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克幾 莊艷姍


[摘要] 目的 探討實施中醫辨證干預措施后中醫體質變化的相關因素。 方法 選取2017年1月在廣東省茂名市中醫針灸科體檢的799例本院醫護人員中209例陽虛質、傾向陽虛質的醫護人員,對入選人員從2017年1月~2019年1月進行為期2年的生活起居、精神調攝、形體運動及飲食調養等多方面建議進行體質干預,并在干預措施后再次進行中醫體質調查與類型判定,分析引起中醫體質變化的相關因素。 結果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9份,最后回收有效問卷148份,有效回收率為70.8%。男16例(10.8%),女132例 (89.2%);平均年齡(34.23±8.84)歲。陽虛質/傾向陽虛質113例(76.4%);平和質11例(7.4%);其余體質類型分別為痰濕質、濕熱質、陰虛質、血瘀質、氣郁/傾向氣郁質、氣虛/傾向氣虛質等5種偏頗體質共24例(17.3%),中醫體質類型的變化(以轉化為平和質為有效轉變)提示干預措施有效(P<0.05);影響中醫體質變化的因素與睡眠習慣相關(P<0.05);與性格、飲食習慣等無明顯相關(P>0.05)。 結論 中醫辨證對陽虛體質進行干預能改變原來的體質狀況,睡眠習慣與平和質的形成影響明顯,提示在進行體質調控時一定要注意睡眠的因素,加強睡眠的管理。
[關鍵詞] 中醫干預措施;體質變化;相關因素;睡眠習慣
[中圖分類號] R256.2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9)31-0119-05
Intervention tracking investigation of 2-year physical condition of medical staff with Yang deficiency/tending to Yang deficiency in 148 cases
LIANG Keji1 ? ZHUANG Yanshan2
1.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aoming People's Hospital in Guangdong Province, Maoming ? 525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oming Health Vocational College, Maoming ? 525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TCM physical change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terventions. Methods A total of 209 medical staff with yang deficiency/tending to yang deficiency were selected from the 799 medical staff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Maomi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in January 2017. The two-year life, mental adjustment, physical exercise and die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body of the selected personnel are recommended for physical intervention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19.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measures, TCM physical fitness investigation and type determination were performed. The factors that caused changes in TCM physical chang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A total of 209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in this survey. Finally, 148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and the effective recovery rate was 70.8%. There were 16 males (10.8%) and 132 females (89.2%), with the average age of (34.23±8.84) years old. There were 113 cases (76.4%) of Yang deficiency/tending to yang deficiency, and 11 cases (7.4%) of pinghe condition. The rest of the physical types were phlegm dampness, damp heat, yin deficiency, blood stasis, qi stagnation/tending to qi stagnation, with a total of 24 cases (17.3%).The change of TCM constitution type (transforming into a pinghe condition as an effective transition) suggested that the intervention was effective(P<0.05). The sleep habits were related to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TCM physical condition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personality and eating habits (P>0.05). Conclusion The intervention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n yang deficiency can change the physical condition of the body. The influence of sleep habits on the formation of pinghe condition is obviou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factors of sleep must be paid attention to when the body constitution is regulated, and the management of sleep should be strengthened.
干預措施后體質類型的有效轉變比較采用t檢驗,中醫體質類型的變化(以轉化為平和質為有效轉變),結果提示干預措施可以使陽虛/傾向陽虛質轉變為平和質,體質干預措施有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體質類型改變的相關因素分析
在同樣的干預措施下,體質變化中轉變為平和質的僅有11例,其余24例均為陽虛質/傾向陽虛質轉為其余類型的偏頗體質。為進一步探討體質類型出現不同變化的因素,具體分析性格、飲食、睡眠、運動習慣及個人偏好對體質類型的影響。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睡眠與體質類型的改變有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性格、飲食習慣、運動習慣、糖煙酒嗜好與體質類型的改變無明顯相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將表1中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影響因素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發現晚睡與早睡相比,晚睡是影響體質出現偏頗的重要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4 飲食習慣和中醫體質關系
通過對應分析方法來探討飲食習慣與中醫體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本研究最多可提供8個維度,其中第1個特征根最大,意味著它解釋各類別差異的能力最強,其他特征根的重要性依次下降,第1個特征根的貢獻率為63.9%,第2個特征根的貢獻率為19.1%,2個特征根累積貢獻率解釋了各類別差異的83%(以大于70%為宜),可揭示原始資料的大部分信息。據此最終提取2個因子是可行的,信息丟失較少。同時生成因子載荷矩陣,以判斷變量與因子之間的相關性。通過飲食與中醫體質的相關性分析,平和質與喜辛辣、燒烤關聯性較強;痰濕質與喜甘甜及喜辛辣、燒烤關聯性較強;血瘀質、陰虛質、氣虛/傾向氣虛質與喜清淡關聯性較強;氣郁/傾向氣郁質與喜酸、咸關聯性較強。見圖1。
3 討論
中醫體質學說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體質的認識始于《黃帝內經》,發展至明清時期基本成熟。《內經》的氣質理論是心理和體質的統一,以陰陽及五行為分類的理論基礎。之后《傷寒論》又將人劃分為強人、贏人、盛人、虛家等類型。及至明、清時期醫家以臨床應用或病理變化為出發點,對體質的分類更趨于簡單、實用。現代中醫體質學說及分類,是在傳統中醫體質學說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發展起來的。現代中醫體質學說融醫學科學、人體學、生物學、心理學為一體,它是以研究人類體質的形成、體質的類型、體質的特征、體質的差異和疾病發生、發展及相互影響之間關系的一門學科。目前已經是中醫學對人體認識的重要部分,在中醫防治疾病和養生保健方面有深遠而重要的意義。
就人的體質而言,正常體質(平和質)是體內陰陽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而偏頗體質則是人體內陰陽平衡狀態改變導致。根據中醫“陽陽轉化”的理論,不同的體質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在這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是體質轉化的決定因素和物質基礎。現代中醫體質學說認為中醫體質是在人體的生命過程中,稟賦于天因素,而且依賴于后天的獲得和修正的綜合的特質[9],同時它具有個體差異性、群類趨同性與相對穩定和動態可變性等特點[10]。睡眠及飲食的口味、習慣對中醫體質的形成、發展和變化具有重要影響[11-14]。現代人由于生活及工作方式的改變使工作壓力增大,出現思慮過度及情緒不穩進而出現精神焦慮;加上電子產品的過度使用也同時影響現代人的睡眠時間及質量。睡眠作為人類生命所必須的過程,是機體復原、整合和鞏固記憶的重要環節,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充足的睡眠時間及良好的睡眠質量能使五臟六腑氣血充足,體質得以平和,有利于身體的強健[15]。醫療職業已是世界公認的壓力性職業,醫護人員長期在高壓力狀態下工作更容易出現睡眠紊亂而導致中醫體質偏頗。
本項研究結果提示,通過中醫辨證的干預措施可以改變中醫體質類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個人的中醫體質類型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通過一定的方法、措施來改變。結果顯示,在相同的中醫辯證干預措施條件下,陽虛質/傾向陽虛質人員體質轉變為平和質與睡眠習慣密切相關,早睡是促使偏頗體質轉變為平和質的最重要因素。與高永芬等人的研究提示睡眠質量和平和質是正相關,和其他偏頗體質是負相關,且睡眠質量對陽虛質的影響較大[16]的結論是相同的。結論也與目前國內大多數睡眠與中醫體質的研究結果相符的[17-18]。
本次研究數據結果提示干預措施實施后的中醫體質的變化與性格、飲食習慣、糖煙酒嗜好等因素無關,與鹿佳等[11,12]、劉萍等[2]的研究不符,仔細分析具體數據后發現不相符的原因主要考慮為樣本量過小導致。具體分析飲食與中醫體質的相關性(圖1),研究人員發現平和質的人在飲食上更傾向于辛辣、燒烤和油膩,這個結論與鹿佳等的研究是相符;其他的中醫體質類型與飲食習慣則與鹿佳等人的研究結論稍有偏差,原因同樣考慮樣本量不足引起。總體而言,飲食是影響體質變化的相關因素,長期固定的飲食習慣和膳食結構可通過脾胃的吸收和運化進而影響人體五臟六腑的氣血陰陽,從而出現體質的盛衰偏頗。飲食習慣對于中醫體質類型的形成、發展和變化同樣具有重要影響[11、9]。這個結論也為偏頗體質的干預措施的制定指出了行之有效的飲食調整方向。
本項茂名市人民醫院陽虛質/傾向陽虛質醫護人員的體質干預措施相關性因素調查研究顯示,辨證干預措施可以改變研究人員的中醫體質,且和睡眠習慣顯著相關;早睡是偏頗體質調整為平和質的重要影響因素。提示對不同中醫體質類型在進行有針對性地實施辨證干預措施,糾正偏頗體質,改善體質的平和狀態,加強睡眠習慣的管理尤其重要。
[參考文獻]
[1] 王琦.中醫體質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45-48.
[2] 劉萍.睡眠及飲食習慣與中醫體檢人群體質的相關性探討[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8(6):428.
[3] 王琦.9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4):1-8.
[4] 梁克幾,洪建云.茂名市人民醫院799名醫護人員中醫體質調查與相關因素分析[J]光明中醫,2018,33(23):3451-3453.
[5] 俞若熙,王琦,王濟,等.體質辨識應用研究現狀分析[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3,20(2):107-109.
[6] 王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醫體質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12-14.
[7] 朱燕波,王琦,薛禾生,等.中醫體質量表性能的初步評價[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15-17.
[8] 朱燕波,王琦,折笠秀樹.中醫體質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評價[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7,16(7):651-654.
[9] 吳玉娥,朱燕波,鄔寧茜.我國9省市8448例一般人群飲食習慣與中醫體質類型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2,6(1):64-67.
[10] 靳琦.王琦教授辯體質類型論治用藥式(二)[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6,4(5):32-33.
[11] 鹿佳,朱燕波,王琦.1114例健康體檢人群飲食習慣與中醫體質類型關系的對應分析[J].天津中醫藥,2016, 33(4):200-203.
[12] 嚴輝,朱燕波,李桐.中醫體質與睡眠質量的相關分析[J]. 天津中醫藥,2017,34(11):726-729.
[13] 王琦,戴昭宇,石勱.睡眠時間與中醫體質類型的關聯性分析[J].中醫雜志,2016,57(24):2089-2093.
[14] 石小雨,郭錦晨,劉蘭林.135例失眠患者的中醫體質調查及Logistic回歸分析[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8, 19(5):5-8,11.
[15] 付波,張桂蘭,蔡泉,等.體檢人群飲食習慣與中醫體質類型的相關性[J].中醫學報,2013(B8):67-68.
[16] 高永芬,俞斌,陶慧娟.睡眠質量、飲食習慣和中醫體檢人群體質的關系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7,9(18):22-23.
[17] 郗荻.失眠患者中醫體質辨析與睡眠質量及心理狀況關系初探[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6.
[18] 危凌云,李燦東,黃文金.睡眠及飲食習慣與中醫體檢人群體質的相關性研究[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33(7):121-123.
(收稿日期:2019-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