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幼琪
【摘要】 目的 探討兒童保健門診中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臨床發病率以及有效的預防措施。方法 120例兒童保健門診中接受健康體檢和保健的嬰幼兒, 根據嬰幼兒的年齡不同分為Ⅰ組(6個月~
1歲, 35例)、Ⅱ組(1~2歲, 45例)、Ⅲ組(2~3歲, 40例)。對所有嬰幼兒行血常規檢查, 調查并對比三組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以及不同喂養方式和添加輔食情況下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情況。結果 Ⅰ組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為17.14%, Ⅱ組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為2.22%, Ⅲ組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為2.50%。Ⅰ組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顯著高于Ⅱ組、Ⅲ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489、4.730, P<0.05) ;Ⅱ組和Ⅲ組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7, P>0.05)。母乳喂養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為1.30%(1/77), 低于配方奶喂養嬰幼兒的16.28%(7/43),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 =9.951, P<0.05)。按時科學添加輔食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為2.56%(2/78), 低于未按時科學添加輔食嬰幼兒的14.29%(6/4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028, P<0.05)。結論 6個月~1歲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最高, 同時喂養方式是影響嬰幼兒發生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原因, 在母乳喂養中還需科學添加輔食以降低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臨床發病率。
【關鍵詞】 嬰幼兒;保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建議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33.102
貧血是臨床常見病, 也是指人體末梢血當中的單位容積紅細胞數量或者血紅蛋白數量下降至正常值以下。依據WHO的規定, 當6個月~6歲兒童血紅蛋白值<110 g/L, 7~14歲
兒童血紅蛋白值<120 g/L認定為貧血。兒童出現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其主要原因在于機體中鐵元素缺乏, 使得血紅蛋白量減少而誘發的貧血癥狀, 并且此類患兒其臨床特點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貧血以及血清鐵蛋白數量減少等[1]。本文重點分析兒童保健門診中嬰幼兒出現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主要情況和發病原因, 并提出針對性的預防策略。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抽取本院2018年1~12月兒童保健門診中接受健康體檢和保健的120例嬰幼兒, 根據嬰幼兒的年齡不同分為Ⅰ組(6個月~1歲, 35例)、Ⅱ組(1~2歲, 45例)、Ⅲ組
(2~3歲, 40例)。其中, Ⅰ組男女性別比為21∶14。Ⅱ組男女性別比為22∶23。Ⅲ組男女性別比為19∶21。三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于三組嬰幼兒分別采集其末梢血, 并行血常規檢查。與嬰幼兒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 通過發放問卷調查表詳細了解和掌握嬰幼兒家長對于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了解情況以及嬰幼兒的具體家庭喂養方式和輔食添加情況等。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統計三組嬰幼兒的血常規測定結果, 并對比各組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情況;通過采取問卷調查表和與嬰幼兒家長進行溝通和詢問, 了解嬰幼兒的日常輔食添加情況以及具體輔食種類, 并分析比較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發病情況;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評估標準如下:即血紅蛋白<110 g/L, 血紅蛋白含量<26 pg, 紅細胞體積<80 fl, 紅細胞蛋白濃度<31%。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三組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情況對比 Ⅰ組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為17.14%, Ⅱ組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為2.22%, Ⅲ組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為2.50%。Ⅰ組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顯著高于Ⅱ組、Ⅲ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489、4.730, P<0.05);Ⅱ組和Ⅲ組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7, P>0.05)。見表1。
2. 2 輔食添加和母乳喂養情況下的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情況對比 120例嬰幼兒中純母乳喂養77例, 配方奶喂養43例。母乳喂養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為1.30%(1/77), 配方奶喂養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為16.28%(7/43), 母乳喂養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低于配方奶喂養嬰幼兒,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9.951, P<0.05)。按時科學添加輔食嬰幼兒78例, 未按時科學添加輔食嬰幼兒42例。按時科學添加輔食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為2.56%(2/78), 未按時科學添加輔食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為14.29%(6/42), 按時科學添加輔食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低于未按時科學添加輔食嬰幼兒,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028, P<0.05)。
3 討論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為廣大嬰幼兒常見的營養缺乏類臨床疾病, 同時也將對嬰幼兒的健康生長及發育產生嚴重的影響, 容易誘發嬰幼兒產生睡眠質量下降、體重偏低、食欲減退以及精神萎靡等情況, 甚至有部分嬰幼兒可能出現組織缺血而誘發的身體系統損傷。隨著近年來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兒童保健工作的不斷普及, 在嬰幼兒當中出現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情況大部分以輕度貧血為主。從本次分析結果來看, 出生6個月~1歲的嬰幼兒發生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幾率最高, 之后是1~2歲嬰幼兒。這提示, 伴隨著嬰幼兒年齡的不斷增長,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也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 嬰幼兒的年齡越小時出現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幾率越高。分析其中原因主要在于伴隨著嬰幼兒年齡的不斷增加, 日常飲食中的食物種類也呈現豐富性和多樣化, 并且伴隨著小兒消化系統以及免疫系統的不斷發育和成熟也使得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臨床發病率呈現顯著的下降趨勢。
嬰幼兒在其發育和成長過程中, 通過加強早期營養, 對其身心健康發育與成長均具有重要作用, 因而需強化對嬰幼兒出生后早期的科學營養供給, 以滿足嬰幼兒身心發育過程中的營養需求。通過針對120例嬰幼兒出現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情況進行分析, 從分析結果來看該疾病產生的相關危險涵蓋了母親在孕晚期發生貧血、胎兒早產、出生體重偏低、嬰幼兒偏食和挑食以及輔食添加不當或時間延遲等。導致嬰幼兒產生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為母親在孕晚期階段出現貧血情況和低體重, 而上述原因也是導致嬰幼兒產生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重要因素, 其主要原因在于嬰幼兒在母體當中是無法有效獲取足夠的儲存鐵, 并且嬰幼兒自身因素所誘發的貧血情況, 例如紅細胞壽命縮短以及促紅細胞生成素的合成量降低等。有報道指出[2, 3], 新生兒機體中的含鐵量和嬰幼兒體重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和正常體重的新生兒對比若為低體重兒時和早產兒其體重相對較低時, 更容易出現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情況。有報道指出[4, 5], 我國臨床中嬰幼兒處于4~6個月階段內, 在之后的生長和發育過程中發生發育不良情況的風險明顯提升。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是嬰幼兒的輔食添加層面, 例如輔食添加時間和輔食添加質量等。其次是家長對于廣大嬰幼兒的實際進食能力和進食習慣的科學培養方式不當。有報道指出[6], 嬰幼兒其鐵代謝具有顯著的自身特點, 處于4個月后嬰幼兒從母體中獲取的鐵元素將不斷被耗盡, 而在該階段內嬰幼兒機體生長發育十分迅速, 同時造血功能異常活躍, 對于膳食鐵的實際需求量也在快速增加, 在該階段內嬰幼兒的主食當中鐵元素含量相對來說較為有限, 因此無法充分滿足。嬰幼兒機體對于鐵元素的大量需求, 使得嬰幼兒機體當中所儲存的相關鐵元素被消耗完全后就容易誘發缺鐵癥狀以及缺鐵性貧血。因而對于廣大家長需要強化早期嬰幼兒的輔食管理, 通過適時添加輔食來幫助嬰幼兒獲取豐富的鐵元素, 以滿足其身體發育的需求。
結合本次研究中分析的嬰幼兒發生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相關危險因素, 在嬰幼兒保健中還需從下述幾個方面強化預防和干預。主要措施為需要對孕婦進行科學的圍生期保健, 積極鼓勵廣大孕產婦強化孕期內的機體營養, 來改善早產以及低出生體重兒的發病率進而提升嬰幼兒的生育質量。同時還要強化健康教育, 特別是針對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對于嬰幼兒的正常生長發育形成的不利影響進行健康宣教, 使廣大醫護人員和家長均引起高度重視。除此之外, 廣大醫護人員還需強化對孕產婦的行為干預, 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孕產婦的宣教, 包括發放宣傳手冊、畫報以及播放視頻等, 向廣大孕產婦普及嬰幼兒喂養的正確方法和營養供給途徑, 在嬰幼兒階段實現科學合理喂養。針對新出生的嬰幼兒倡導母乳喂養, 并在4個月及時添加輔食, 包括果汁、含鐵米粉、菜泥以及蛋黃等。當6個月后還需要逐漸增加含鐵食物諸如動物血及動物肝臟等, 同時培養嬰幼兒的科學飲食習慣, 確保營養均衡防止嬰幼兒出現挑食和偏食等情況。
綜上所述, 6個月~1歲嬰幼兒的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率最高, 同時喂養方式是影響嬰幼兒發生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主要原因, 在母乳喂養中還需科學添加輔食以降低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臨床發病率。
參考文獻
[1] 趙波. 兒童保健門診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發病率及原因分析.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9, 7(7):172.
[2] 董玲. 兒童保健門診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發病率及原因分析. 飲食保健, 2017, 4(3):285-286.
[3] 孫向華. 兒童保健門診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發病率及原因分析. 中國農村衛生, 2017, 49(2):35-36.
[4] 黃科, 鐘竹. 兒童保健門診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臨床分析. 養生保健指南, 2018, 41(51):60.
[5] 段瑩. 兒童保健門診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影響因素分析. 糖尿病天地, 2018, 15(12):8.
[6] 李明瑛, 鄭志燕, 聊娜娜. 兒童保健門診中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 患病情況及相關貧血原因探析. 當代醫學, 2018, 24(13):82-84.
[收稿日期:2019-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