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惠
初中地理學科強調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讓學生獲得可發展的地理知識技能、思維能力、正確的人地觀念等,培養良好的人文精神與審美趣味,促進全面發展,為幸福人生奠基。為此,應遵循問題化、簡單化、讀圖化、趣味化、現代化及人文化原則,打造生動活潑、豐富高效的地理課堂。
一、問題化原則
“不疑不思,不思不進。”探究式教學理論認為,教學的載體與核心是問題,學習活動應圍繞問題展開。教師可根據教學目標將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和能力設計成難度適宜、邏輯合理并可探究的問題,誘發學生思考和學習。問題可大可小,但要盡可能涵蓋整個章節要實現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勾畫、思索探究、合作討論,教師則可提供點撥誘導等。因此,教師應設計呈螺旋式上升或循序漸進的問題,以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技能并發展思維能力。
問題化教學體現了新課程探究式學習的理念,問題式情境可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探究過程將突顯并活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深化教學層次。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問,以避免因“一言堂”而造成學生思維僵化,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思維以及質疑精神。
如在“黃土高原”的教學中,教師設置了“說出黃土高原的范圍” “黃土是怎么來的” “黃土風情有哪些”“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等幾個大問題,大問題下還可設置“地表特征與地貌景觀”“家鄉美食知多少”等小問題,使探究問題兼具層次性與開放性,課堂更具探索意味,教學過程更加生動活潑,充滿了智性的樂趣。
二、簡單化原則
地理教學可對章節內容進行大膽篩選,通過優化整合突出重難點,適當舍棄過于簡單或過于困難的問題,對主要內容進行拓展提升,以突出主題,有效促進學生的理解與掌握。
如在教學“地形圖的判讀”時,可讓學生圍繞“等高線地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進行探討,回答“說說你生活在哪個地形區”的現實問題,使教學主題更突出,表現形式更加靈活多樣;對于“地形剖面圖”等繁難問題,則可置于課后或在某個適當的時段進行深入探討。
三、讀圖化原則
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作為豐富直觀的地理教具,地圖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零星的知識系統化,因此讀圖、識圖、記圖、繪圖、用圖是地理學習的基本任務。課程標準指出,提高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識圖素養,要讓學生意識到“地圖是傳遞地理信息的主要工具”,指導學生掌握與地圖有關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會使用地圖為生活服務。
教師可巧設問題,引導學生主動從地圖中讀出信息、讀出感受,進而喜歡讀圖、繪圖及用圖。此外,還可通過拓展讀圖范圍、開展讀圖競賽等強化學生的讀圖能力。如在教學“中國地形與地勢”時,教師用“中國地形分布圖”“主要山脈分布圖”“地勢三級階梯分布示意圖” 等,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整理歸納,鍛煉觀察力以及搜集與分析信息的能力。
四、趣味化原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努力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可通過鄉土故事、地理趣聞、形象化的情境表演等,靈活采用多種形式,讓課堂更加活潑有趣,以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
如教學“地球自轉與公轉”時,可請兩名學生表演自轉與公轉;解釋“海拔”時,可通過比較學生的身高來闡明;描述“生態農業”時,可讓學生表演灌溉后的秧苗說“我吃飽了,我喝足了,好爽快、好舒服呀”等;學到“黃土高原”時,可讓學生聽評歌曲《黃土高坡》;講到“臺灣”時,可通過豐富的歷史資料和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等證明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總之,教學設計應注重與歷史、鄉土、時代的聯系,讓地理教學在生活化、趣味化中閃亮起來。
五、現代化原則
《面向21世紀教育的改革創新》指出:推進教育的信息化進程,使中國教育在現代技術的基礎上實現跨越式發展。應用現代技術服務于地理教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教學內容多媒體化。如通過電子白板呈現圖文、聲音、動畫、錄像等多種形式的動態地理景觀,使“蘇州園林”“時代廣場”等更加生動直觀和引人入勝。二是資源全球化。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促進地理教育資源的共享交融。三是情境虛擬化。可用電腦軟件對相關素材進行處理,使大陸漂移等漫長的地理變遷過程得以在短時間內演示,將火山爆發的瞬間狀態用“慢鏡頭”逼真還原,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四是教學方法與時俱進,體現時代特征與創造性。如在教學中滲透“南水北調”“北斗導航”等前沿科技信息,培養學生的時代責任感、創新意識及全局觀念等。此外,可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促進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合作高效化,不斷推進地理教學改革。
六、人文化原則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主要目的是“形成人的生命發展及終身發展所需要的地理意識和地理觀念,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培養成功發展自我、成功創造價值和高質量生活必不可少的科學素養”等。人文化教學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強調人的和諧全面發展,弘揚優良文化傳統,引導學生以積極參與的態度和寬容、理智、負責任的行為面對自然和社會環境。
地理教學要著重引導學生理解自然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關注未來生活和環境的質量;要更多地讓學生思索“地理地勢如何形成、怎么利用”“怎樣才能生活得更好”等人文命題。如“水資源”一節中關于“怎樣節約用水”的探討,學生給出了這樣的精彩回答:“水是生命之源,無節制地浪費的最后一滴水將是你的淚水!請珍惜節約每一滴水,從自身做起,淘米后的水澆花,洗過衣服的水沖馬桶……集思廣益,讓生命之水長流,永葆青春!”
總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落實“六化”原則,可以使教學綱舉目張、條理清晰、意趣盎然,達到活化教學、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責任編輯 ?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