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梅 陳治熙 陳亮任


【摘要】 目的 觀察無痛胃腸鏡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50例消化系統疾病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2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胃腸鏡進行治療, 觀察組采用無痛胃腸鏡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診療操作效果、操作時間、Mullertr評分及咽喉反射發生情況、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結果 觀察組診療操作優良率為96.0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操作時間(8.4±2.1)min短于對照組的(16.9±4.5)min, Mullertr評分(0.7±0.3)分低于對照組的(3.4±
0.5)分, 咽喉反射發生率4.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8.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無痛胃腸鏡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效果顯著, 患者依從性好, 操作質量高, 咽喉不適感明顯降低, 且治療安全性高, 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 消化系統疾病;無痛胃腸鏡;常規胃腸鏡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3.026
胃腸鏡是消化系統疾病診斷和治療的常用技術, 其創傷小, 診治操作簡單快速, 效果確切, 在臨床應用廣泛。但胃腸鏡屬于侵入性操作, 胃腸鏡導管在進入咽喉部時會產生明顯的不適反應, 容易發生惡心、嘔吐、腹脹、腹痛等不良反應, 部分患者甚至出現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血流動力學變化, 不利于診治的順利進行[1]。無痛胃腸鏡利用鎮靜麻醉技術, 使患者在診治過程中處于睡眠狀態, 有利于肌肉的松弛, 降低導管插入時的應激性刺激, 穩定血流動力學, 且在治療完成后能夠較快清醒, 臨床優勢明顯[2]。本文選取50例消化系統疾病患者, 進一步分析無痛胃腸鏡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效果, 現具體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本院消化內科收治的50例消化系統疾病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25例。觀察組患者男11例, 女14例;年齡33~
76歲, 平均年齡(59.6±10.4)歲。對照組患者男12例, 女
13例;年齡31~75歲, 平均年齡(59.1±10.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需行胃腸鏡治療, 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Ⅰ~Ⅱ級, 不存在胃腸鏡檢查禁忌。排除合并嚴重心、肝、腎疾病者, 神經系統及代謝性疾病者, 麻醉藥物過敏者。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采用常規胃腸鏡治療。術前禁食禁水10 h, 確保胃腸道處于清潔狀態, 治療時患者取左側臥位, 鼻導管給氧, 流量2~4 L/min, 建立右上肢靜脈通路, 服用鹽酸利多卡因膠漿10 ml, 向患者講解操作方法及配合事項, 之后開始治療操作。
1. 2. 2 觀察組采用無痛胃腸鏡治療。術前準備同對照組, 術前2 min靜脈注射芬太尼0.05 μg/kg, 持續15 s, 之后緩慢靜脈推注丙泊酚1~2 mg/kg、瑞芬太尼0.15 μg/kg, 待患者意識消失、全身肌肉松弛后進行操作, 期間持續靜脈泵注丙泊酚0.05 mg/(kg·min)、瑞芬太尼0.05 μg/(kg·min), 若操作過程中發生肢體活動、皺眉、發聲等追加丙泊酚用量, 操作結束前停止使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術前準備好阿托品、麻黃堿等藥物, 用于術后糾正血壓、心率[3]。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診療操作效果、操作時間、Mullertr評分、咽喉反射發生情況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Mullertr量表總分4分, 得分越高則疼痛越明顯。不良反應包括體動、惡心、呼吸抑制、心動過緩。診療操作效果判定標準:優:操作治療順利, 患者在術中感覺舒適, 無嘔吐、疼痛等不良反應發生;良:操作治療順利, 患者在術中感覺尚可, 但可有惡心嘔吐、疼痛癥狀, 尚能忍受;差:操作治療不順利, 患者在術中感覺不佳, 疼痛明顯, 有嚴重不良反應發生[4]。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診療操作效果比較 觀察組診療操作優良率為96.0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操作時間、Mullertr評分及咽喉反射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操作時間(8.4±2.1)min短于對照組的(16.9±4.5)min, Mullertr評分(0.7±0.3)分低于對照組的(3.4±
0.5)分, 咽喉反射發生率4.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8.00%,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較高, 與現代人生活習慣的改變和生活壓力增大有直接關系。胃腸鏡在消化系統疾病的診治中具有重要地位, 其操作方便, 可直接明確病變性質或取得病變組織病理活檢, 并可行內鏡下止血、切除病變組織等操作, 獲得良好治療效果[5]。
常規胃腸鏡在診治過程中患者會感到明顯的痛苦, 咽喉部不適、胃痛胃脹等, 同時在治療時需要牽拉胃腸管, 可使血壓急劇升高, 甚至造成心臟驟停[6]。另外, 部分患者可因耐受性不佳導致治療效果受到影響, 甚至抗拒二次檢查或治療。這是由于常規胃腸鏡可提高交感神經興奮性, 激活交感-腎素-血管腎張素系統, 增加兒茶酚胺和血管緊張素Ⅱ的釋放, 引起了血流動力學的波動, 增加了治療風險[7]。因此, 常規胃腸鏡在臨床使用受限。
無痛胃腸鏡是較為可靠的治療手段, 為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選擇。通過使用一定劑量的鎮靜及鎮痛藥物, 能夠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處于睡眠狀態, 消除了治療期間的記憶, 身心處于完全放松狀態, 極大的降低了咽喉部不適感的發生率, 減少了應激反應發生率, 提高了患者的耐受性, 促進了治療操作的順利完成, 縮短了治療時間, 也有助于治療效果的提高, 并且術后清醒速度快, 經短暫休息后即可出院[8, 9]。因此, 無痛胃腸鏡具有明顯優勢, 療效性及安全性均有可靠保障。
綜上所述, 無痛胃腸鏡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效果顯著, 患者依從性好, 操作質量高, 咽喉不適感明顯降低, 且治療安全性高, 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何亞軍. 胃腸鏡治療150例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療效分析. 當代醫學, 2016, 22(8):59-60.
[2] 蔣冬梅. 胃腸鏡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效果觀察. 河南醫學研究, 2017, 26(11):2019-2020.
[3] 夏忠艷, 周先洪. 胃腸鏡治療146例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療效分析. 吉林醫學, 2013, 34(3):412-413.
[4] 李旭彤, 曹雙軍, 李偉男, 等. 無痛胃腸鏡與常規胃腸鏡在消化道疾病診治中的臨床對比分析.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6, 16(12):2320-2322.
[5] 章建清. 無痛胃腸鏡在診療消化道疾病中的安全性及應用價值分析. 中外醫療, 2018(13):91-93.
[6] 肖靜, 于子涵. 無痛胃腸鏡在診療消化道疾病中的安全性及應用價值. 中國療養醫學, 2017, 26(1):56-58.
[7] 鄧曉鋒, 白慧榮. 無痛胃腸鏡治療40例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分析.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 2014(23):50.
[8] 詹雪乳, 賓建平, 劉克猛. 無痛胃腸鏡檢查消化系統疾病200例臨床效果分析. 中國實用醫刊, 2016(13):116-118.
[9] 尹燕峰. 無痛胃腸鏡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臨床療效觀察.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8, 11(28):142-143.
[收稿日期:2019-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