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靜

摘要:本文以現代學徒制為導向探索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路徑,通過對會計專業特性及人才需求狀況分析,提出現代學徒制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進而總結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路徑,在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改革中發揮作用指導實踐。
關鍵詞:會計專業? 學徒制? 人才培養路徑
《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號)的出臺與實施,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拉開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實踐的序幕,使現代學徒制已從白熱化的理論研究階段進入國家試點的實踐探索階段。現代學徒制在極短的時期內迅速在各大院校中開展實踐。同時,目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新的階段,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和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對于會計專業人才提出了更為細致的要求。本文以現代學徒制為導向,探索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路徑,更好的指導實踐等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一、會計專業特性及人才需求狀況分析
會計專業相對于其他專業而言專業性強,內容復雜,涉及面廣,一個企業根據企業規模的大小必須設立財務部門或者招聘獨立的會計人員。根據各類企業在招聘市場的實際需求,可以發現會計專業人才需求量相較于其他專業更大些,就業范圍廣,但相對分散。通過對智聯招聘、BOSS直聘、前程無憂等專業招聘類網站浙江地區2019年1月——6月上半年共計627條會計類崗位就業信息進行分析。如圖1所示,大部分企業都對所招聘的會計崗位具有資格證書的相關要求,不作證書要求的崗位多為專業相關性要求不高且準入門檻較低,如收銀員、收費員和記賬員等。
基于以上會計專業人才需求狀況分析,會計專業具備較強的專業性和應用性,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一個企業不可能接受大量學生進入財務部門實習。而出于對企業財務數據的保密性,進入企業實習的學生又很難接觸到企業的經營數據,使得學校會計專業實習實訓難以落到實處。學生進入企業仍然不能得到實際的歷練。這必將導致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難,改革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勢在必行。
二、現代學徒制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薄弱,評價體系不科學
很多高職院校都實行“雙師型”教師評價體系,但真正能進行實踐教學的教師嚴重短缺。以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為例,“雙師型”教師評定的基本標準是取得高校教師資格證書,通過注冊會計師(或其他國家承認的技能資格證書)考試。但是此類教師依然是缺乏企業實戰經驗,無法指導學生進行實際的企業教學活動。
(二)課程銜接不緊密,課程體系不適宜企業需求
學校開設的理論課程是對于專業崗位實踐的前期指導,一些高職院校在課程設置上沒有側重點和針對性,把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簡單地放在一起,兩者之間沒有效銜接,無法做到“學中做,做中學”的理念。部分課程理論性太強,例如高等數學、統計學概論、市場營銷以及企業管理等課程的相關理論知識,很難應用到實際的會計專業崗位中去,不能適應企業的需求。
(三)校企目標不一致,校企合作不足
校企合作的決定主導權在企業,但學生的企業實習對企業不能產生較大的經濟價值。學校又無法實時參與學生的實習過程,無法直接掌握學生的企業實習動態。兩者目標價值的根本差異導致在學生在實習過程中,企業積極性不高。企業對校企合作的不重視,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培養從根本上積極性不高。
(四)監督與評價制度不完善
在企業實習過程中,考核評價維度一般由學校設置,但是考核權利在企業導師手中。學校指導老師雖然會定期去企業看望學生,但是無法參與到學生在實習企業的實際過程性評價。當學生完成了企業實習后,學校一般只能根據企業導師對學生實習情況的總結性評價給予最終的考核結果。
三、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路徑
(一)聯合開發學徒制課程體系,重組課程內容
學校和企業應該共同開發學徒制課程體系,即校企合作課程,共同制度人才培養方案。使學生成為職業道德、專業知識、崗位技能三方面并重的優秀專業人才。首先參照會計行業的準入標準,融入教學內容。其次以實際的工作任務為載體,學習專業理論知識。最后以專業崗位為導向,確定課程設置。理論學習在學校,實踐學習在企業,通過完成具體的工作任務來學習和領會相關的各項技能。
(二)深挖潛能優勢互補,改革教學模式
深入挖掘學校和企業各自的潛能,構建專兼結合、優勢互補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學校應該選派專業實訓教師前往企業進行掛職鍛煉,已達到在實際工作環境中不斷改進理論教學方法的目的。同時,合作企業也應該選派在會計崗位中的技術骨干或者管理人員進行學徒制教學,讓學生更加快捷地掌握實際工作方式,從前輩那里學到更多的技能與經驗。
(三)構建協同育人新模式,探尋校企合作利益的交集
中小企業會計崗位的是高職院校畢業生主要就業方向,實際工作崗位分布在會計核算、成本核算、納稅申報、出納、收銀等方面。學校根據畢業生就業的實際情況應該著力構建校企協同育人的新模式,建立具有頂崗實習、生產性實訓等功能的校內外實訓基地。讓學生在正式就業前就能接觸到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企業的工作內容,體驗真實的工作環境,進而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同時,高職院校通過有計劃分批次地將在校學生投入企業的實際經營中,也解決了合作企業找不到合適人才,有可能出現“用工荒”的問題,能吸引更多企業參與到校企合作的育人新模式中來。
(四)創新考核與評價機制,實現“課證”融合
在改革教學方式的同時,建立科學合理的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評價標準和實踐考核評價體系,力求做到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相結合。學徒制下的考核評價體系應該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管理全程參與,建立以過程考核為基礎,能力考核為核心的評價體系,推出教師評價、企業評價和社會評價并重的全新評價模式,全面提高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綜上所述,確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路徑,對于解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高技能重實踐會計人才匱乏問題,有助于深化校企合作、密切產教融合,激發高職院校的活力問題,實現高職學生與企業需求的“零”對接,從根本上緩解會計專業高職學生的就業壓力問題等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陳花蘭.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8(2):71-75.
[2]胡汶廷.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探討[J].財會學習,2018,30:201-202.
[3]蔡雪晴.高職會計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商業會計,2017,20:128-129.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商業經濟學會2018/2019年度職業教育專項研究一般課題《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8ZSZJYB10)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