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傳統民居居于一定的環境之中,其必定會受到其所在的環境中的各種環境因子的影響,并通過這些影響產生一定的環境適應性特征以更好地適應環境。良戶村在對其周圍環境的不斷適應的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環境適應性特征,以文化生態學為研究視角,對這些環境適應性特征進行了較為全面地分析與總結,提出了一些保護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文化生態學;傳統民居;晉東南地區;環境適應性;良戶村
中圖分類號:TU24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22-0161-03
1 引言
良戶村是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原村鄉的一處山地村落,其三面環山,一面臨水,自然條件優越,且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一處地理位置極佳且極具研究價值的晉東南古村落。良戶村的傳統民居屬于典型的晉東南傳統合院式民居,其在對周邊環境的不斷適應的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筑風格,良戶村現有的民居建筑形態就是在與周邊環境不斷地進行物質與信息交換并不斷地適應周邊環境而演化發展而成的,形成了很多環境適應性特征。本文便以文化生態學為研究視角,對良戶村的環境適應性特征做出了一定的分析與總結。
2 文化生態學理論簡述
文化生態學是一門以生態學作為研究思想及理論方法來研究文化現象的社會分支學科[1],其最早是由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斯圖爾德于1955年在其理論著作《文化變化理論:多線性變革的方法》中提出的[2]。經過了六七十年的發展,文化生態學以人類學、文化地理學、社會學、歷史地理學等多個學科的相關理論作為理論基礎并不斷得到發展與補充,且越來越得到學術界的重視。文化生態學常將文化類比為一個不斷發展著的系統,這個系統會和周圍環境不斷進行物質與能量的交流并通過這些交流來適應周邊環境,從而產生一些適應性特征,同時這個系統還會對其所在的環境有所反饋,并對其產生一定的影響。文化生態學強調的是文化與環境之間的互動[3],而不僅局限于環境對文化的單方面影響。因此文化生態學不同于地理環境決定論、可能論等生態觀,其認為文化與環境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4],其研究重點也在于環境對文化的影響及文化對環境的反作用兩個方面。
目前文化生態學的運用領域十分廣泛,已被城市規劃、建筑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領域所運用,并取得了大量學術成果。文化生態學在傳統民居研究領域也有一定的運用,其多集中于民居的保護及開發規劃等方面,而對民居建筑對環境的適應過程及其產生的適應性特征則較少有人涉獵。文化生態學注重環境與文化的相互影響,以其作為研究視角來研究傳統民居的環境適應性特征能為人們提供一定的幫助。
3 良戶村傳統民居對自然環境的適應
良戶村傳統民居的建筑形態是通過不斷適應其周圍的文化環境而逐漸演化發展而成的,其在演化過程中必然受到了多種環境因素的影響。一般可以將一種文化所處的文化環境看做是由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經濟環境所構成的,這其中自然環境對該種文化的影響最大。自然環境對傳統民居的影響與制約體現在多個方面:院落的選址與布局必須順應地形,建筑的外墻、屋頂等的建筑材料應盡可能的因地制宜選材,建筑的屋頂、墻體、門窗、臺基等必須適應當地的氣候。良戶村的傳統民居通過對當地自然環境的適應,產生了不少環境適應性特征,也保證了民居的舒適性。
3.1 良戶村傳統民居對地形條件的適應
良戶村地處高平市西部丘陵地區,村落周圍丘陵連綿,其北臨鳳翅山,南望雙龍嶺,東與老馬嶺相連[5],地形上呈三面環山之勢,為三面圍合的馬蹄狀。良戶村北面山勢較高,地勢北高南低,村落順應地勢而建,因此良戶村內的合院大多坐北朝南,這不僅順應了地形,也符合北方合院式民居的基本要求,而且還能夠使院內獲得充足的陽光。受傳統禮制的影響,良戶村各合院內建筑高度最高的正房多位于院中正北的“位高之處”,且加上村落北面山丘對陽光的遮擋,只有使院落面南才能獲得更多的陽光,若使院落面北,則會造成院落內采光不足,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晉東南一帶的民居多為樓院式民居,建筑多為兩層,當地居民多將建筑的一層用于居住,而第二層用來存放雜物,較少用作起居[6]。在良戶村,大部分民居的第一層的層高與第二層相比要更高一些,且第一層的窗的面積較第二層也要更大一些。良戶村有一部分民居的第二層僅有中間開間開窗,其他開間均不設窗,且部分民居還將正房第一層的窗的面積增大以擴大屋內的采光面積,使屋內獲得更多的光照,可見當地居民對第二層的采光需求較第一層要小得多。
良戶村村內大多古民居都位于地勢較高之處,依地勢而分布,部分民居分布錯落有致,較有層次感。在良戶村的東北部還分布著一處名為蟠龍寨的寨堡,其順應地勢而建,三面環崖而形成居高臨下且易守難攻之勢,是一處極具防御功能的寨堡,其選址便體現了對地形條件的適應。
3.2 良戶村傳統民居對氣候條件的適應
晉東南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7]。由于緯度較低,晉東南地區較之山西其他地區氣候要更為溫和一些,其也是山西境內雨水較為充沛的地區。晉東南傳統民居多為雙坡硬山式屋頂,有利于排水。在良戶村,不少民居建有用磚石筑成的臺基來隔絕濕氣,以防止屋內過于潮濕。很多民居屋頂的出檐多與臺基深入院落的部分等長,以將雨水直接排人院中,并起到遮雨的作用,不過這些民居的出檐及飛檐多不會太長,以盡可能地增大屋內的光照面積。良戶村不少民居還在院內建有地下排水槽來將院內的水排出院外,以防止院內積水過多。由于晉東南地區冬季較為寒冷,良戶村很多民居的墻體都十分厚實,不少民居彼此間距離緊湊以防風防寒。且良戶村北部山勢較高,村內不少合院坐北朝南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冬季時從西北來的寒風。良戶村大多民居的外窗為窗欞作十字格的欞窗,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寒風的影響,也能起到一定的防盜作用。
3.3 良戶村傳統民居對資源環境的適應
良戶村傳統民居對當地資源環境的適應主要體現在民居的建筑材料選材上。良戶村傳統民居的建筑材料多為因地制宜選材,大多數民居用的木料來自于村落西部山區的森林,且良戶村周圍煤炭資源較為豐富,這些煤炭可以被燒制成磚瓦以用作建筑材料。良戶村傳統民居在用磚上多為厚實的青磚,其便是用煤炭燒制而成的。
4 良戶村傳統民居對社會環境的適應
良戶村傳統民居除了需要適應其所在的自然環境外,其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其所在的社會環境的影響。社會環境對良戶村傳統民居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社會民風、歷史因素、禮制思想、宗教文化等幾個方面,這些影響多較為直接且深刻,并使良戶村傳統民居產生了一些環境適應性特征。
4.1 當地民風對良戶村傳統民居的影響
晉東南地區有著耕讀傳家的社會風氣,文風盛行,當地人十分重視文教,尤其重視對家族后代的教育,不少家族都希望家族后人能通過讀書來積極人仕、光耀門楣。在良戶村中,不少家族都將自己對后代的期望以門匾文字的形式體現了出來,如鵬程萬里,如振家聲,如碧宇生輝,這些門匾文字都體現出他們對后代美好前程的希冀,希望他們能求得功名、光宗耀祖。一些官宦人家還用門匾文字來表明家族的地位或院主曾獲得過的官爵,如天官上卿,如天恩賜爵,以此來彰顯家族曾獲得過的榮耀,并為后代樹立榜樣,希望后人能夠積極進取、成才揚名。良戶村中部分合院還極其重視大門的裝飾,以華麗的磚雕、多層斗拱、高大的門墩等來裝飾合院大門,使其外觀上美輪美奐,以體現該院“高門出貴子”的愿望。良戶村不少民居的建筑裝飾精美而華麗,其主要體現在三雕(磚雕、木雕、石雕)上[8],這些雕刻多位于門枕石、墀頭、雀替、照壁、屋脊等建筑部位,大多構思精巧,內容豐富,有著一定的寓意,體現出深刻的文化內涵。這些雕刻的圖案內容多寄托著院主對家族后代的希望或體現著院主的高尚情操或已獲得的地位,如一些民居會在窗下雕有喜鵲及蓮花,以“喜得連科”之意來寄托院主博取功名的愿望,還有的民居會在院落大門上雕有梅花,以希望家族后代能勤奮好學、積極進取。位于侍郎府內的一處照壁上刻有丹鳳朝陽圖案,其不僅體現出院主對自己得志的欣喜,也希望后代能夠前途光明、光前裕后。
4.2 歷史因素對良戶村傳統民居的影響
由于晉東南地區地勢險要,且靠近中原地區,其自古以來便是一處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飽受戰亂的影響,匪患也比較多,這對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威脅,因此當地居民十分重視建筑的防御功能以防匪防盜。良戶村作為晉東南地區典型的山地村落,其民居建筑形態及村落地理位置均體現了對防匪防盜的需求。良戶村傳統民居均為北方地區常見的合院式民居,對內圍合,對外封閉,院落外墻墻體厚實,且院中建筑朝院外較少開窗,若有開窗則大多位于建筑第二層較高的位置。良戶村各合院的內部空間大都較為局促,院內各建筑彼此間的距離很近,且村內大多合院都是緊密相連,布局緊湊,以在遇到匪患時能做到相互照應。良戶村村內部分合院進門處還建有照壁,起到遮擋外人視線的作用,且村內大多數合院的院門都建有較為高大的門樓,部分門樓的門框上方還設有窗以能觀察院外情況,可見不少合院對其防盜功能的重視。
出于對村落防御功能的考慮,歷史上良戶村整個村落大都位于地勢較高之處,村落依山勢而建,建筑鱗次櫛比,而地勢低處多為田地。位于良戶村東北面一處三面臨崖的高地上的蟠龍寨,其僅有西南面與良戶村村中相通,且寨口還建有高大的敵樓,敵樓上設有高窗以做瞭望用。蟠龍寨地勢險要,周圍建有用磚石及夯土筑成的寨墻,易守而難攻。蟠龍寨寨內現分布有侍郎府、西宅等三處建筑,這其中侍郎府為一處大氣恢弘的官員府邸,其規模宏大,裝飾華麗,可以說是良戶村村內最為氣派的一處建筑,也很有地位口蟠龍寨寨內還建有花園、佛堂等公共建筑,可謂是功能齊全。不過隨著社會的安寧,良戶村如今對村落防御功能的需求大大下降,現在良戶村村落南面地勢較低處分布有不少新建的民居,這些新建民居在建筑風格和空間形態上與那些傳統的合院式民居相比并沒有太大的差別,不過它們大多較為樸素,少有建筑裝飾,且建筑門窗多為現代式的門窗,部分民居在院落大門門框、院落外墻等一些建筑部位的建筑材料選材上也多采用現代化的水泥磚,使得它們從建筑外觀上看與傳統的民居有一定的差異。
4.3 傳統禮制對良戶村傳統民居的影響
作為典型的北方合院式民居,良戶村傳統民居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傳統禮制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社會注重長幼有序、尊卑有別,以嚴格的等級制度來制約民居的建筑特色,其主要體現在建筑形制、建筑高度、建筑裝飾等方面。在良戶村,不少合院都極其注重院落的規整及院中建筑布局的對稱,除一些經商者的家院外少有院落布局不嚴謹者。受傳統等級制度的影響,晉東南地區各合院中的正房多為家中地位較高者居住,家中后輩則多居于廂房,若合院中有倒座則多作接待外客或儲物用。在良戶村,各合院的正房多位于院中正北的“位高之處”,其臺基高度與院中其他建筑相比要更高一些,且其自身的建筑高度、建筑規模及建筑裝飾等級也要更高一些。由于良戶村的大多數合院的正房都為坐北面南,因此其采光條件也是合院中最好的,且不少合院的正房還會在二層建有出挑陽臺,在一層則多為屋前檐廊,以體現其建筑形制的不同。
5 良戶村傳統民居對經濟環境的適應
良戶村資源條件較好,且有古商道經過,歷史上經濟活動活躍,百姓生活較為富足。自古以來良戶村的村落規模及建筑精美程度在當地村落中都是佼佼者,在當地還有“有女嫁到良戶村,轉包樓房獅子門”之說[9],可見良戶村的繁榮程度。由于古商道的經過,舊時良戶村村中有不少村民從事經商,并通過經商積累了不少財富。這些經商者大多十分重視自己家中的建筑裝飾,院落大門十分氣派,建筑裝飾豐富且華麗,以此來體現家族的財勢。且這些經商者人家的院落多格局自由,布局輕松,不像官宦人家那樣院落布局較為嚴謹。雖然良戶村村中經商者較多,但也有不少家族世代從事農耕,因此各家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經濟差距,各合院在院落規模及建筑裝飾華麗程度上便有著一定的差異。家族較為富裕者院落規模較大,多為多進院落,且建筑裝飾較為華麗,而大多數家族家中多為普通的三合院,建筑也較為樸素,其建筑華麗程度不及家族富裕者。不過由于晉東南地區的人們大多有著積極進取且相互不服輸的精神,因此很多經濟上不太富裕的家族也要在建筑高度上向其他人家看齊,多建二層樓的民居,且建筑形制也與其他人家沒有太大差異,這一點在良戶村也很常見。
6 結語
傳統民居居于一定的環境之中,必定會受到其所在的環境的影響,為了獲得更好的生活環境,人們就必須不斷適應周圍環境,不斷對其居所的建筑質量進行改進,那樣才能更好地融入到自身所處的環境之中。良戶村傳統民居便是在不斷適應其所在的環境的過程中而逐漸形成的現今的建筑特色。若要對當地民居進行保護,很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重民居與當地環境的相互影響,不能割斷民居與環境的聯系,且在對民居進行修繕時也應注重民居與其所在的環境的整體性,不能脫離環境來大加修繕,那樣只會使民居的宜居性大大降低,也會影響到其與周圍環境的整體和諧。對不少較有年頭的古民居也應該“修舊如舊”,保留其原有的風貌,在修繕時也應基于其長期形成的環境適應性特征而不是只憑主觀印象來修繕,否則只會使民居越來越與環境“不搭”。因此,對良戶村傳統民居的認識與保護應該從其與其所在環境的關系出發,注重民居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相互協調,而不是脫離環境來談民居保護,否則只會使村落的整體面貌變得面目全非。
參考文獻:
[1]曹倩.文化生態學視角下的紅色文化生態研究[D].遵義:遵義醫學院,2014.
[2]張洪波.文化生態學理論及其對我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啟示[J].現代城市研究,2009(10):85~90.
[3]戢斗勇.文化生態學論綱[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1~9.
[4]李建華.西南聚落形態的文化學詮釋[D].重慶:重慶大學,2010.
[5]王征.山西高平市良戶村的保護與開發芻議[J].卷宗,2012(11):55~56.
[6]王金平,徐強,韓衛成.山西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7]侯月陽.晉東南古村落民居建筑的裝飾藝術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
[8]李德文.高平良戶的建筑特色及風格[J].文武世界,2017(4);36.
[9]李睿.良戶古村人居環境空間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學,2013.
收稿日期:2019-09-26
作者簡介:何枳葳(1994-),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城鄉規劃與區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