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武
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存在著這樣一個現象:不少學生雖然積累了不少寫作素材,卻不知道該怎樣合理選材,導致作文的選材假大空,讓作文變得千篇一律。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采用各種方法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增強構思和選材的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一、審視生活,觀察攝取
我首先鼓勵學生拋棄那些千篇一律的寫作題材,積極觀察生活,從生活中攝取新鮮的寫作素材。我鼓勵學生從小到大地選擇素材,從個人的生活圈入手,關注各種社會現象。其次,我鼓勵學生由近及遠地收集素材,先從自己的直接體驗開始,然后從書本中收集他人的生活經驗。通過這樣的多元觀察和攝取,學生能從生活中獲取更多鮮活的素材,讓作文變得更精彩。
在一次寫作中,我讓學生觀察生活,看看人們在冬天是怎樣生活的,嘗試寫出冬天的特點。我鼓勵學生先看看自己和家人在冬天的生活與平時有什么不同,然后再擴展到社會上,看看是否有什么新奇的事情。一名學生先說了冬天的感受——寒冷,回憶起同學在寒冷的冬天送給了自己一枚“暖寶寶”,給自己帶來了溫暖的事情。事情雖然小,卻揭示了“天氣冷、人心暖”這個主題。我又鼓勵學生擴展開來,看看社會中是否也有類似的事情。學生聯想到了在馬路上鏟雪的志愿者,他們為了讓行人更安全,早起參與志愿活動。該學生認為這件事情也能體現出人心的溫暖,于是在作文時也將其運用其中。這體現了從小到大、由近及遠的選材原則,讓作文更為生動。
在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的過程中,我還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理性思考融入其中。我鼓勵學生不僅要評價周圍事物的對錯,更要明白世界的復雜性,嘗試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挖掘那些位于“灰色地帶”的事情。讓學生更好地觀察生活,仔細品味生活,并從中獲得寫作材料,豐富寫作的資源。
二、基于主題,學會取舍
在收集了大量的鮮活素材后,還要學會基于主題取舍。不少學生在寫作時喜歡堆積材料,這樣會使文章顯得凌亂,無法凸顯重點問題。我鼓勵學生大膽取舍,采用舍舊取新的方式,去掉陳舊的材料,選擇新近發生的事情,更好地引起讀者的共鳴。此外,還要嘗試舍大取小,拋棄那些假大空的材料,選取親身經歷的小事,這樣的事情雖小,卻能折射出大道理,引起讀者的深思。
在寫記人類的記敘文時,我鼓勵學生合理取舍材料。首先讓學生明確創作的主題,明確自己想體現該人物哪方面的品質。然后,又鼓勵學生在確定主題的基礎上大膽取舍,嘗試選擇一些新穎、能體現生活哲理的小事情,不必過分追求深刻。有學生想表現同學學習努力,所選擇的事情是深夜讀書、帶病學習等,這些都是老套的例子,我鼓勵學生拋棄這些例子,看看能否找到更新穎的素材。學生在深入觀察后發現了這樣的事例:“一位同學在跑步的時候嘴里總是嘟嘟囔囔的,還很有節奏,我跑近一聽,原來她一邊跑步一邊背唐詩呢。她說這樣一方面能控制節奏,一方面也能復習唐詩。”這個例子新穎、鮮活。我鼓勵其大膽挖掘,寫出新意。
在指導學生基于主題選材的過程中,我鼓勵他們挖掘主題的內涵,在此基礎上選擇素材,并嘗試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這樣學生就能選到更符合文章主題的材料,用最佳的材料反映主題,凸顯寫作的效果。
三、聯想想象,多向構思
在選材后怎樣合理安排素材、構思作品也是一個有難度的問題。我鼓勵學生積極聯想,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謀篇布局的能力。我鼓勵學生運用聯想架設材料之間的橋梁,通過過渡句找到不同材料之間的關聯點。這樣寫出來的作文緊湊、耐讀,不會給人一盤散沙的感覺。
在一次寫作教學中,我讓學生以“禮物”為主題創作,鼓勵學生展開聯想,將各種內容融合到其中。有學生在初次構思時只是想到了父母、朋友送給自己的禮物。我鼓勵學生發散思維,看看還有沒有其他的事物也能體現出“禮物”的特性。有學生選擇抽象的事物展開聯想:“我認為有時候苦難是生活賜給我們的禮物。”還有學生認為:“我覺得禮物是相對的,國家的繁榮昌盛是國家給我們的禮物,而我們回饋社會,獻出愛心則是我們給國家的禮物。”在我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更加開闊,最后我鼓勵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從小到大地安排材料,嘗試寫作。
如果積累了豐富的資源和素材,不能巧妙構思、科學組合,那素材只是一堆亂麻,讀來不僅沒有美感,更激不起讀者的閱讀欲望。為了提高學生構思的能力,我鼓勵學生嘗試撰寫大綱,先謀篇布局,統籌考慮。在撰寫大綱的過程中,標注自己選擇的材料,然后展開聯想,標注出各個材料之間的聯系點和過渡點。在這個基礎上寫作,文章就會更有條理,思路更為清晰。
初中學生成長很快,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因此在指導學生寫作的過程中,教師也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指導學生選材的過程中,我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取舍材料、構筑材料之間的關系,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還能提升、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