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曼然
行情的這一波調整是非常好的買入機會,我們認為后續大盤再啟動,很可能不是啟動大藍籌類、銀行類及地產類,而是醫藥類。我們過去一年調研了7-8家生物醫藥相關上市公司,我們大力研究這一領域是基于兩方面的目的:一是我們研究醫藥行業已有十幾年,這是我們的投資專業;二是我們過去研究的更多的是中藥行業的投資,未來我們會中西醫并重。
做醫藥投資,必須要重視創新藥的發展,這不僅是國家醫藥政策導向,同時也是社會發展方向。以嶺藥業抗流感的連花清瘟,太極集團的藿香正氣液都是中藥中比較好的品種,但中藥的創新很困難,基本都是吃老本。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醫藥產業逐漸壯大,創新藥的發展需求愈發迫切,這是我們不能忽略的領域。醫藥行業是大行業大賽道,若投資中藥,應投獨家的品種。
目前中國的整個醫藥行業都無法脫離醫保政策,中藥有些藥品屬保健性質,不受醫保政策的影響,但治療性藥物只要想進醫院都會受到醫保政策的影響。中藥被慢慢地歸為輔助用藥,在醫保方面,中藥在治療心腦血管、糖尿病方面會受到冷落,價格也會下降。中藥雖會有大牛股,但它不具有創新性,不具有大量新產品上市的可能,可投資的品種也很少,大部分企業很難發展起來。
西藥化藥、仿制藥在醫保方面也被打擊得非常厲害,仿制藥的定價很難產生高利潤,因此全世界的仿制藥都沒有大牛股。第一仿制藥企業--提瓦制藥,它的市值合人民幣也僅有3000-4000億。
創新藥則不同,國際上創新藥大企業的市值都有好幾萬億。過往20年,生物藥出現了許多千倍漲幅的案例,基因泰克從90年代到現在,市值從3500萬美元漲到前兩年最高的1000億美元,20多年漲了近2000倍。國外生物藥都是大的龍頭企業,我們投資西藥要看創新,創新里面要看生物藥,我們已經配置了20%-30%的生物藥倉位。
生物藥是最有機會產生下一個茅臺或片仔癀的,5G和人工智能也能產生大牛股,但人工智能領域的很多優質企業并未上市,且行業變化大不好評估,即便如科大訊飛,目前的估值也很高。雖然創新藥、生物藥也是科技含量很高的領域,但其行業龍頭會形成強者恒強的格局,10年或20年后,龍頭公司還是這幾家。美國80年代、90年代到現在的醫藥龍頭中,雖然其間會出現幾家新公司,但原有的輝瑞、里來、雅培仍是大牛股。研發一款生物藥的成本是3-5億元起,就算是研發企業也不敢輕易研發,因為風險很大。
美國已經有萬億的生物藥市場,且在抗腫瘤等疑難雜癥方面有重大突破,如治療腫瘤的PD1單抗,單抗治療的生存率明顯高于化藥治療的生存率,這就能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中國在這一領域剛起步,若未來向歐美方向發展,那么現在投資生物藥就像2000年投資互聯網一樣,這是確定性很強的行業,我們要采取合適的長期組合投資的策略。
今年的主題是科創板,科創板的推出會帶來很多投資機會。最近大家一直在熱議題材股和概念股,題材股和小垃圾股的漲幅比較大,且未來還會出現很多漲幅大的題材股,但若投資者真金白銀買入這些標的,還是擔了很大風險的。目前市場超跌反彈,低價的小盤股漲勢非常好,有一些科創概念在后續會有炒作。題材股和垃圾股也不是沒有辦法參與,有一個市場叫可轉債。
買可轉債和買股票的邏輯是不同的,投資者買股票會希望公司有良好的質地和成長性,但買可轉債卻反而希望公司的質地差。投資者買可轉債的目的是基于保本,財務好的公司不缺資金,發行可轉債的動力不強,而缺錢的公司轉股的動力就強,不管是通過下調轉股價還是拉抬轉股價,最終的結果是讓可轉債價格漲過130,轉完了就強制贖回。最近海印轉債下調了轉股價格,在發行了十幾億的可轉債后,公司當然不愿意真金白銀償還債務,那么它就讓你轉股變成股東??赊D債要求的并不是這只股票有5-10年的成長性,我們只要求這只股票在一兩年內能暴漲就行。
投資者在做題材股、概念股和垃圾股的時候一定要有方式方法,如果全部身家押在題材概念股上,風險極高,但通過可轉債是可行的。在熊市時投資可轉債要更保守,牛市時也不要買入超過110元的標的??赊D債到期贖回一般是106-110元,如果110元以上就會有小幅虧損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