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瑋
毋庸置疑,信息技術滲透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課堂所帶來的優勢無可比擬,能夠滿足學生個性學習需求,讓學生的學習空間和時間充足而豐富,學生主體性的彰顯更為突出,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思考探究能力具有助推作用。但是,凡事都有利與弊。信息技術充斥課堂,形成了教師、信息技術、學生的人機互動關系,且頻率較高,教師將一部分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學生面對的是手機、云平臺、計算機等,通過下載有關練習口語和聽力的“APP”關鍵,遷移拓展相關英語知識,提升英語聽說能力。
現實中,一些教師完全依靠信息技術,一堂課上,幾乎講不了幾句,動輒就是讓學生與信息技術做“親密接觸”。教師的主導地位缺失,師生之間的情感有了疏離,這對提高聽說教學課堂效果是不利的。盡管利用信息技術似乎就能完成一整套的訓練、檢測、模擬對話情境等,但是教師也要利用課堂教學來進一步檢驗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并就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一些細節中出現的錯誤明察秋毫,及時作出指導與糾正,否則,會讓學生游離于課堂之外而收效差強人意。而課后作業,也多是教師讓學生利用信息工具完成提交以及獲得點擊率。
在筆者看來,單純將信息技術工具運用滲透在教學中始終就是機械式的互動,學生觸碰到的只是“復讀機”一樣的硬殼,相互之間缺乏情感交流,而教學中的“人情味”還是來自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等的互動,當學生通過人機互動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和參與針對性聽說練習后,最終形成的學習成果要在實踐中具體應用,提高大學生聽說能力還需要在充滿情感共鳴的真實情境中展開“實戰”, 讓聽說教學更能夠“接地氣”,學生面臨的是富有生機的、動態的,需要集各種感官的功能齊動才能靈活完成,其融入其中調動思維與情感,直至經歷整個過程后的親身體驗后獲得感更為深刻,這也許是信息技術工具所給不了的。
2.1 將“情味”滲透到聽說教學的導入環節
進入到正式的聽說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聽說教學內容,結合語言功能的要求,以圖片的直觀展現,幫助學生復習和回顧先備知識,將關注點放在學生身上,增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搭建師生、生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平臺。學生之前已經借助信息技術工具對所學內容進行了預習,建立初步認知后必然產生一定的觀點,正是這一將學生情緒調動起來、將其觀點聚合到一起的交流氛圍,讓學生產生親近的感覺。同時,因學生講述自己已掌握的知識,從內心來說產生的是一種對語言習得運用的成就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激活思維靈感,暢所欲言,為新舊知識的有效銜接打好基礎,由此也順利引入了課堂話題。與此同時,在教師參與討論中,師生之間簡單的進行英語交流,學生傾聽教師的提示,教師認真聽取學生們的討論,氣氛融洽。從中,教師收集到了來自學生的各種問題以及困惑的信息,為針對性教學提供依據。
2.2 創設人機互動、生生互動情感相融合的語言輸入
進入到具體的教學環節,作為語言輸入的主環節,教師設計的教學過程所提供的語言輸入必然需要遠遠高于學生的已有水平,并且為學生展現充足且豐富的語言輸入。當然,這就需要借助信息技術,同步實現人機互動、生生互動等,把視頻“課本”作為學生認知的直觀視覺與聽覺的植入,借助視頻來完成對教學“語篇”的再現,學生觀看與聆聽中,結合語篇,觀察屏幕中人物的表情、動作,獨特的語言表達,聲音、語氣、語速等,由此,利用信息技術工具先建立學生與語篇的初始關系,為下一步的理解做好鋪墊。學生在觀看視頻中,內心因為其中人物事件而產生的情愫,這是情感的自然表達,為了不至于學生激活的熱情冷卻,教師需要盡快讓已有情感的學生強化和鞏固語言輸入。教師讓學生以扮演角色的形式,充分的體驗和感受、演繹視頻中的人物,深入其中,體會和實踐語言輸入。教師在評論中加入賞識語言,從而促使學生產生極大的學習熱情,釋放自我的最佳表現,自主挖掘學習潛能。針對學生的入情入境的表演,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與總結,圍繞教學重點內容積極探究語言的表達。從人機互動過渡到生生互動,從獲取情感信息到自發產生情感,讓課堂有了生命力,成功促進學生的語言輸入,也為下一步語言輸出做好了準備。
2.3 任務驅動,奏響師生共振的情感交響樂
為進一步促進學生的語言技能,教師為學生設計語言輸入與輸出的趣味性任務,則是課堂教學中的亮點,與人機互動不同,生生之間的互動更具有活力。盡管任務是要求學生直接參與其中來完成,教師似乎成為了“隱形人”,實際上,教師將要達成的教學目標以及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情感因子、實現語言輸入與輸出效果、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的愿望和期待滲透其中,教師的情感就體現在他的精心策劃上,體現在對學生認識水平以及聽說能力的關注上,從而設計貼近教材、貼近學生的任務來驅動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承擔了多種角色,除了語言輸入者外,還是準備者、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監控者。作為任務的具體實施者和踐行者,學生不僅要發揮好自我的獨立思考以及語言聽說能力,還需要與他人進行頻繁的對話,既要聽懂對方所說,又要利用一定的語法和結構表達清楚英語語言,雙方之間只有大量進行信息交流,實現語言輸入與輸出綜合環節的更迭,情感共融,才能完成教師教給他們的任務。教師精心設計的任務,具有規則性,即學生需要遵守的任務規則,全程交流不能用漢語。任務之后,組織小組就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紕漏以及交流障礙做一總結,對出現的典型錯誤與問題及時加以糾正。教師結合實際,搭建真實語境,考驗和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和語言運用技巧。整個課堂充滿學生的英語對話,內在情感的激發交融交匯,促使學生體驗、實踐、感悟以及提升語言能力,一曲合奏曲悅人耳目。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知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