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摯尹 張微
摘要:主要闡述了水彩描繪校園場景及主要建筑,并將其與日常用品等衍生品結合,從構思逐步轉化為文創產品的具體過程,以及借助沈陽工業大學70周年校慶進行銷售的方式及效果。從4個方面:構思的誕生、產品孵化過程、營銷發展、“水彩校園”文創產品意義探討了水彩校園文創產品的發展。以供參考。
關鍵詞:水彩;校園創意;文創產品;營銷發展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22-0255-08
1 引言
文創產品可以理解為將已有的文化實物,基于群體對此實物的廣泛認知與情感體系基礎上進行再解讀并創意改造,轉化為現代群體可重新接受的具有市場價值或重大意義的行為過程或相關產品即為文創產品。文創產品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質使用功能外還能滿足人類某種心理需求,并且區別于創意產品、旅游紀念品藝術衍生品等。之所以區別于其他,最重要的是文創產品延續了特有的文化體系而進行的解讀重造。
2 “水彩校園”構思誕生
2.1 創意基礎條件
校園被認為是延續良久的文化圣地,對一大部分群體都有著重大意義,本次設計的文創產品為以水彩形式為基礎,以延續、傳承母校沈陽工業大學校園文化為創意,與一系列衍生品相結合的文化創意產品,對于校園文化的傳承與紀念有著一定的影響與意義。經過構思誕生了“水彩校園”這一文創產品。
團隊具備專業能力的基本條件。團隊由建筑學專業的學生組成,水彩技術的學習是建筑學專業學生的必修課。水彩是以水為媒介調和顏料作畫的表現方式,這種顏料其特性為高透明度,將多色重疊時不會被單色遮蓋,色調較淺,風格淡雅古樸。水彩畫作如果把握好濃淡變化和筆與紙接觸時的滲透關系會使其極富表現力,讓畫作產生靈動多變的韻律感,制造酣暢淋漓、清新透明的視覺感受。最大特點是長期保存也不易變色。課堂上會運用水彩進行寫生、寫意,會描繪人們的身邊景物及建筑,校園就成了最常用素材。對校門、凱旋門、體育館、圖書館,甚至標志性的景觀石這些景觀進行寫生,創作成水彩畫作并舉辦展覽,廣受好評,收到的反饋表明水彩畫以全新的特殊方式表達校園建筑富有感染力。加上我們對建筑獨有的分析和審美,可以對水彩建筑有準確的把握,可以準確地表達出感染力。使人產生視覺感染、感覺共鳴。
2.2 創意的可行性分析
如今文化潮流趨勢已然成型,追上時代發展的同時謀求創新。全國各大博物館根據自身的特色開發了文創產品,具有高度知名度,如故宮系列“聯亦甚想你”的折扇、《花鳥圖》的手機殼、神獸樣貌的掛飾和書簽,古色口紅等等,生動鮮活,打動了中外人民,使原本傳統的故宮成為了現代潮流。還有三星堆博物館推出的青銅面具類的餅干、巧克力;杜甫草堂的產品“Q版杜甫很忙”。這些文創產品都反響熱烈,極具各自獨特的文化底蘊,提高了文創產品的社會知名度且帶來經濟效益。中國各大高校擁有自己的獨創“名片”,如武漢大學著名的櫻花季、清華手辦禮品、中央美術學院校慶標簽等展現了各大高校的風采,滿足師生歸屬感同時提高了知名度。
文創產品的熱潮如此火熱,是與它貼近生活有關聯的。將文化賦予到生活用品當中,在使用性的基礎上增添文化創意思想來滿足大眾的消費觀念,才得以讓文創產品生生不息。由此而受啟發,校園文化、校園記憶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留存記憶的方式更是不斷更新,人們需要一個時代屬性的方式滿足歸屬感與記憶屬性。人們將母校作為題材進行水彩創作,日常生活用品作為衍生品進行結合創新,使校園以一種溫馨的方式出現在生活中,來紀念點滴校園時光。
3 文創產品孵化過程
3.1 選材
一個完整的孵化過程首先從選材開始。沈陽工業大學分為3個校區,通常被叫做南院、北院、中央校區。南院和北院位于鐵西老城,其中北院已經完成拆遷,舊校區的拆遷讓曾經的校友及老師感懷傷感,保留老校區的記憶和身影成為了校友老師們關心的事,值得欣慰的是300多顆老樹被一并遷回了中央校區,其中與沈陽工業大學年齡相仿的老迎客松被特別遷移到了中央校區的東門,除了300多棵樹,新工大還復制了年齡和校史相仿的一號教學樓。這棟教學樓位于沈陽工業大學北院,歐式模樣,是母校最早的一棟樓,也是1949年學校成立時惟一主教學樓?,F在一號樓已經變成一片廢墟。很多校友表示,他們當時在這里學習、休息、娛樂,度過了大部分的時光,一些老師們更是見證了一號樓的建成直到拆遷。他們對這座教學樓有著深深的情結,無法抹去。為了留住這些老校區的記憶,老工大一號樓標志性的3個拱形的大門被復制下來,做成一個牌樓,將被安放在中央校區學生集會廣場“青春廣場”中心,被親切的稱為凱旋門,成為了一個標志性的景觀。再加上中央校區充滿現代氣息的半弧形正門,以及架在將校園一分為二的1000m長的渾蒲灌渠上的慧月橋,氣派的圖書館和體育館等等,無一不是留下記憶的場所。而經過調研發現,多數的人選擇用相機的方式留下老校區的身影和中央校區的記憶,多數產品出現校園形象包括學生卡,徽章,衣帽,借書卡等等也是采用照片形式,缺乏感染力與創新力,無法滿足人們需求。而時代的發展下,人逐漸加強了審美能力,要求日漸提高,新形式的出現取代舊的,一成不變的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另外畢業生對于校園記憶留存的需求被忽視。畢業生對于學校的回憶情懷深且迫切,當他們畢業或者回校時,希望感受青春記憶、帶走青春的留念。往往都以照片的形式提供是不足以滿足心理需求的。水彩畫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記憶方式,它帶給人的感染力無疑是獨特的,是符合創新趨勢的。再配合衍生品,用不同的創新手法在留下記憶、滿足部分生活需求、學生的校園情懷需求、樹立學校形象的感染力。
3.2 與文創產品契合的時間點
在沈陽工業大學70周年校慶來臨之際,把建校70周年的歷史形象作為時間鏈,將舊建筑與新建筑組成的建筑群以及不復存在的老校區建筑群作為空間鏈,以水彩的方式呈現。以沈陽工業大學70周年校慶為主要依托,后期包括運動會、畢業季、迎新禮等活動,推廣產品,在校友回校之際,提供創新的紀念品,勾起回憶,也能在學校以及師生間建立良好的銷售市場。所以將母校作為創作題材恰如其分。
3.3 調研分析
好的作品誕生還需要一定的調研分析,把調研對象人群分為在校學生、在校任職教師,畢業校友三大類。調研內容包括現有關于校園文創產品的態度、消費觀念、優缺點以及對我們文創產品的意見和建議。根據調研分析所反映的結果顯示,75%左右的人對各大文創產品有所了解,其中1/3有過購買記錄和購買傾向,但消費次數較少。70%左右的人對校園文創產品有購買傾向或購買意愿。對于文創產品的優缺點大致相同,涵蓋創意點新穎,傳承文化樹立形象等優點以及消費產品價格偏高,宣傳不到位,創意不延續等缺點??偨Y分析調研結果得出結論: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生活水平日漸趨于穩定發展形勢,對文化和情感追求的所需度提高,文化創意產品已經成為生活的需要品,才得以使文創產品流行,再加上在校師生、畢業校友對于校園的記憶是獨特的,是清晰而充滿情感的。校園記憶需要被我們珍藏,校園文化需要被我們傳播、弘揚。校園建筑及景觀參與著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印證著歷史的變遷,見證著校園的蓬勃發展。人們總想著保留、珍藏這些有喜有悲、有苦有甜的日子。所以對于水彩校園文創產品的接受度是可以保證的,再加上母校原有建筑的拆遷轉移等特殊情況,此次水彩文創的可實行度較高。
3.4 調整改進
具體創作的過程需要反復的校對改正。通過采集校園各式建筑的照片,通過篩選站位,角度,時間點以及現場踩點來確定合適的寫生位置。分工對不同的建筑進行寫生,再進行調色改正,加上后期電腦處理使得每個建筑充分發揮它本身的韻味,配合建筑本身應該有的色調給人建筑本身的感受,以勾起人與建筑之間的感情共鳴,以此方式來紀念校園時光。重點把握各種建筑或景觀的各種細節,只有細節把握準確才能營造畫面的整體氛圍,才能通過觸景生情帶給人以感動。
通過分析建筑的主色調選擇適合的衍生品,通過電腦合成效果圖進行初步直觀感受。在確定之后選擇對應物品的材料,調研現有市場中已有的物品的具體情況,包括相應物品的各種質量、對應價位以及銷量情況,根據調研數據研究合適的方案。例如抱枕系列的絨質絲綢質、筆記本表面的凸印凹印等,進行比較后定制出實物。根據實物給人的直觀感受再進行細節調整。
4 營銷方案及發展
4.1 試營銷
通過對實物的試營銷把握市場具體需求及方向。通過網絡和現實環境兩種方式進行銷售,采用開設網店的方式,結合春節的銷售時間點,配合預支付的銷售模式初步推出水彩文創產品,包括體育館系列抱枕、一號樓系列筆記本、凱旋門系列背包、工大系列建筑明信片等等。根據營銷情況對已有成果進行調整以備后續發展。
4.2 營銷過程
校慶之際,根據經驗總結,以現場售賣為主,配合網店下單進行銷售。將產品分為整套售賣以及零售2種形式,推出了“愛校憶?!北д硐盗?、“留存記憶”手提包系列、“多樣校園”明信片系列以及各個單品,廣受好評。校慶期間,通過在青春廣場定點售賣、與青協合作宣傳等方式打響了知名度,結合線上轉發、集贊、團購優惠等線上活動效果良好。
4.3 后續發展
首先是產品售賣方式的轉化,變為以線上網店形式為主,線下售賣為輔進行延續口其次是團隊及創意的延續,團隊采取招納賢才如吸取本專業建筑學學生以注入新鮮血液,既可保證校園文創產品的推陳出新,也使校園文創產品得以延續發展,爭取形成校園品牌傳播力量。
5 水彩校園文創產品的意義
5.1 社會效益
好的文化創意產品能帶來社會效益。
5.1.1 對于校園學生
①通過接觸文創產品而產生身心的愉悅放松,提高對母校的認識以及與母校發生互動產生情感;②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激發文化認同感和集體歸屬感,增進文化自信心;③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的大眾的審美積極性,增強對文化的認識度、傳播力、影響力。從而逐步樹立母校形象,傳承母校文化,增強綜合實力。
5.1.2 對于社會大眾
①積極響應國家文化號召,激發文化創意潮流,在文化發展迅速的形勢中出一份力;②推動大眾的文化認知,提高審美意識;③為文化創新的發展提供新思路;④在某方面更好的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
5.2 經濟效益
文化創意產品還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①最直接的便是增加了學生的收入,使自我價值得到認同感;②發展成熟后可帶動手工藝者、小廠商等的發展,對推動社會經濟有積極作用;③一旦受到認可和追捧會產生更大的經濟推動力,促進文創的轉化改善,形成產業鏈,增加經濟效益產生疊加效應;④面對目前文創創業蓬勃發展,也提供了一定的創新和特色,使文創創業的發展更加勃勃生機。
參考文獻:
[1]金青梅,張鑫.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
[2]陳澤愷.“帶得走的文化”:文創產品的定義分類與“3C共鳴原理”[J].現代交際,2017(6).
[3]周雅琦,宗明明.北京民俗文化在文創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2015.
[4]佚名.首都改革開放40年掠影[J].前線,2018(7).
[5]劉寶成.基于唐山地域文化的文創產品設計與開發研究[J].文藝生活·下旬刊,2019(7).
收稿日期:2019-10-20
作者簡介:孫摯尹(1997-),女,沈陽工業大學學生。
通訊作者:張微(1978-),女,講師,研究方向為建筑色彩及水彩畫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