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
香港“反修例”風波至今已經持續半年多,不但未見停止的跡象,反而涌現越來越多古怪的行為和現象。最新的一個例子是:少數所謂的香港“學者”見到一些餐館的生意因為支持示威者而增加,竟然異想天開地不斷鼓吹要在社會上打造所謂“黃色經濟圈”云云。
這些“學者”口中的“黃色經濟圈”是什么意思呢?簡單而言,就是示威者先建立一個智能手機的應用程序,列出支持和反對特區政府的餐館或店鋪,然后鼓動“黃絲”消費者全力光顧“黃店”,同時抵制“藍店”,以此達到逐步陰干“藍店”、令其虧損甚至關門,從而達到削弱支持特區政府的經濟力量的目標。
而光顧“黃店”只是“黃色經濟圈”的初級階段,接下來還有不少“宏圖大計”,譬如成立“黃色公社”,由“光復香港”進化到“光復”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最終建立脫離中國元素的“純香港經濟”。可見,“黃色經濟圈”實際就是經濟包裹的政治運動,它試圖將政治戰場轉向民生、經濟兩大范疇,全方位地推進一些人決意“攬炒”香港的圖謀。
“黃色經濟圈”自帶“反中”底色,想要在經濟上“去中國化”,但在當前香港的經濟結構下,這一點幾乎難以實現。以港人常吃的一碗燒鴨飯為例,一家茶餐廳表面上是“黃店”,但該店燒鴨的供應商是黃還是藍?而煮出這道食物的調味料如鹽、油、醬,是不是內地貨?甚至這個茶餐廳交租的業主是黃還是藍?最終獲益的是“黃店”,還是“藍店”?凡此種種,怎能區別?
實際上,按照“黃色經濟圈”發起人的思維邏輯,他們應該呼吁全面杯葛所有“藍店”。可惜現實卻是,經濟制裁要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雙方實力的對比,實施制裁方要比被制裁方具有更大的經濟規模。問題是,“黃店”和“藍店”的經濟規模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說白了,隨著國家或地區之間的交流增加,彼此的依賴和相互依存越來越大,要簡單地完全切割“黃店”和“藍店”利益關系的難度也越來越大。而環顧當前香港商界,大多是“藍”或“紅”,偏“藍”的明顯比偏“黃”的多。在社會運動情緒高漲之際,“黃色經濟圈”支持者或許還可以透過宣傳刷一下存在感,但長遠而言根本沒法自給自足,也很難長期持續。聲稱“黃色經濟圈”已經成功的人,只是在一廂情愿地自欺欺人。
事實上,日子一長,“黃色經濟圈”潛在的問題,如餐廳食物不好吃和服務欠佳,正在逐漸顯現。不少理性的港人開始質疑,政治立場是否大于一切?這一動作是否會破壞香港一直以來運作良好的自由市場規則?
進一步說,“黃色經濟圈”不但無法影響到財大氣粗的大型“藍店”企業,受害的反而只會是小本經營的小商小販。他們本身只是希望過著安穩的生活,不分政治光譜,但在社會泛政治化的氛圍下,再加上香港經濟已步入衰退,卻要被迫政治歸邊,生活難上加難。
說到底,香港是多元化的社會,光顧或者杯葛什么商戶是個人的自由選擇。可是如果搞“黃色經濟圈”蔚然成風,甚至呼吁示威者以暴力破壞“藍店”,強制市民支持“黃店”,是毫無民主的思維,是一場損人不利己的自嗨,注定將成為一戳就破的政治泡沫。▲
(作者是香港傳媒工作者)
環球時報201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