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
一、何為“折騰”,啥是波瀾
筆者在課上用這樣的故事來告訴學生什么是敘事的波瀾:“一位老太太做壽,她的子孫請來唐伯虎為她題詩。全家大小及親朋好友爭相來看。唐伯虎揮筆寫下:這個婆娘不是人(舉座皆驚),九天仙女下凡塵(喝彩),兒孫個個都是賊(驚怒),偷得壽桃獻至親(拍手叫好)。”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看客們的心被折騰七上八下,整個故事可謂吊足了讀者的胃口。通過此案例,讓學生初步了解何為波瀾,即要寫出故事的波折,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心潮有起伏。
二、為何要寫出波瀾
從閱讀心理來看,一池春水,風平浪靜,縱然有人認為有寧靜柔和之美,但“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水面的蕩漾、荷花的搖曳、游魚的沉浮則會給人更多的聯想和感受。“文似看山不喜平”,成功的記敘文(或小說),忽而山窮水盡,忽而柳暗花明;忽而金戈鐵馬,忽而風花雪月,引得讀者忽上忽下,忽悲忽喜,這種波瀾起伏、一波三折引起讀者內心獨特的情感體驗,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故而文章獲得成功。
從事物本身的特性來看,無論是人生經歷還是事物發展本身都是起伏變化的,例如天有陰晴,月有圓缺,潮有漲落,草木有枯榮,故而寫出了事件的波瀾才能準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文章貴在真,若基本的事物的客觀規律都不能遵循,那顯然也是不可取的。
三、怎么樣才能寫出事件的波瀾
1.設置一點懸念
課本案例:《驛路梨花》就是巧設懸念的典型案例。兩次懸念設置很是引人入勝:第一次當我們猜測屋主人是守山護林的老人時,一位瑤族老人出現了,然而他不是主人,當老人說出是哈尼族小姑娘梨花時,就把梨花妹妹當成了主人,結果也不是。后來才知道解放軍和梨花之間的故事,才將整個故事和盤托出。情節回旋推進,給人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嘗試寫一個設置懸念的開頭。例如學生A開篇寫“那老舊的物件,一并貯藏進了棗紅色的門內”,設置懸念,讓人好奇是什么老物件,為什么要藏進門內。例如學生B開篇寫“看著爺爺空蕩蕩的手臂,我的心如松針似的刺入我心”,讓閱讀者好奇爺爺身上發生了什么故事,致使爺爺的手臂是空蕩蕩的。例如學生C開篇寫“他每天從茶館到家,從家到茶館,聽著戲,看著遠方,沒有人了解,他到底在期盼著什么”,由這樣一句話引出了這個人物,他到底在期盼什么,引出了故事的發展。學生通過這樣的練習,學會了在開頭設置懸念的方法,由此起到吸引讀者閱讀興趣的效果。
當然設置懸念不僅僅是在開頭,可以在文章的各處,《帶上她的眼睛》全文各處都在設置懸念,最后才解開懸念,小姑娘是飛往地心,而且永無歸來之期,讓讀者恍然大悟又扼腕嘆息。由此案例教會學生在作文的各處使用設置懸念這一方法,如此整篇文章就會波瀾起伏,讀來令人心潮澎湃。
2.放置一些障礙
課本案例:《背影》中,朱自清的父親在月臺遇到障礙,翻越月臺買橘子的場景感人肺腑,如果作者不把這個父親遇到的障礙寫出來,直接就寫父親買橘子,并十分順利買到了橘子,那么這篇文章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因此在作文教學的過程中,要嘗試教授學生在敘事寫人的過程中設置一點障礙。學生明確這一理念之后,再給出一篇“病文”,讓學生嘗試增加障礙式的擴寫。“病文”的大致內容是我學習小提琴,并參加表演獲得了成功。學生添加障礙的方式多種多樣,畢竟生活中也常常遇到,如學生A:選擇學習小提琴,遇到家人的反對;學生B:學習小提琴,遇到難以堅持的問題;學生C:在表演時遇到緊張或彈錯的問題。通過一系列的修改,不僅文章的篇幅獲得了“擴張”,文章也有了動態的變化感,曲折感,這樣的文章顯然有意思多了。
筆者由此設計了一堂作文課——《欲進先退巧構思,欲揚先抑好文章》,嘗試讓學生用欲揚先抑的手法寫出文章中的障礙;要求學生寫一件事情時,分成兩部分來寫,前一部分60%寫做此事的困難、挫折,后一部分30%再寫出最終獲得成功,其他10%用于開頭結尾,通過這樣的調整讓學生寫出波瀾。
當然這樣的講授也有問題,學生寫的文章會非常刻板,但是讓學生擁有寫出波折的理念確實是需要的。避免這樣的問題,學生在具體的行文過程中,先不要敘述非常復雜的事件,選材要簡單些,例如寫爬山,寫學某一技能等,讓學生用這樣的設置障礙的方法學會敘述簡單的事情,然后在以后的學習中再逐漸加大難度。
3.添置一個轉折。
課本案例:以歐亨利式結尾的文章都是轉折式結尾,例如泰格特的《窗》,全文使用白描的手法,文筆似乎并不怎么優美,可是,戛然而止的結尾卻讓整篇文章“逆襲”。“他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一堵墻。”讓讀者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從而回味無窮。
這種敘事方式,往往順著一個方向鋪陳渲染,把讀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這個方向發展的一種可能性上去,層層推向高潮,達到頂點時,筆鋒陡然一轉,通過另一種結局的突然揭曉,掀起波瀾。
在教授童話《皇帝的新裝》和寓言《赫爾墨斯和雕像者》時,我讓學生進行這樣的隨堂練筆。《皇帝的新裝》文末孩子的那句話,顛覆了整篇文章的觀念,而《赫爾墨斯和雕像者》中雕像者回答:“假如你買了那兩個,這個算添頭,白送!”簡直澆滅了赫爾墨斯囂張的氣焰。這兩個案例,都能讓讀者產生一句話撬動整篇文章的感受,主要因為文章中關鍵的轉折句。由此引導學生模仿創作,寫一篇具有一句話轉折掀起波瀾的作文。例如學生寫現代官場送禮,前文大寫幾位人物輪番送禮,最后一位出現時以為是大禮,打開確是锃亮的手銬。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創作的思路,也確時學會了制造波瀾。
結束語:“山無起伏,便是頑山;水無瀠洄,便是死水。”(脂硯齋語)中國的園林,往往是疊嶂廻廊,曲水縈繞,在一曲一折之中不斷展現“山重水復”,又不斷展現“柳暗花明”。讀(寫)文章也是如此。文章有張有弛、有動有靜、跌宕起伏,波瀾曲折才會引起人們的閱讀興趣。故而,“折騰”過程吊胃口,波瀾起伏方是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