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興全 吳建玲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教育的重點也越來越向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方向發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的道德常識與法律知識,通過高效的課堂教學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然而,當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還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教學效率較低。因此,有必要探討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存在的問題
一是教學內容過于單一。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所呈現的內容將直接影響教學的有效性。道德與法治教材是按照新課程標準編寫的,屬于小學階段的通用教材,教師應根據實際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擴展,使其更接近學生的生活。但是,從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現狀來看,教師在一般情況下只是對教材內容進行講解,并沒有根據教學需要對相關資源進行挖掘,故難以為學生呈現多樣化的教學內容。
二是教學方式陳舊。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很多教師仍以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為主,同時缺乏對多媒體等現代教學設備的有效利用,使道德與法治教學不能與時代發展相適應。此外,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特性,教師應選擇有助于增加學生切身體驗的方法。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一些教師為了保持安靜的課堂氛圍,較少使用小組討論和情景表演等教學方式,剝奪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與課程改革的要求相悖。
三是缺乏學法指導環節。要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性,就要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所以,教師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是一個重要環節。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各種實踐平臺,不斷提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被應用于小學教學中,雖然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但如果在實施過程中缺乏對學生學法的正確指導,也難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
有效性的策略
1.打造生活化課堂,豐富教學內容
思想道德教學與其他學科教學不同,生活實例是道德內容的重要來源,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獲得體驗,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新課標中強調,道德與法治教學應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通過生活逐漸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模擬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學生展示真實的生活場景,引導學生在真實場景中不斷強化規則意識,從而將課堂上學到的道德知識應用到現實的學習和生活中。
例如,在教學統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的“我們小點兒聲”一課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明白在什么情況下不能大聲喧嘩。在課堂上,教師可開展情境教學,組織學生故事交流活動,引導他們養成文明說話的好習慣。例如,為了展現課堂教學內容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有關學生在班內大聲喧嘩、下課打鬧等情境的視頻,然后向學生提出相關問題,如“在這樣的環境中,大家有什么感覺”“說一說班級中哪些聲音讓你覺得不愉快”“你認為怎樣做才正確”等,為學生創設交流情景。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與討論,明白了要從自身做起,不能在班級內大聲喧嘩、下課時不打鬧、要輕輕關門等,時刻提醒自己在公共場合要小聲說話。這樣,將道德知識以生活化的形式展現出來,有助于學生養成在公共場合文明守禮的習慣,提高道德素養。
2.豐富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認知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活動性較強的課程,但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相對較低,不能完全理解教材中的道德觀念和法治知識。因此,教師應使用學生更容易理解的教學方式,如情境創設、實踐活動、課堂游戲、故事導入、視頻欣賞、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認知。例如,在教學“選擇適合的游戲”一課時,可組織學生開展生動有趣的課堂游戲,讓他們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學會遵守游戲規則,并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游戲水平等多種實際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健康的游戲方式。這樣,通過游戲教學,鞏固了學生已經掌握的思想道德與法治知識,幫助他們形成了正確的道德觀念。
3.打造開放式課堂,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既包括學生的知識水平,又包括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獲取知識的方法。開放式課堂指基于不同的教學理念,營造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氛圍,并通過打造開放式的教學資源和內容,不斷提高教學效率,最終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與習慣。
在教學資源方面,教師除了要對教材進行深入挖掘外,還應充分利用課外資源,通過尋找有價值的自然教學資源或社會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突破原有知識框架的束縛,走出課本,融入生活,提高道德認知水平。例如,在教學“我愛家鄉山水”一課時,為了讓學生對家鄉的自然、人文等環境有更深刻的感受,可組織學生通過觀察、調查等方式,獲取與家鄉有關的故事和文化知識等,以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教師還可以向學生展示家鄉的自然風景圖片,使學生對家鄉產生更多的了解,然后引導學生結合教材思考自己喜歡家鄉的哪些事物,并進行交流討論。通過觀看豐富的教學資源與互相討論,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并樹立了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來為家鄉作貢獻的愿望。
在教學內容方面,由于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較強的綜合性,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設置與之相關的開放性教學內容。例如,在教學“健康過冬天”一課時,可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如何在冬季保暖”的小知識;在介紹“早睡早起”的內容時,可將一些有關健康睡眠的知識融入其中。此外,為了強化學生的法治意識,還可在教學過程中滲透火災預防和自我保護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向學生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通過融入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自覺遵守法律規則。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是學生接受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關鍵時期,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小學生道德水平和綜合素養的提升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因此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及時更新教學理念,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建生活化的課堂,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 ?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