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艷 潘忠成 王衛富 翁婧 李蒲民



摘要:主要研究了沉淀法分離提取發酵液中多粘菌素E(Colistin sulfate)的生產工藝。對超濾液熱絮凝、吸附脫色、堿性沉淀以及濃縮液二次脫色等工藝參數進行了考察,結果表明:工藝最佳條件:超濾液90~95℃熱絮凝5min后,板換快速冷卻,復合脫色處理:加碳量0.1%、亞硫酸鹽0.5%~1.0%,沉淀條件:pH值為11.0~12.5、15~30℃、靜置1h,濃縮液脫色添加0.4%~0.8%活性炭,處理0.5h,最高收率達到90%以上,成品各項指標符合EP生產標準。通過連續穩定性試驗對各個參數進行驗證,得到了適用于工業化生產的多粘菌素E分離工藝。
關鍵詞:硫酸粘桿菌素;沉淀分離法;堿性多膚;絮凝
中圖分類號:TQ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22-0186-04
1 引言
多粘菌素E是一種堿性多肽類抗生素,獸用硫酸粘菌素商品為其硫酸鹽。目前生產中主要是連續樹脂法分離提取[1,3],但此法污水量大,工藝復雜,收率低。文獻報道中的對多粘菌素E分離技術較多[2,4,5],但都不能形成可行性的生產工藝。活性炭是一種傳統的脫色劑,其生產工藝簡單,可操作性強,效率高,是抗生素生產提取工藝常見脫色方法。沉淀法分離抗生素是一種傳統方法,具有操作簡單,但由于多粘菌素的堿性不穩定性[5,6],收率不穩定,尚無利用此法的生產報道。作者在前期研究在堿性沉淀法[8]上做了大量基礎工作,本文通過對利用傳統的活性炭預處理和堿性沉淀法分離多粘菌素E進行研究,優化各項工藝操作參數,并與膜分離[2]等工藝結合,獲得了能夠替代樹脂法的多粘菌素E生產工藝。
2 材料與方法
2.1 材料
多粘菌素E標品(BR)由天津施瑞克公司提供,硫酸及硫酸鹽等其他試劑為國產分析純,活性炭為福建大林森木質活性炭。
2.2 實驗方法
(1)多粘菌素E測定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文獻[9]改進方法。
(2)蛋白相對含量測定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計,設定波長280nm,物料稀釋50~100倍測定吸光值。
(3)色素相對含量測定方法采用可見分光光度計,設定波長400nm測定吸光值。
3 結果與分析
3.1 多粘菌素E超濾液預處理
3.1.1 熱處理
對超濾液進行熱處理(結果見圖1),試驗過程中,加熱溫度80℃以上時,蛋白絮凝量逐漸增多,色素量降低,當溫度高于90℃左右出現拐點,色素去除率下降,蛋白去除率升高減緩,同時降解率快速升高。
結果表明:溫度在90℃左右最佳,可除去較多的雜質,收率保持在95%以上,褐變反應加快。因此,熱處理過程應快速升溫及降溫,盡量縮短溫度對效價和褐變反應的影響。
3.1.2 脫色處理
陶瓷清液90~95℃熱處理,活性炭和還原劑復合影響效果明顯(圖2),色素去除率與還原劑量呈正相關,蛋白去除率與之無關,當還原劑量超過1%,對收率產生負影響。結果表明,亞硫酸鹽對褐變反應速率抑制及還原性脫色有較好影響,但過量鹽加入,可能影響多粘菌素E的電荷狀態或構象,穩定性降低導致降解發生。
活性炭對熱處理后濾液的脫色效果(圖3),活性炭加入量和雜質去除率、效價損失率呈正相關。結果表明:較少的活性炭對效價也有明顯的影響,但其脫色及去蛋白效果又很顯著,因此保證收率的前提下0.1%的炭量處理為最佳。
3.2 多粘菌素E堿性沉淀過程
3.2.1 不同條件對多粘菌素E穩定性的影響
前期的試驗數據和藥典記錄一致,堿性條件下,尤其是溶液或濕晶體狀態下,硫酸粘桿菌素降解受pH值、溫度、時間等因素影響明顯。
堿性pH值條件下,多粘菌素E的穩定性較差,沉淀絮凝和降解反應同時發生。pH值和溫度對穩定性的影響(見圖4,圖5),結果表明:pH值低于11.5的時理論降解率反而更高,pH值在11.5~12.0,沉降過程的理論降解率較低。結果說明,pH值和溫度都偏低時,多粘菌素E多呈溶解短膚,更易降解;而pH值和溫度過高,直接導致堿性降解反應速率加快。
這與試驗過程觀測到的情況一致,條件前期多粘菌素的形成絮凝速率和降解率呈負相關,而調堿后期,尤其是較高溫度,絮凝沉淀快速形成,降解率反而降低。多粘菌素E呈游離短肽時,更易降解,降解量的累計和時間呈正相關(圖6)。結果表明:在試驗過程,調堿操作時間越短,降解率越低,0.5~1h的生產操作時間可以降理論降解率控制在10%以內。
3.2.2 不同條件對多粘菌素E沉淀收率的影響
pH值和溫度對沉降收率的影響(見圖7,圖8),結果表明:pH值在11.5左右,溫度在25℃左右,沉降收率分別達到最高。
沉降時間對收率的影響(見圖9),結果表明:沉降時間在1h左右,收率達到最高85%~86%。而在保護劑的作用下(見圖10),0.1%~0.2%的還原性保護劑可以和環境中的氧化性基團作用,提高活性短肽的惰性,收率提高到88%~89%。
3.2.3 不同條件對多粘菌素E濃縮液脫色處理效果的影響
超濾液在pH值為4.0時,不同活性炭量的脫色結果(見圖11),色素的去除率同活性炭量呈正相關,少量活性炭對色素的吸附效率較高,過量加入活性炭的色素吸附效率明顯下降;脫色時間的色素去除率的影響較小,但炭加入過多,脫色時間較長,對效價損失影響明顯,脫色時間控制在0.5h左右最適。
采用0.6%活性炭脫色,考察pH值對活性炭的脫色效果影響(見圖11)。結果表明:相對較高的pH有利于色素的去除,但效價損失率也較高。結果可見,pH值為4.0左右色素去除率較高,同時效價損失率明顯降低。
氧化劑脫色與活性炭的復合脫色作用結果(圖12),復合處理比活性炭單獨處理色素去除率提高15%左右,氧化劑與有機物活性基團的反應能力較強,極易對效價產生影響,使用量不宜過多。
不同活性炭量對復合脫色效果的影響(見圖13),結果表明,活性炭量對復合處理色素去除率影響較小,但對效價損失影響較大。
不同濃度濃縮液對復合處理的脫色影響(見圖14),結果表明,濃縮液效價在400~800萬單位之間,效價高低和脫色效果呈負相關。這說明高效價濃縮液粘度較大,脫色過程色素與活性炭的表面接觸幾率降低,同時多粘菌素E被活性炭吸附后,活性炭的吸附能力進一步降低。
3.3 工藝穩定性試驗
采用以上試驗最佳結果進行多批試驗,同時對脫色后濃縮液進行高溫噴干形成成品。對試驗各步收率進行統計以及成品各項指標結果(見表1,表2)。
連續進行多批工藝穩定性驗證,總收率收率和干粉指標都達到預期目標,工藝各階段質量控制穩定。
4 結論
(1)工藝最佳條件:超濾液90~95℃熱絮凝5~10min后,冷卻過濾,一次脫色加碳量0.1%、亞硫酸鹽0.5%~1.0%,沉淀條件pH值為11.0~12.5、15~25℃、靜置1h,濃縮液添加0.4%~0.8%活性炭脫色0.5~1h,最高收率達到90%以上。
(2)少量的亞硫酸鹽類保護劑和活性炭的復合處理效果明顯,但生產應用還有待進一步生產驗證。
(3)脫色后噴干成品各項指標達到EP標準,通過試驗連續驗證,該工藝流程簡單,完全可以達到生產要求。
參考文獻:
[1]顧覺奮,寇曉康,杜振寧,等.離子交換與樹脂吸附在制藥工業上的應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8.3
[2]楊亞勇,劉珍奇,蔣順進.超濾膜在多粘菌素E預處理中的應用[J].中國抗生素雜志,2001(4):244~245.
[3]邢維玲,周希貴,王賀祥,等.離子交換層析法提取黏桿菌素的研究[J].中國獸醫雜志,2002(11):44~46.
[4]佟斌,劉桂敏,吳兆亮,等.泡沫分離提取多粘菌素E的工藝研究[J].食品工業科技,2007,28(5):153~155
[5]孟杰,劉桂敏,趙艷麗,等.硫酸多黏菌素E水溶液的表面張力和泡沫性能的研究[J].中國抗生素雜志,2007,32(11):696~672.
[6]常曉菲,王宏,王靜.硫酸多粘菌素B提取工藝的研究進展[J].北方藥學,2011(10):13~14.
[7]馬衛明,佘銳萍,彭芳珍,等.肽類抗生素研究進展[J].中國獸醫雜志,2005,6(41):38~41.
[8]丁緒芹,張勁松,王福嶺.沉淀法分離硫酸粘桿菌素工藝研究[J].中國獸藥雜志,2013,47(6):27~30.
[9]解慶鎮,顧吉林.多粘菌素E的高效液相色譜測定[J].中國抗生素雜志,1988(13):36~40.
收稿日期:2019-10-09
基金項目:陜西省科技項目(編號:2018ZKC-173;2019-PT-15);渭南市科技局項目(編號:ZDYF-SFGG-17-ZSG)
作者簡介:馬文艷(1981-),女,碩士,主要從事應用微生物及生物醫藥方面的工作。
通訊作者:潘忠成(1974-),男,博士,主要從事應用微生物及生物醫藥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