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 莊熙晶 何學志

【摘要】 目的 研究瓣膜置換術聯合射頻消融術治療心臟瓣膜病變合并心房顫動(房顫)的治療效果。方法 80例心臟瓣膜病變合并房顫患者, 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瓣膜置換術治療, 觀察組患者采用瓣膜置換術聯合射頻消融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恢復效果指標和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即刻竇性心律恢復率92.5%高于對照組的70.0%, 輔助呼吸時間(16.74±2.66)h及術后住院時間(8.42±1.83)d短于對照組的(24.80±3.36)h、(11.27±2.33)d, 圍手術期死亡率5.0%低于對照組的20.0%,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90.0%高于對照組的7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論 心臟瓣膜病變合并房顫患者開展瓣膜置換術聯合射頻消融術治療臨床效果顯著, 與單獨采用瓣膜置換術方法比較臨床效果明顯, 可在臨床中進一步推廣。
【關鍵詞】 瓣膜置換術;射頻消融術;心臟瓣膜病變合并心房顫動;臨床觀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3.017
心臟瓣膜病變的主要發生部位在主動脈瓣膜、肺動脈瓣膜、三尖瓣膜和二尖瓣膜, 不但會導致患者心臟血流異常, 還影響患者心功能, 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心臟瓣膜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 如風濕熱、缺血性壞死、退行性改變、感染、創傷等, 但臨床上還沒有特效治療方法。心臟瓣膜置換術是用人工健康瓣膜置換病變瓣膜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手術方法。重度心臟瓣膜病變患者多會合并房顫情況, 單獨采用瓣膜置換術效果并不理想[2]。本次研究分析心臟瓣膜病變合并房顫患者采用瓣膜置換術聯合射頻消融術治療的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本院2017年1月~2018年
5月心臟瓣膜病變合并房顫患者80例, 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0例。觀察組中男19例, 女21例;年齡35~72歲, 平均年齡(40.89±10.38)歲;病程2~10年, 平均病程(6.35±1.47)年;病變類型:二尖瓣病變15例、主動脈瓣病變16例、二尖瓣合并主動脈瓣病變9例。對照組中男18例, 女22例;年齡36~71歲, 平均年齡(42.31±10.06)歲;
病程1~9年, 平均病程(5.84±1.63)年;病變類型:二尖瓣病變16例、主動脈瓣病變18例、二尖瓣合并主動脈瓣病變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①患者診斷為心臟瓣膜病變[3], 并且合并房顫;②心功能分級>Ⅲ級;③左室舒張末期內徑
>70 mm, 左室射血分數<0.40;④患者符合心臟瓣膜置換術的適應證, 并簽訂知情同意書自愿接受瓣膜置換手術, 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 2. 2 排除標準 ①患者有心臟手術史;②臨床資料不齊全;③精神異常、嚴重疾病無法進行手術者。具體如下。
1. 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開展單純心臟瓣膜置換術治療, 觀察組患者開展心臟瓣膜置換術和射頻消融術聯合治療。
1. 3. 1 心臟瓣膜置換術 患者以仰臥位接受手術治療, 沿著胸骨正中線, 在劍突下緣5 cm做切口, 用體外循環替代裝置連接心臟, 切換到體外循環, 胸骨鼓膜用電切刀切開, 將患者心臟充分暴露在術野下, 對心臟病變情況進行探查, 探查循序為右心房、左心房、右心室、左心室、主動脈, 對置換瓣膜位置確定后在左心房作縱向切口, 將人工瓣膜和心瓣膜按照由上至下的順序完成縫合, 將縫合線拉直后將人工瓣膜放置在瓣膜環內, 確認人工瓣膜位置后再縫合固定, 人工瓣膜用生理鹽水沖洗并縫合切口。
1. 3. 2 射頻消融術 采用迷宮手術方式利用消融系統進行手術治療[4], 消融路徑與心臟探查循序相同, 在完成消融治療后, 對患者施行心臟瓣膜置換手術。兩組患者在手術后開展常規抗凝、抗感染、補充血容量等后續治療。
1. 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恢復效果指標, 包括即刻竇性心律恢復情況、輔助呼吸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圍手術期死亡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1. 5 療效判定標準 在術前和術后12個月根據患者心功能變化進行療效評價, 顯效:患者術后心功能分級提升≥2級;有效:患者術后心功能指標提升1級;無效:患者心功能分級情況無改變甚至下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
100%。
1. 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恢復效果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即刻竇性心律恢復率92.5%高于對照組的70.0%, 輔助呼吸時間(16.74±2.66)h及術后住院時間(8.42±1.83)d短于對照組的(24.80±3.36)h、(11.27±2.33)d, 圍手術期死亡率5.0%低于對照組的20.0%,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90.0%高于對照組的7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3 討論
心臟瓣膜病變在發病后無法逆轉, 隨著病情的發展導致患者心臟功能障礙, 嚴重的會發生心力衰竭。隨著人工瓣膜置換術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 該術式治療重度心臟瓣膜病患者的臨床價值也受到廣泛關注。心臟瓣膜疾病的發病部位主要包括主動脈瓣、肺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 導致心臟血流發生異常, 出現心功能障礙, 直接威脅患者生命[5]。因為人工瓣膜和機體組織間的相容性有限, 無法避免置換后出現心律失常等并發癥, 在術后患者需要終身進行抗凝治療, 并且存在一定的臨床應用局限性, 需要進一步研究。心臟瓣膜病變隨著病情的發展容易發生房顫, 房顫還能夠增加瓣膜病變的嚴重程度, 固在人工瓣膜置換術中進行除顫治療有利于提高患者臨床效果[6]。射頻消融術是降低心律失常、改善患者預后的有效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