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慧林 魏澤正
[摘要] 目的 理論教學配合案例隨訪教學在西醫內科學中的應用效果分析。方法 以招募方式招募志愿參加該校臨床學院選修西醫內科學課程的二年級臨床醫學專業三年制專科生作為該次調查的對象共30名。隨訪選取對象主要在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和神經內科三個系統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為案例,同時根據參與調查學生的想法和要求,將參與隨訪教學的學生分為相應系統的3個小組,每個小組10人。要求學生每月隨訪一次并記錄隨訪內容,隨訪時間為半年,半年后進行病例報告總結匯報。分析針對性干預后參與該次調查病例治療結果。結果 第一次考核成績,對照組理論考(24.48±6.7)分,體檢考(44.12±7.3)分,問診考(43.76±7.9)分;觀察組理論考(30.10±6.3)分,體檢考(45.64±6.0)分,問診考(45.36±6.5)分。第二次考核成績,對照組理論考(28.48±6.3)分,體檢考(48.12±4.5)分,問診考(45.76±7.1)分;觀察組理論考(32.10±5.5)分,體檢考(48.64±4.5)分,問診考(47.36±6.9)分。觀察組理論考、體檢考、問診考各項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案例隨訪被隨訪患者和醫學生一致認可,參加案例隨訪工作的學生各項考核成績明顯優于未參加的學生,對其臨床技能的自我認可度增加,有效提高了臨床學科教學效果。
[關鍵詞] 理論教學;隨訪教學;西醫內科
[中圖分類號] G64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11(a)-0127-02
西醫內科學是涉及面廣泛的一門臨床課程,引導學生既要從基礎醫學課程開始,又要重視即將成為一名臨床醫生的臨床前期學科。西醫內科學要求學生應用所學基礎醫學知識剖析病因,學習和提升診治疾病能力,是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課程,為醫學教育中不可缺失的橋梁學科。但因為西醫內科學內容涵蓋面積廣,涉及醫學各個基礎學科,知識點廣泛抽象難記,所以學生易產生排斥心理和為難情緒。但在臨床實踐中要求醫師必須具備專業知識、患者診治、醫療實踐、職業道德、交往能力、學習能力這6種能力[1]。因此,這就要求對西醫內科學教學不能僅停留在書本上所講授的知識,應更加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臨床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傳統教學模式過分關注對學生知識的輸入,在專業知識方面,不能使學生清楚掌握知識整體結構和框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提升;在能力方面,對學生的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臨床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不但不會得到發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會產生一定的阻礙,導致學生及教師對于教學效果滿意度較低[2]。探討理論教學配合案例隨訪教學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招募方式招募志愿參加該校臨床學院選修西醫內科學課程的二年級臨床醫學專業全日制專科生作為該次調查的對象。根據隨訪選取對象主要在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和神經內科3個系統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為案例,同時根據參與調查學生的想法和要求,將參與隨訪教學的學生分為相應系統的3個小組,每個小組10人,為觀察組。隨機抽取臨床學院選修西醫內科學課程二年級臨床醫學專業全日制專科生未參與此次案例隨訪教學的學生30名,為對照組。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方式
1.2.1 基本方法 ?對照組的學生進行專科學生常規理論教學。觀察組的學生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配合案例隨訪教學工作。
1.2.2 對照組 ?對專科學生進行常規理論教學。
1.2.3 觀察組 ?要求選取臨床上可以診斷明確,并發癥較少的患者作為隨訪對象,并與患者和家屬進行事先溝通征得其同意為前提,才可以讓學生對患者進行隨訪。其次對參加隨訪的學生通過三大系統疾病相應的臨床醫生進行相關臨床知識培訓。最后安排學生與患者洽談,相互留取電話號碼或微信等聯系方式,每月定期聯系并詢問患者情況和重要指標的變化等為主要隨訪方式。對隨訪內容有明確要求,完整并且準確記錄每位患者的病因、患處確切的解剖位置、異常的病理等。同時對患者的臨床表現癥狀,體征,治療方式、服用藥物等進行詳細詢問。以及在隨訪過程中疾病的發生、發展以及轉歸。同時,要求隨訪時間固定,以免對患者造成打擾,溝通中耐心細心地回答患者關于疾病提出的相關問題。
1.3 ?觀察指標
對參與該次案例隨訪的學生在進入醫院實習之前,臨床醫生對學生完成相關崗前培訓后的觀察組和對照組整體進行了一次考核,并在案例隨訪結束后對觀察組和對照組進行了第二次考核。兩次考核包括:理論考核、體檢考核分、問診考核。對觀察組和對照組兩次考核成績進行統計分析。
1.4 ?統計方法
將該文結果數據輸入到SPSS22 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第一次考核成績統計:對照組理論考(24.48±6.7)分,體檢考(44.12±7.3)分,問診考(43.76±7.9)分。觀察組理論考(30.10±6.3)分,體檢考(45.64±6.0)分,問診考(45.36±6.5)分。第二次考核成績統計:對照組理論考(28.48±6.3)分,體檢考(48.12±4.5)分,問診考(45.76±7.1)分。觀察組理論考(32.10±5.5)分,體檢考(48.64±4.5)分,問診考(47.36±6.9)分。觀察組理論考、體檢考、問診考各項成績均高于對照組(t=3.147,3.633,3.234, P<0.05)。
3 ?討論
西醫內科學要求學生應用所學基礎醫學知識剖析病因,學習和提升診治疾病能力,是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課程為醫學教育中不可缺失的橋梁學科,改變教學方式有效地給予學生相關專業知識和能力的提升就尤為關鍵。
因為隨訪中可能出現很多問題,在隨訪結束后,學生也會進行反思和改進,針對自己如何從理論學習中轉向臨床實習,臨床該如何實習,那些專業知識自己掌握不夠熟悉或者還未了解清楚等問題向老師咨詢。老師耐心地根據自己的經歷予以了建議和引導,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希望和學生一起討論,這個過程對老師和學生都在多個方面有收獲和進步另外[3]。對還未真正接觸臨床的醫學生每個月隨訪患者一次是有困難的,因為案例隨訪是以學生自身為主體,需要獨立直接面對接觸患者,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在專業知識上熟練掌握還要注意自己的態度、言語以及隨時準備回答問題等方方面面細節,雖然在隨訪的過程中對學生是一個很難得挑戰,但是他們都堅持并出色地完成了半年的隨訪。在通過對被隨訪者的反饋調查中,對醫學生隨訪時的語氣、態度等方面表示非常滿意,并十分支持這種培養醫學生的模式;同時通過對學生的反饋調查中,絕大多數的學生認為與此種教學方法增強了與患者的溝通能力以及自身問診能力得到極大提高,此次研究調查取得極其好的效果[4]。
通過該次研究調查發現,提高了醫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和積極性,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在隨訪中曾出現有的學生隨訪的是腦梗塞患者同時患有糖尿病,在隨訪中患者詢問相關糖尿病治療的問題時,學生能運用所學的專業臨床知識去指導患者如何安全正確服藥,溝通中患者良好的反饋和感謝,可提高醫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和積極性,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
在該次6個月的隨訪中,希望醫學生專業知識、患者診治、醫療實踐、職業道德、交往能力、學習能力這6種能力得到更多的鍛煉和加強,提高學習興趣,提升臨床能力。臨床思維是西醫內科學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達到學生學會利用自己所學的基礎醫學知識和臨床醫學知識,可以進行搜取臨床資料并對其全面分析、邏輯推理,從錯綜復雜的病情和癥狀中找出主要矛盾同時可以解決矛盾的能力。臨床思維具有周期短、重復機會多、正誤揭曉快的特點,通過每個月定期與患者的交談,以及多次從臨床中反復探索,以驗證自己的主觀認識是否同客觀實際相符,做到及時改進及時驗證及時總結,此次研究調查為提高臨床思維能力創造了一個很有利的條件。但臨床思維是以扎實的醫學知識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為基礎的,兩者缺一不可,所以通過教學實踐也發現給予醫學生更多參與臨床的機會逐漸轉變自己成為一名臨床醫生,這也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培養一名優秀的臨床醫生的必經之路[5]。
綜上所述,案例隨訪被隨訪患者和醫學生一致認可,參加案例隨訪工作的學生各項考核成績明顯優于未參加的學生,對其臨床技能的自我認可度增加,有效提高了臨床學科教學效果,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陳晛,李祥煒,張傳富,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西醫內科學教學中的應用進展[J].教育現代化,2018,5(14):306-309.
[2] ?王冰梅,杜立坤,徐洪濤,等.模塊式教學法在中醫藥院校西醫內科學中初探[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7,33(5):814-817.
[3] ?韓捷.中醫內科學雙語教學改革探討[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7,15(6):43-44.
[4] ?常佩芬,王玫,楊承芝,等.高等中醫藥院校臨床教學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效果分析[J].中醫教育,2018,208(3):68-150.
[5] ?杜林.臨床內科學教學中如何應用案例教學法方法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33):85-86.
(收稿日期:2019-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