶解纖維蛋白凝塊。在溶栓過程中常伴有并發癥,腦出血為其并發癥之一,原因與凝血功能障礙有關,尿激酶劑量過大會增加腦出血風險,因此在治療中應定期檢測凝血等各項指標,以降低腦出血、胃腸道反應等并發癥[6]。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急診急救中國專家共識2018》推薦急性腦梗死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時間窗內給予血管再通治療,包括rt-PA靜脈溶栓和機械取栓,救治成功率與發病時間密切相關[7]。李繼坤等[8]研究發現,時間窗內應用rt-PA及尿激酶,療效顯著。本研究采用兩種不同的藥物溶栓,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Barthel指數評分均無統計學差異,安全性無明顯差別,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表明rt-PA與尿激酶療效相當。但rt-PA價格相對昂貴,會加重患者經濟負擔,而尿激酶價格相對便宜,普通家庭能夠負擔。雖然本研究提示了兩種藥物效果相當,但由于樣本量偏小,對兩種藥物的具體機制及不良反應還須在以后的臨床中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