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德梅


【摘要】 目的 分析本皮膚科門診治療急性和慢性蕁麻疹的藥物應用情況。方法 1200張急性蕁麻疹處方與1200張慢性蕁麻疹處方, 對急性、慢性蕁麻疹處方中不同類型藥物應用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急性蕁麻疹與慢性蕁麻疹應用頻次最高的藥物均為抗組胺藥, 其次為抗過敏藥, 急性蕁麻疹用藥頻次位于前3位的藥物分別有抗組胺藥、抗過敏藥、激素類藥物, 慢性蕁麻疹用藥頻次位于前3位的藥物分別有抗組胺藥、抗過敏藥、外用藥。抗組胺藥物聯合用藥處方共有1250張, 占52.1%;抗組胺藥物二聯用藥處方共1183張, 占49.29%;抗組胺藥物三聯用藥處方共28張, 占1.17%;抗組胺藥物四聯用藥處方共39張, 占1.63%。2400張處方中, 不合理處方有792張, 占33.0%, 占比較高。
結論 臨床治療慢性蕁麻疹與急性蕁麻疹的首選藥物為抗組胺藥物, 為了確保用藥合理性, 臨床醫師要對抗組胺藥物聯合用藥指征、中成藥、糖皮質激素類藥物以及抗菌藥物應用原則進行完全掌握。
【關鍵詞】 皮膚科門診;急性蕁麻疹;慢性蕁麻疹;藥物應用情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3.081
Analysis of drug utilization for acute and chronic urticaria in our dermatology clinic ? JIANG De-mei. Peixian County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Xuzhou 2216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 To analyze the drug utilization for acute and chronic urticaria in our dermatology clinic. Methods ? There were 1200 prescriptions of acute urticaria and 1200 prescriptions of chronic urticaria, and different types of drug utilization in prescriptions of acute and chronic urticaria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 The most frequently drugs used for acute urticaria and chronic urticaria were antihistamines, followed by antiallergic drugs. The top three drugs for acute urticaria were antihistamines, antiallergic drugs and hormone drugs, while the top three drugs for chronic urticaria were antihistamines, antiallergic drugs and external drugs. There are 1250 prescriptions of antihistamines, accounting for 52.1%; 1183 prescriptions of antihistamines, accounting for 49.29%; 28 prescriptions of antihistamines, accounting for 1.17%; 39 prescriptions of antihistamines, accounting for 1.63%. Of the 2400 prescriptions, 792 prescriptions were unreasonable, accounting for 33.0%, which was relatively high. Conclusion ? Antihistamines are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urticaria and acute urticaria. In order to ensure the rationality of medication, clinicians should fully grasp the principles of combination indication of antihistamine drug, Chinese patent drug, glucocorticoids and antibacterials.
【Key words】 Dermatology clinic; Acute urticaria; Chronic urticaria; Drug utilization
臨床上, 蕁麻疹屬于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皮膚科疾病, 是因為黏膜、皮膚小血管滲透性明顯增加或者出現擴張現象, 進而引發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1]。該疾病具有錯綜復雜的發病機制, 可將其大體分為非免疫介導與免疫介導兩種類型[2]。其中免疫介導主要包括補體系統介導、免疫球蛋白E(IgE)介導, 非免疫介導則直接由肥大細胞進行釋放而引發, 也或者是因為出現花生四烯酸代謝障礙, 進而引發[3, 4]。臨床大部分蕁麻疹屬于特發性蕁麻疹, 其具體發病原因尚未得到明確, 可分為慢性蕁麻疹與急性蕁麻疹兩種類型[5]。其中急性蕁麻疹是指可在數天到2周內痊愈的蕁麻疹, 而慢性蕁麻疹則是指疾病反復發作, 甚至多年不愈的蕁麻疹[6]。本研究主要針對本皮膚科門診治療急性和慢性蕁麻疹的藥物應用情況進行探究,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本皮膚科門診被診斷為急性蕁麻疹的1200張處方與慢性蕁麻疹的1200張處方。
1. 2 方法 對急性蕁麻疹與慢性蕁麻疹處方的藥物應用情況行回顧性分析, 對不同類型處方的藥物應用頻次、抗組胺藥物聯合應用情況進行調查分析, 同時以藥物說明書、循證醫學證據、相關臨床診療指南、2010年版《中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7]為依據, 評價處方中的藥物應用合理性。
2 結果
2. 1 處方中藥物應用情況分析 急性蕁麻疹與慢性蕁麻疹應用頻次最高的藥物均為抗組胺藥, 其次為抗過敏藥, 急性蕁麻疹用藥頻次位于第1位的藥物是抗組胺藥, 第2位是抗過敏藥, 第3位是激素類藥物;慢性蕁麻疹用藥頻次位于第1位的藥物是抗組胺藥, 第2位是抗過敏藥, 第3位是外用藥。見表1。
2. 2 抗組胺藥物聯合用藥情況分析 1200張急性蕁麻疹處方與1200張慢性蕁麻疹處方, 共2400張, 其中抗組胺藥物聯合用藥處方共有1250張, 占52.1%;抗組胺藥物二聯用藥處方共1183張, 占49.29%;抗組胺藥物三聯用藥處方共28張,?占1.17%;抗組胺藥物四聯用藥處方共39張, 占1.63%。抗組胺藥物三聯用藥方式包括:2種第2代抗組胺藥+1種第1代抗組胺藥、第3代抗組胺藥+第2代抗組胺藥+第1代抗組胺藥、H2受體拮抗藥+第2代抗組胺藥+第1代抗組胺藥;抗組胺藥物的四聯用藥方式為:H2受體拮抗藥物+1種第1代抗組胺藥物+2種第2代抗組胺藥物。
2. 3 不合理用藥情況分析 2400張處方中, 不合理處方有792張, 占33.0%, 占比較高。不合理用藥情況如下:①未嚴格按照辨證施治治療原則對中成藥物進行合理選擇;②過度應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③過度應用抗菌類藥物;④不合理聯用抗組胺藥物。見表2。
3 討論
3. 1 治療藥物的應用情況 本研究發現, 急性蕁麻疹與慢性蕁麻疹應用頻次最高的藥物均為抗組胺藥, 體現出在蕁麻疹治療中, 抗組胺藥物得到了廣泛應用, 屬于首選治療藥物。雖然急性蕁麻疹與慢性蕁麻疹在用藥方面存在一定相似性, 但同時也有不同之處存在, 急性蕁麻疹用藥頻次位于第1位的藥物是抗組胺藥, 第2位是抗過敏藥, 第3位是激素類藥物, 慢性蕁麻疹用藥頻次位于第1位的藥物是抗組胺藥, 第2位是抗過敏藥, 第3位是外用藥, 兩者排名第3的藥物存在明顯差異。以2007年版《蕁麻疹診療指南》[8]為依據, 急性蕁麻疹的二線治療方案為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短期應用, 因為急性蕁麻疹起病急, 且皮疹涉及到的范圍較為廣泛, 同時還有部分患者會有呼吸困難癥狀伴隨出現, 而糖皮質激素類藥物能發揮抗過敏、抗炎等功效, 所以該治療方案屬于一種不錯的選擇。雖然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同樣可作為慢性蕁麻疹的二線治療用藥, 但是因為患者需要在較長一段時期內服用藥物治療, 且停止采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治療之后, 大部分慢性蕁麻疹患者的臨床癥狀會出現復發情況, 所以治療過程中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應用率較低[9]。研究顯示, 采用新型抗過敏類藥物對蕁麻疹進行治療, 能促使臨床療效提高, 其中復方甘草酸苷片便屬于其中常見的一種, 該藥物屬于一種復方制劑, 主要藥物有效成分為甘草甜素, 和糖皮質激素具有高度相似的結構, 原來主要在慢性肝病治療中應用, 近年來, 隨著研究不斷深入, 發現該藥物具有類固醇樣、免疫調節、抗過敏以及抗炎等諸多作用, 能阻礙抗原細胞過度激活T細胞, 對肥大細胞的組胺釋放進行抑制, 所以在蕁麻疹治療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對于慢性蕁麻疹來說, 該藥物屬于一個不錯的選擇, 治療過程中能夠發揮出對癥治療特點[10, 11]。
3. 2 不合理使用藥品情況 本研究通過對不合理用藥情況進行分析得知, 在2400張處方中, 不合理處方有792張, 占33.0%, 不合理用藥情況包括未嚴格按照辨證施治原則對中成藥物進行合理選擇(13.64%)、過度應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15.78%)、過度應用抗菌類藥物(31.19%)、不合理聯用抗組胺藥物(39.39%)。對蕁麻疹用藥不合理情況進行分析, 可將其歸納如下。
3. 2. 1 不合理應用抗組胺藥物 該現象存在一個普遍性的問題, 2007年版《蕁麻疹診療指南》中指出, 2種以上抗組胺藥物聯合用藥時, 應該選擇不同母核結構的抗組胺藥, 本研究中, 抗組胺藥物聯合用藥處方共有1250張, 占52.1%, 其中抗組胺藥物二聯用藥處方共1183張, 占49.29%;抗組胺藥物三聯用藥處方共28張, 占1.17%;抗組胺藥物四聯用藥處方共39張, 占1.63%。咪唑斯汀、依匹斯汀、地氯雷他定、氯雷他定以及賽庚定等均為哌啶類H1受體拮抗藥, 現今尚未明確聯合用藥后的臨床療效, 但用藥后可能提高消化系統、中樞系統不良反應發生率, 所以臨床通常不主張聯合采用相同結構類型的抗組胺藥物進行治療[12]。
3. 2. 2 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 研究顯示, 慢性蕁麻疹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為隱性感染, 常見的包括病毒、真菌以及細菌, 該類型患者通常不會有明顯感染灶出現, 故治療過程中通常會忽視對患者行抗感染治療。但過度應用抗菌藥物不僅會促使患者產生耐藥性, 同時抗菌藥物本身屬于一種過敏原, 會促使蕁麻疹病情進一步加重。
3. 2. 3 不合理應用糖皮質激素 以2007年版《蕁麻疹診療指南》為依據, 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是臨床用來對急性蕁麻疹與慢性蕁麻疹進行治療的二線治療用藥, 但因急性蕁麻疹發病急, 同時具有廣泛的皮疹范圍, 所以通常建議連續采用該類藥物行3 d治療, 而慢性蕁麻疹需長期用藥, 所以不建議將該類藥物作為首選治療藥物。除此之外, 糖皮質激素還可能會對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HPA)軸進行抑制, 小兒大劑量用藥或者長期用藥后, 會對其生長發育產生明顯影響, 所以臨床用藥時需要對用藥指征進行嚴格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