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勇 鄧麗 譚雨松 陳曦 李輝

摘要:指出了輸變電工程經常存在跨越自然保護區的情況,在施工和運營過程中可能造成自然保護區的生境破壞。輸變電工程如何在自然保護區內施工、運營和管理成為關注的重點。以十堰—臥龍500kV輸電線路工程為案例,在總結生態影響的基礎上提出了合理可行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為類似工程的生態保護提供經驗和科學參考。
關鍵詞:輸變電工程;自然保護區;生態影響;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TE5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22-0089-03
1 引言
為保證電網與能源均衡發展,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電力的需求,湖北省多個電網建設工程啟動。本文以十堰—臥龍500kV輸電線路工程為例,探討輸變電工程穿越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影響和環境保護措施,為項目建設的可行性提供依據。
2 輸變電工程概況及評價范圍概況
十堰市規劃新建十堰一臥龍500kV輸電線路工程,其中包括變電站工程和線路工程兩部分。計劃擴建一個500kV出線間隔、一組150Mvar母線高抗、三組60Mvar低抗、一座20m3事故油處理設施以及新建長約225km的輸電線路。
本工程涉及丹江口庫區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大西溝省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賽武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及丹江口水庫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根據《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生態影響》(NJ 19-2011)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輸變電工程》(HJ 24-2014),本工程不涉及敏感區的路徑,評價范圍為輸電線路邊導線地面投影外兩側300m內的帶狀區域;涉及生態敏感區的線路路徑,評價范圍為邊導線地面投影外兩側各1000m內的帶狀區域。本文以丹江口庫區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為例來分析。
3 研究方法
借助奧維地圖、GPS野外線路及樣方調查,利用GIS識別分析評價區地形地貌,同時了解丹江口庫區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管護現狀以及主要保護對象與輸變電工程的關系。根據輸變電項目的生態影響要素分析環境影響程度,討論項目對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影響和措施[1]。
4 環境影響因素識別
以十堰一臥龍500kV輸電線路工程為例,輸變電項目穿越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時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可分為施工期和運行期。項目重點是施工時的生態影響,包括對土地資源、土壤質地的影響[2],對植被和植物多樣性的影響以及項目運行過程中產生噪聲、電磁場等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對生態景觀的影響[3]。
施工期的主要污染物有:施工噪聲、施工揚塵、施工廢污水、固體廢物等。運行期主要環境影響因素為:工頻電場、工頻磁場、運行噪聲[4]。貫穿輸變電工程的生態影響可識別見表1。
輸電項目的景觀影響有破壞植被的直接影響,也有鐵塔和輸電線形成的不良景觀,還有因橫亙于重要的和敏感的景觀保護目標前而形成的阻隔、干擾等不良影響。施工期的景觀影響主要來源于建設過程中的工程行為,不僅會在施工期對沿線生態景觀造成影響,并可能在施工完畢后繼續產生影響。輸電線路穿越或者距離自然景觀較近時,會破壞當地原有的植被,使其景觀特征發生改變,對生態景觀的自然性帶來不利影響。
輸電建設項目建成后,塔基將形成新的景觀斑塊,增加生態景觀斑塊的數量,提高了沿線生態景觀的多樣性程度,也加大了整體生態景觀的破碎化程度,整體生態景觀形成不和諧的視覺效果,造成較為明顯的不利影響;鐵塔和輸電導線會切割原來連續的生態景觀,使景觀的空間連續性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壞,在原有和諧背景上勾劃出一條明顯的人工印跡,與周圍的天然生態景觀之間形成鮮明的反差,造成不良的視覺沖擊。
本工程線路沿線地貌單元主要低山地貌、丘陵地貌和壟崗地貌,其中低山地貌單元長度為46.2km,主要分布在大川鎮一茶店鎮段;丘陵地貌單元長度為92.8km,主要分布在茶店鎮—丹江口市小泉溝段;壟崗地貌單元長度76.3km,主要分布在丹江口市小泉溝—古驟鎮段。工程設計階段已對線路進行優化,路徑選擇已盡量避開了沿線的自然景觀。
5 環境保護措施
根據500kV輸變電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和水保方案,本工程主要環境保護措施分3個階段,不同的影響類別所采用的保護控制措施又有所不同。
5.1 勘察期環境保護措施
勘察期為項目工程的準備階段,勘察期生態影響保護措施有:①線路走向優化:線路避讓了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與緩沖區以及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觀區與一級保護區;②跨越水體方式優化:本工程采用一檔跨越的方式,塔基不占用水域范圍,無涉水工程,大大減小了工程施工對濕地生態系統及水生生物的影響;③工程施工時采用無人機展放引繩;④塔型設計優化:所有桿塔均按全方位長短腿設計,全方位長短腿設計可最大限度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勘察期污染影響保護措施有:①距離輸電線路邊導線5m范圍內的建筑擬拆遷;②輸電線路在非居民區走線時,導線對地距離不低于11m;③線路設計避讓十堰市城區與鄖陽區規劃城區、丹江口水庫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馬張河水庫(飲用水源地)等;④建設一座容積為20m3事故集油池;⑤高抗設備1m處噪聲控制在75dB(A)以內,低抗設備1m處噪聲控制在65dB(A)以內。
5.2 施工期環境保護措施
施工期為環境保護最重要的階段、施工時長、作業方式等都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因此施工期的環境保護措施尤為重要。施工期生態影響保護措施如下。
(1)植物保護措施:①修建塔基基礎平臺利用山頭的自然地勢和環境,減少對林地的破壞;②劃定施工區域范圍,避免對施工范圍之外區域的植被造成碾壓和破壞;③塔基基礎等開挖時,將表層土與下層土分開,暫時保存表層土用于今后的回填,臨時表土堆場采取臨時防護措施;④施工時及時在坡腳處設置草袋擋土墻擋護或坡面種植草本植物等防護措施加以防護;⑤施工后進行塔基、臨時占地區附近植被恢復;⑥對于臨時占地,在工程完工后清除各種殘留的建筑垃圾。
(2)動物保護措施:①線路段施工時,避開游禽、涉禽動物活動期及繁殖期;②禁止將施工廢水直接排人水體,施工材料堆放在靠近水庫山脊的背側,遠離水源;③做好施工方式和時間的計劃,避免在晨昏和正午進行噪聲較大的施工活動;④選用低噪聲的機械設備,合理安排施工布置和施工工序,避免高噪音施工機械和設備同時運作;⑤標明施工活動區,嚴令禁止到非施工區域活動,禁止在施工區域周邊點火、狩獵等;⑥采用最新科技避免鳥類接觸輸電線路及線塔,如安裝絕緣護套、保護網等措施[5]。
(3)生態敏感區保護措施:①工程在跨越丹江口庫區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施工時禁止向水體中傾倒棄土棄渣等,施工生產生活廢水應集中收集避免污染附近水體;②在自然保護區內施工時,先設置攔擋措施,后進行工程建設,減少對地表和植被的破壞;③在線路穿越自然保護區處及自然保護區范圍內設立標牌和圍欄,標牌上注明施工范圍、作業面,設置圍欄以控制施工活動范圍;④在自然保護區段內施工時發現國家重點保護植物,采取路線避讓措施[6];⑤鐵塔靠近觀景點側種植地帶性植被類型群落的優勢種類,起到阻隔視線的作用。
(4)施工期污染影響保護措施:①選用低噪聲系列工程機械設備并合理布置,使其遠離聲環境敏感點;②合理安排工期,對土層擾動大的作業期避開干旱大風季節,減輕揚塵源強;③對建筑垃圾進行分類收集、分類暫存,施工單位對挖方土及時進行清運,盡量就地回填;④施工廢水采用初級沉淀池進行沉淀處理后回用于現場施工抑塵。
5.3 運行期環境保護措施
相比于施工期,運行期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強度小,但運行期工程為永久占地,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長期的。運行期生態影響保護措施:①運行期在保護區進行線路巡檢和維護時,避免過多人員和車輛進入保護區,減少對保護區地表植被的破壞川;②運行期加強對野生動植物的監測工作。運行期污染影響保護措施:①編制監測計劃并實施,發現周邊居民點有超標現象時及時進行整改;②線路建成后,嚴格按照《電力設施保護條例》要求,禁止在電力線路保護區內新建其它建構筑物,確保線路附近居住等場所電磁環境符合相應評價標準;③事故、檢修狀態下產生的含油廢物交有資質單位處理;④在十堰變電站破圍墻區南側、西側及東側采取將高抗設備圍墻加高至4m和加隔聲罩2項噪聲治理措施;⑤在距離本工程線路較近處于500kV線路包夾區的居民住宅樓頂裝設電磁屏蔽裝置及接地線設備。
6 對丹江口庫區省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影響
新建十堰一臥龍500kV輸電線路工程,能夠提高十堰電網電力外送極限,緩解十堰電力外送斷面的輸送壓力,為十堰豐富的電力外送創造條件。本工程在保護區內的臨時占地為0.86hm2,占地將導致植被的損失(如柏木、馬尾松、牡荊等),造成植被的破壞,但這些植物均為常見的種類。同時占地將動物生境的擾動,造成部分動物生境的損失,影響保護區部分動植物的正常生活和生長[8]。工程建設對保護區陸生植物的影響主要來源于施工期工程占地、施工擾動等因素。工程占地主要為林地、草地及耕地,但占地面積小,在有效的實施保護措施后,工程對植物多樣性的影響較小。工程建設對工程影響區動物影響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工程占地、施工機械和施工人員活動直接侵占工程影響區野生動物生境或對其個體造成直接傷害;另一方面,工程施工工程影響區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從而間接的影響到該區域野生動物的棲息。工程建設期為12個月,影響時間較短,且工程周圍有相似生境較多,在采取相關保護措施后,嚴格控制工程施工和運營期的影響范圍,工程對動物的影響可以控制在比較低的水平[9]。
7 結論
根據對所在區域環境現狀的調查分析和各方面環境影響的預測分析,充分考慮工程可能造成的各方面環境影響,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只要這些措施能夠得到切實的落實,工程的建設對周邊環境產生的影響可以控制在比較低的水平,在切實落實各項環保措施后,500kV十堰一臥龍線路輸電工程的建設和維護對丹江口保護區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輕微,對敏感目標濕地自然保護區產生的影響不大。
參考文獻:
[1]趙力,廖彤,湯澤平.500kV國安輸變電工程穿越水源保護區的生態影響與生態保護調查分析[J].生態科學,2019,38(3):107~115.
[2]黃志元,劉寶華,崔星怡,等.輸變電工程對土壤環境的影響及其防控[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19,36(5):561~569.
[3]韓方虎,池光湧,廖毅.輸變電工程對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影響及保護措施研究[J].環境與發展,2018,30(12):183,185.
[4]唐杜桂.某地區110kV輸變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實例分析[J].中國標準化,2018(20):88~90.
[5]陳澤.森林野生動物保護問題與對策[J].綠色科技,2019(10):42~43.
[6]吳偉光.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信息管理系統構建[J].綠色科技,2019(10):38~39.
[7]姜瑞芳.輸變電工程對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影響評價——以躍滿110kV輸變電工程建設項目為例[J].綠色科技,2019(14):60~61.
[8]同威,陳宏剛.高壓輸變電工程環境影響后評價研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3(1):53.
[9]田冉黎.濕地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現狀及保護措施[J].綠色科技,2019(6):22~23.
收稿日期:2019-10-22
基金項目:國家電網湖北省電力有限公司科技項目
作者簡介:蔡勇(1984-),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智能電網與環境保護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