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帆


【摘要】 目的 分析經陰道或經腹腔鏡手術治療剖宮產瘢痕妊娠的療效。方法 86例剖宮產瘢痕妊娠患者, 按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為經陰道組和經腹腔鏡組, 各43例。經陰道組采用經陰道手術治療, 經腹腔鏡組采用經腹腔鏡手術治療。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疼痛程度。結果 經陰道組術中出血量(60.38±32.15)ml少于經腹腔鏡組的(89.64±42.31)ml,
手術時間(49.65±15.34)min、術后首次排氣時間(1.25±0.24)d均短于經腹腔鏡組的(60.38±24.15)min、(1.76±0.35)d ,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住院時間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陰道組術后疼痛強度優于經腹腔鏡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經腹腔鏡手術相比, 經陰道手術治療更利于減少剖宮產瘢痕妊娠術中出血量, 縮短手術時間, 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強度。
【關鍵詞】 剖宮產瘢痕妊娠;經陰道手術;經腹腔鏡手術;疼痛強度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3.032
剖宮產瘢痕妊娠是常見的一種異位妊娠, 主要指孕囊在剖宮產瘢痕處著床發育, 早期無臨床特征, 但隨著孕囊的不斷生長, 常導致陰道出血及晚期子宮破裂誘發大出血, 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1, 2]。目前臨床中針對剖宮產瘢痕妊娠治療尚無統一的共識, 多采取手術治療方案, 其中以介入聯合宮腔鏡、經陰道手術、負壓吸引術及腹腔鏡手術等最為常見, 但在治療過程中又因病灶部位及生長情況選擇適合的手術方式[3]。本文通過選擇86例剖宮產瘢痕妊娠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分析經陰道或經腹腔鏡手術治療剖宮產瘢痕妊娠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3月本院86例剖宮產瘢痕妊娠患者的臨床完整資料, 按照治療方式不同分為經陰道組和經腹腔鏡組, 各43例。經陰道組患者年齡21~38歲, 平均年齡(26.35±6.27)歲;停經時間39~80 d,
平均停經時間(52.14±10.25)d;剖宮產次數:1次29例, 2次
13例, 3次1例。經腹腔鏡組患者年齡22~39歲, 平均年齡(26.41±6.31)歲;停經時間39~82 d, 平均停經時間(53.01±
10.28)d;剖宮產次數:1次27例, 2次14例, 3次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經陰道組 患者采取經陰道手術治療。硬膜外麻醉, 取膀胱截石位, 使用宮頸鉗咬住宮頸前唇, 充分顯露陰道前臂及子宮交界處, 將稀釋的垂體后葉素注入膀胱間隙內, 于膀胱宮頸附著處做一長約2 cm環形切口, 將宮頸陰道黏膜切開, 鈍性分離宮頸間隙和膀胱, 并將膀胱上推, 以充分暴露子宮下段瘢痕, 并橫行切開瘢痕組織, 可見紫藍色妊娠病灶, 清除妊娠病灶, 并檢查是否有殘留組織, 并清理宮腔, 而后修剪切口邊緣瘢痕組織, 使用可吸收線縫合切口。
1. 2. 2 經腹腔鏡組 患者采取經腹腔鏡手術治療。全身麻醉, 取膀胱截石位, 采用德國STORZ公司生產的22202020-110型腹腔鏡進行輔助手術, 于臍部1 cm位置做一切口, 置入腹腔鏡, 另于下腹部做2個0.5 cm操作孔, 詳細探查子剖宮產瘢痕位置粘連情況, 并及時分離粘連, 將膀胱剪開并反折腹膜, 下推膀胱, 在充分保留妊娠病灶后局部劃開瘢痕, 并逐漸延伸切口, 切除并取出妊娠病灶組織, 檢查確定無組織殘留后修剪邊緣瘢痕組織, 退出腹腔鏡及相關手術工具, 使用可吸收線縫合切口。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住院時間、術后疼痛程度。手術相關指標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采用WHO疼痛分級標準進行評定, 無痛為0級;輕度疼痛, 可承受為Ⅰ級;中度疼痛, 影響睡眠為Ⅱ級;出現持續性劇烈疼痛, 需服用鎮痛藥物為Ⅲ級[4]。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及住院時間對比 經陰道組術中出血量(60.38±32.15)ml少于經腹腔鏡組的(89.64±
42.31)ml, 手術時間(49.65±15.34)min、術后首次排氣時間(1.25±0.24)d均短于經腹腔鏡組的(60.38±24.15)min、(1.76±
0.35)d ,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住院時間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后疼痛程度對比 經陰道組術后疼痛強度優于經腹腔鏡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剖宮產瘢痕妊娠是剖宮產一種遠期并發癥, 主要因剖宮產術后切口部位形成瘢痕, 當再次妊娠時胚胎會在瘢痕處著床, 出現剖宮產瘢痕妊娠, 且在剖宮產過程中損傷宮腔與黏膜的完整性, 子宮壁肌肉層間有一定縫隙, 在胚胎著床后不斷向肌肉內生長, 誘發子宮破裂出血, 因此針對剖宮產瘢痕妊娠一旦確診, 應立即進行手術清除胚胎, 預防大出血等不良情況的發生[5, 6]。
臨床中認為切除妊娠病灶是目前治療剖宮產瘢痕妊娠最有效、最確切的治療手段, 而手術可分為經陰道手術及經腹腔手術等, 但針對具體采用何種術式臨床上存在爭議[6]。本研究結果顯示, 經陰道組術中出血量少于經腹腔鏡組, 手術時間、術后首次排氣時間均短于經腹腔鏡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住院時間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陰道組術后疼痛強度優于經腹腔鏡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經陰道手術治療更利于減少術中出血量, 緩解患者術后疼痛輕度, 促進術后康復進程。究其原因為經陰道手術治療具有出血量少、創傷少、易恢復等特點, 且經陰道手術可直接到達病灶部位, 操作簡便, 可利于縮短手術時間, 而經腹腔鏡手術雖具有創傷小、手術視野清晰、術后易恢復等特點, 但術中需設置輔助操作孔, 增加術中出血量及延長手術時間, 且腹腔鏡手術治療費用高昂, 基層醫院應用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限制, 而經陰道手術費用低, 不需昂貴的醫療設備, 更利于肌層醫院的廣泛推廣應用[7-10]。經陰道手術雖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等優點, 但在臨床應用過程中不可盲目選擇, 應根據患者實際發病情況, 選擇最適宜的治療方案。
綜上所述, 與經腹腔鏡手術相比, 經陰道手術治療更利于減少剖宮產瘢痕妊娠術中出血量, 縮短手術時間, 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強度。
參考文獻
[1] 付靜文, 王武亮, 袁博, 等. 經陰道與經腹腔鏡治療外生型剖宮產瘢痕妊娠臨床療效分析.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 2015, 31(6):548-551.
[2] 劉心. 病灶清除術在經陰道剖宮產瘢痕妊娠與經腹腔鏡剖宮產瘢痕妊娠中的療效比較.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6, 20(7):142.
[3] 范俊, 欒少紅, 李婧, 等. 經陰道或經腹腔鏡手術治療剖宮產瘢痕妊娠40例經驗分析. 中國計劃生育和婦產科, 2018, 10(2):
38-41.
[4] 王雪蓮, 張華. 經陰道和經腹腔鏡兩種手術方式治療外生型剖宮產瘢痕部妊娠的臨床療效. 中國性科學, 2016, 25(11):123-125.
[5] 曹京敏, 韓映雪. 剖宮產切口疤痕妊娠經陰道手術臨床分析. 河北醫藥, 2015, 37(14):2179-2180.
[6] 莊元, 羅燕, 李福敏. 腹腔鏡與陰式手術治療外生型剖宮產瘢痕妊娠的對比研究. 中國婦幼保健, 2018, 33(14):3314-3317.
[7] 唐艷, 袁蓉. 腹腔鏡手術治療外生型剖宮產術后瘢痕處妊娠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分析. 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 2016(5):454-455.
[8] 孟曉娜. 腹腔鏡及經陰道病灶清除術治療剖宮產瘢痕妊娠的效果比較.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 10(23):65-66.
[9] 嚴玲玲, 李莉. 病灶清除術在經陰道剖宮產瘢痕妊娠與經腹腔鏡剖宮產瘢痕妊娠中的療效對照. 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 2016, 3(20):107-108.
[10] 韓亞麗. 宮腔鏡聯合清宮術治療內生型剖宮產瘢痕妊娠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分析. 中國實用醫刊, 2017, 44(10):108-111.
[收稿日期:2019-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