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進 舒敏潔 田亞娟 李權
摘要:指出了羚東南是貴州省管轄的3個民族自治州之一,境內有許多少數民族建筑,無論是民居建筑,還是公共建筑,都具有十分鮮明的傳統特點。黔東南地方的建筑以木結構為主,各民族的建筑技法各有特點又相互滲透。因此,黔東南州民族建筑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傳承價值。
關鍵詞:騰東南;民族建筑;傳統村落
中圖分類號:TU23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22-0159-03
1 引言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省東南部,地跨東經107°17′20″~109°35′24″;北緯25°19′20″~27°31′40″。東與湖南省懷化地區毗鄰,南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河池地區接壤,西連黔南布依族自治州,北抵遵義、銅仁兩市。全境東西寬220km,南北長240km,總面積30282.34km2,占全省總面積的17.2%。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設于凱里市。全州轄凱里市和麻江、丹寨、黃平、施秉、鎮遠、岑鞏、三穗、天柱、錦屏、黎平、從江、榕江、雷山、臺江、劍河15個縣,凱里、爐碧、金鐘、洛貫、黔東、臺江、三穗、岑鞏、錦屏、黎平10個省級經濟開發區。境內居住著苗、侗、漢、布依、水、瑤、壯、土家等44個民族,2018年末常住人口353.83萬人,戶籍人口481.19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戶籍人口的81.3%,其中苗族人口占43.2%,侗族人口占30.4%。自治州境內山地縱橫,峰巒連綿,溝壑遍布,地形地貌奇異復雜,景象萬千。全州地勢西高東低,最高海拔2178m,最低海拔137m;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特點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立體氣候明顯,年平均氣溫14.6~18.5℃,年降雨量1010.4~1367.5mm,年無霜期273~327d,相對濕度為78%~83%。根據第四次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全州森林面積達200.6萬hm2,活立木蓄積量為1.69億m3,為全省之冠。州內天然林面積約占林業用地面積的27.78%,天然林主要是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混交林和針闊混交林。根據2018年省林業局發布數據,黔東南州森林覆蓋率為67.37%,全省第一[1,2]。
2 民族建筑的分布及文化內涵
2.1 少數民族分布
苗族分布區域:多在貴州,湖南、湖北、四川、廣西等省也有分散居住,多與其他民族交錯雜居,農林業生產發達。建筑概況為多居住在山區,部分在山間平壩地帶,利用當地的薄石板蓋房,也有以抹泥竹片為墻,屋頂蓋茅草(黔西北、滇東北),湘西,鄂西,川東,則以木結構的吊腳樓為主,建于緩坡地帶,房基以巨枝支撐,上鋪樓板,上層住人,并修有回廊欄干,木雕裝飾,美觀適用。苗族民居主要以吊腳樓、美人靠為主要特征。房屋布局一般為一樓圈養牲畜,二樓住人生活,三樓放糧食等。
侗族分布區域:湘黔桂三省毗鄰地區和鄂西南一帶,社會狀況為農林業,建筑概況為擅長石木建筑,以鼓樓、橋梁為主要類型。鼓樓為木質結構,以榫頭穿合,不用鐵釘,飛閣重檐,形如寶塔,巍峨壯觀,是族姓或村寨的標志,也是集會的議事場所。橋梁為石墩木橋,長廊橋道,橋亭重瓴聯閣,雄偉壯麗。村寨依山傍水,以涼亭、水井、石板路、鼓樓、花橋、吊腳樓等極富民族特點的建筑點綴其間[1]。
2.2 少數民族建筑文化內涵
少數民族的主要建筑類型包括如下。
風雨橋:侗族地區富有民族特色的長廊式橋梁。是處于村頭寨尾、連接溪河兩岸的交通設施,可避風雨,故名風雨橋。因建造地名不同而各有專名。均系木石結構。橋墩以青石壘砌,橋梁、橋柱及橋面建筑全用杉木鑿榫銜接,不用一釘。橋梁結構精密,堅固耐久。過去,在風雨橋上的亭閣里還設有神臺祭壇,閣中有文臣武將的彩色塑像,四壁掛有彩繪帷帳。橋上備有長凳、泉水等物,供來往行人取用。風雨橋既是貴州侗族文化在建筑藝術上的結晶,也是侗族熱心公益事業和互助精神的象征。著名的黎平南江河上的地坪風雨橋,是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
鼓樓:侗族的一種融合寶塔與亭閣風格于一體的特有建筑物。可分為干欄式、樓閣式、密檐鐘鈴式、門IN式等構造。鼓樓的歷史文化傳承于古時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公房”,成為公眾性軍事、政治、組織、議事、約款娛樂的場所。侗族形成民族之前,出現鼓樓文化內涵的類似鼓樓的建筑雛形。明朝,受太陽圖騰影響,形成傘形的鼓樓建筑。清朝,受建筑文化影響和啟發,形成現今鼓樓形態。樓身全用杉木鑿榫銜接,結構嚴謹。上部似塔,重檐斗拱,有四角、六角、八角等形,少的5層,多可達11層;下部似亭,為一正方形廳堂,寬約二三丈見方,中砌大火塘,四周設座,可容二三百人集會。鼓樓全身均描龍雕鳳、玲瓏秀雅。在侗鄉,幾乎所有的村寨都有鼓樓。鼓樓為集資建成,有專人看護。逢年過節,是集會賽歌之地;農閑時節,是老人談古論今之處;也是宣傳政策的場所、文化夜校的課堂、業余劇團和業余歌組的俱樂部。榕江縣晚寨的鼓樓、從江縣增沖寨的鼓樓都是貴州侗區著名的鼓樓[5]。
吊腳樓:苗族民居的典型建筑。是一種純木結構建筑,采用穿斗式結構,不用一釘一鉚,無論梁、柱、枋、板、椽、檁、榫,都是木材加工。屋面則蓋小青瓦或杉皮。吊腳樓的造型為長方形和三角形的組合。可分內外兩部分,內部柱、枋、梁、檁互為垂直相交,構成一個在三維空間上的相互垂直網絡體系,奠定長方形結構的基礎。吊腳樓結構功能一般按三段式劃分,即底層為牲畜雜物層,二層為生活起居層,三層為糧食儲藏層,其中以二層為主要層。由于這種型制的房屋在結構、通風、采光、日照、占地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因而在廣大苗族地區得以長期沿襲下來[6]。
2.3 漢族民居文化內涵
黔東南典型漢族民居主要集中在鎮遠、施秉、黃平及岑鞏,以四合院、前店后院、封火墻為主要特征。如:黃平縣舊州鎮漢族民居:舊州鎮位于黃平縣城西北25km的舞陽河畔,古城面積約1.4km2。舊州的歷史可追溯至 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曾為戰國時期且蘭民族酋長國的古都,地勢平坦開闊,有一展無垠的萬畝大壩,是貴州省三個著名大壩之一,是貴州省十大歷史文化名鎮和20個重點保護與建設的民族村鎮之一。因處水陸交通的交匯點,自古商賈云集,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百姓富有,為黔東商業文化重鎮。悠久的歷史給舊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古城的街區與建筑群多形成于明清時期,基本為漢族建筑,文物古跡眾多,曾有“九宮、八廟、三閹、四堂”之謂,現保存完好的有西上古街、文昌宮、仁壽宮、萬壽宮、天后宮、朱氏宅院、天主教堂等文物古跡[7]。
3 民族建筑的結構分析
從以上革族民居、漢族民居及苗族民居的現場調研,初步得出三種民居在當地的修建情況,主要特征體現如下。
漢族民居主要為木結構,一層為地坪,二層居多,層高2.7~2.8m,二層有陽臺、走廊(或懸挑),做工講究,檐口高5.8~7.1m,根據房屋地形有一開間、三開間,開間一般為3.7~4m,大門1.1m×1.8m,兩側有柜臺(商業用途),進深柱距1.6~2.2m,五柱四瓜,前店后院,進深較大。
苗族民居主要也為木結構,一層為地坪,不平整之處用塊石作堡坎墊平,二層居多,層高2.5~2.7m,二層有陽臺或走廊,檐口高5.1~5.8m,三開間,開間一般為3.7~4m,中間凹進1~1.4m,大門1.1m×1.7m,進深柱距1.6~2.2m,五柱四瓜,窗子造型較講究。
由于山多且地形復雜,地處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水熱條件優越,土地有機質積累較多,植被豐富,交通閉塞等原因。苗侗地區的吊腳樓主要分布在黎平、從江、榕江、劍河、臺江、雷山、錦屏等地??煞譃閱蔚跏胶碗p吊式兩種。其中單吊式是最普遍的一種形式,有人稱之為“一頭吊”或“鑰匙頭”。它的特點是,只正屋一邊的廂房伸出懸空,下面用木柱相撐。雙吊式又稱為“雙頭吊”或“撮箕口”,它是單吊式的發展,即在正房的兩頭皆有吊出的廂房。單吊式和雙吊式并不以地域風俗習慣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經濟條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單吊式和雙吊式常常共處一地[8,9]。
4 結語
我國苗侗民族的農村人口主要聚集在西南地區欠發達的村寨,這些村寨在產業結構、民居式樣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面都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是地區經濟現象和少數民族文化現象相互作用、長期發展的產物。民族建筑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也是發展特色經濟的寶貴資源。黔東南苗侗民族建筑文化往往用建筑的形態、布局、裝飾、營造方式、空間尺度來表達人們的生活向往及期望,如流芳百世、千秋萬代、人財兩發、富貴雙全、福、祿、壽、喜等美好愿望。對民族建筑文化的保護對拉動民族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意義重大,還可有效地增加古村落的就業崗位,增加村民收入,從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促進鄉村振興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振倫.黔東南山區聚落與建筑文化初探[J].貴州民族研究,2009(4):66~69.
[2]趙軒,艾威穎.淺談黔東南苗族民居建筑的保護與發展[J].藝術科技,2016,29(4):313~313.
[3]劉歡歡,楊柳,鄧仁碧.黔東南地區苗族傳統民居的熱適應性[J].建筑科學,2013,29(2):50~53.
[4]彭開起,王展光,范述懷,等.黔東南州苗族與侗族吊腳樓比較研究[J].凱里學院學報,2016,34(3):111~114.
[5]劉賀瑋.黔東南西江鎮傳統苗族吊腳樓形式的當代變遷[J].裝飾,2016(6):79~81.
[6]許新橋,向琴,王麗,等.黔東南苗族傳統木結構民居現狀與展望[J].林產工業,2015,42(4):51~53.
[7]婁萬里,任海青.木結構建筑的特征及在我國的發展前景[J].木材工業,2015,29(5):20~23.
[8]趙軒,艾威穎.淺談黔東南苗族民居建筑的保護與發展[J].藝術科技,2016,29(4):313~313.
[9]劉賀瑋.黔東南西江鎮傳統苗族吊腳樓形式的當代變遷[J].裝飾,2016(6):79~81.
收稿日期:2019-10-23
基金項目:貴州省高等學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編號:2018520134);貴州省區域內一流建設培育學科·民族學(編號YLXKJS0075)
作者簡介:張永進(1992-),男,研究方向為建筑設計及規劃。
通訊作者:李權(1982-),男,研究方向為木材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