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海



【摘要】 目的 分析常見中藥制劑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方法 回顧性分析采用中藥制劑治療后發生不良反應的64例患者臨床資料, 觀察分析64例患者中不同年齡段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同給藥途徑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發生類型及臨床表現。結果 64例患者中<40歲患者出現不良反應4例, 40~50歲患者出現8例, 50~60歲患者出現10例, 60~70歲患者出現18例, >70歲患者出現24例。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 不良反應發生率隨之增高。64例患者中注射劑類引起不良反應36例, 口服劑類引起不良反應18例, 外用劑類引起不良反應10例。64例患者出現皮膚癥狀26例, 表現為面部潮紅、蕁麻疹、局部皮疹、皮膚瘙癢等;出現消化系統癥狀18例, 表現為腹痛、腹瀉、嘔吐、惡心、食欲不振;出現呼吸系統癥狀4例, 表現為哮喘、呼吸困難;出現神經系統癥狀12例, 表現為頭暈、頭痛;出現心血管系統癥狀2例, 表現為胸悶;出現其他癥狀2例, 表現為口唇麻木。結論 臨床使用中藥制劑期間給藥途徑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合理選擇, 且要對其禁忌證和適應證加以明確和掌握, 以保障用藥安全, 減少不良反應。
【關鍵詞】 中藥制劑;不良反應;臨床表現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3.084
臨床在治療各種疾病的過程中, 中藥制劑的應用十分廣泛, 但隨著用藥的增加, 其不良反應也隨之增多, 而給藥途徑與患者年齡同不良反應的發生關系密切[1, 2]。因此本文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采用中藥制劑治療后發生不良反應的6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即對常見中藥制劑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做了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本院采用中藥制劑治療后發生不良反應的6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28例, 女36例;年齡20~78歲, 平均年齡(65.7±15.3)歲。
入組標準:均于使用中藥制劑后出現程度不同不良反應, 均知曉本次試驗并簽訂知情同意書, 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排除合用其他藥物所致不良反應者;排除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
1. 2 方法 回顧性分析所有患者相關臨床資料, 對其不良反應涉及的藥物以及臨床表現進行總結分析, 并提出相應的干預措施。即對患者不良反應類型、給藥途徑、臨床表現、發生年齡段、性別等基礎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以分析其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從而提出相應的干預措施, 保障臨床合理用藥。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分析64例患者中不同年齡段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同給藥途徑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發生類型及臨床表現。
2 結果
2. 1 不同年齡段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分析 隨著患者年齡的增長, 不良反應發生率隨之增高。見表1。
2. 2 不同給藥途徑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分析 64例患者注射劑類引起不良反應36例, 口服劑類引起不良反應18例, 外用劑類引起不良反應10例。見表2。
2. 3 不良反應發生類型及臨床表現 64例患者出現皮膚癥狀26例, 表現為面部潮紅、蕁麻疹、局部皮疹、皮膚瘙癢等;出現消化系統癥狀18例, 表現為腹痛、腹瀉、嘔吐、惡心、食欲不振;出現呼吸系統癥狀4例, 表現為哮喘、呼吸困難;出現神經系統癥狀12例, 表現為頭暈、頭痛;出現心血管系統癥狀2例, 表現為胸悶;出現其他癥狀2例, 表現為口唇麻木。見表3。
3 討論
在臨床上, 不得使用, 與其規定的用量用法完全符合, 但發生了意外的與治療目的無關有害反應則稱之為藥物不良反應[3-5]。近幾年由于臨床對中藥制劑的廣泛應用, 極大的彌補了傳統湯劑口感差、服用量大、熬制費時等缺點[6-8]。但在實際應用中藥制劑的過程中, 也可導致一系列不良反應, 這與藥物的給藥途徑、患者年齡等因素密切相關[9]。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 中藥制劑不良反應多發于>70歲患者, 分析其原因:主要為老年患者機體組織隨年齡增長而不斷退化, 且免疫功能有所衰退, 因而更容易發生不良反應。64例患者注射劑類引起不良反應36例, 口服劑類引起不良反應18例, 外用劑類引起不良反應10例。64例患者出現皮膚癥狀26例, 表現為面部潮紅、蕁麻疹、局部皮疹、皮膚瘙癢等;出現消化系統癥狀18例, 表現為腹痛、腹瀉、嘔吐、惡心、食欲不振;出現呼吸系統癥狀4例, 表現為哮喘、呼吸困難;出現神經系統癥狀12例, 表現為頭暈、頭痛;出現心血管系統癥狀2例, 表現為胸悶;出現其他癥狀2例, 表現為口唇麻木。可以看出, 皮膚是中藥制劑發生不良反應的主要部位, 其次為神經系統和消化系統, 所以, 常見中藥制劑存在程度不同的不良反應, 臨床需予以重視和關注。針對上述不良反應, 本文提出以下幾點干預措施:①對中藥制劑不良反應加以重視, 分析其發生的原因, 提出針對性的預防措施。②加大力度進行管理, 對藥物用法用量應嚴格把握, 防止發生超時間和超劑量使用, 確保用藥安全。③對中藥制劑的禁忌證和適應證予以充分了解, 防止發生因不合理用藥而造成的不良反應。④對患者免疫力、體質、年齡等基礎情況予以充分考慮后方可用藥, 且用藥期間酌情加減。⑤對中藥制劑由藥監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和安全檢測, 嚴格審批制度, 以確保用藥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同時在臨床用藥的過程中, 需進行合理規劃, 以保證用藥安全, 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綜上所述, 臨床使用中藥制劑期間給藥途徑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合理選擇, 且要對其禁忌證和適應證加以明確和掌握, 以保障用藥安全, 減少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
[1] 戚發恒. 中藥制劑臨床不良反應分析及藥房管理.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8, 11(5):98-99.
[2] 周衛波, 魏菲菲. 中藥注射劑臨床不良反應分析及藥房管理. 中國農村衛生, 2019, 11(6):24, 26.
[3] 黃映. 探討中藥制劑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及特點. 光明中醫, 2016, 31(11):1658-1660.
[4] 亢衛華, 平貫芳, 崔李平. 196例中藥制劑不良反應分析與原因探討. 中成藥, 2016, 38(8):1878-1880.
[5] 秦林飛. 180例清熱解毒類中藥制劑的不良反應分析. 中醫臨床研究, 2016, 8(32):118-119.
[6] 魯利甫. 某院住院患者中藥制劑應用及不良反應分析. 亞太傳統醫藥, 2017, 13(10):158-159.
[7] 成燕芬. 78例中藥制劑不良反應分析及原因探討.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7(14):159, 161.
[8] 王學春. 中藥制劑不良反應分析及防治措施. 醫藥前沿, 2017, 7(27):338-339.
[9] 陳剛. 淺論中藥制劑所致不良反應的特點及預防措施. 當代醫藥論叢, 2017, 15(5):140-141.
[收稿日期:2019-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