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光路 解穎



摘? 要:為了探究在團體動力視閾下跑步運動對大學生自我和諧狀況的影響,該文采用實驗研究法、文獻資料法等方法,以40名自我和諧分數較低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對實驗組進行快樂跑步團體訓練,而對照組不做任何訓練,這樣進行對比研究后,得出了實驗組學生3個月后的自我和諧程度都顯著提高,且顯著高于對照組的學生,而對照組學生訓練前后差異并不顯著這樣的結論。
關鍵詞:團體動力? 跑步運動? 自我和諧? 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807.4?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1(b)-0083-03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大學生群體在思想道德觀念、心理行為方式等方面經受著巨大的沖擊[1],情緒困擾、心理問題的發生率居高不下,自殺、傷人等心理危機事件的發生率不斷增多。因此,相關部門和高校一直都在致力于探索新形勢下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同時,在當前的社會,隨著體育運動的普及且大眾化,運動對人們的影響越來越廣泛。而且,體育運動雖然是一種身體活動,但因為人在運動后會有一種暢快的感覺,這種體驗就可以引導人們在運動中將負面情緒宣泄掉,心理的負能量就不會淤積成心理問題。所以,運動是一個人調節心理的重要方式,是以謀求個體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2],也可以說是一種教育過程。而其中的跑步運動簡單方便,不受場地、器材和技巧的制約,隨時可行,是大學生比較常見的運動形式之一[3]。那么在組織學生跑步時加入團體心理訓練的元素,這可能對于情緒不穩定、有心理困擾等情況的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Rogers認為,一個人的自我和諧與否和這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4]。自我和諧是Rogers人格理論中重要的概念之一[5],是指自我內部的協調一致以及自我與經驗之間的協調[6]。自我和諧就是個體身與心的和諧,即個體生理和諧與心理和諧的統一。而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重要群體,他們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提高他們的自我和諧程度,可有助于增強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改善生活質量,促進身心的健康成長。
鑒于此,將跑步運動與團體心理訓練相結合,讓大學生在團體中愉快地進行跑步運動,并研究在此種方式對大學生自我和諧狀況的影響,從而得到科學實驗數據的有力支持,既能改變大學生在進行自我心理調適方面的思維圖式和應對方式,也能有效拓寬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1? 研究設計
1.1 研究對象與過程
第一步,隨機選取沈陽理工大學300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對所有被試進行了自我和諧測驗,然后選取測試結果中自我和諧總分數高于100分的40名學生,再將他們按照每組20人隨機分配到實驗組和對照組。
第二步,對實驗組進行實驗處理(即依照跑步運動與團體心理輔導相結合而設計的訓練方案進行3個月的快樂跑步團體訓練),對照組不做任何處理,然后,再對實驗組與對照組被試進行自我和諧后測。
第三步,通過實驗數據分析,驗證快樂跑步對大學生自我和諧影響的效果與合理性。
1.2 研究工具
自我和諧量表(SCCS):采用王登峰[7]編制的自我和諧量表。該量表能評定一個人是否存有維持自身各種自我知覺間的一致性、并且能使自我與經驗之間相協調的這樣的機能[8]。量表中包含自我與經驗不和諧(得分越高說明自我與經驗越不和諧)、自我靈活性(得分越高說明自我概念越靈活)、自我刻板性(得分越高反映出自我越刻板)3個分項,同質性信度分別為0.85、0.81、0.64。量表采用liker 5點法記分,計算分項得分時,將其包含的項目分數直接相加;在總分計算時,是將其中自我靈活性反向計分,再與其他兩項分數相加,總分越高自我和諧度越低,也就是越不和諧[9]。
1.3 統計處理
將經過自我和諧測量表進行篩選的測試數據以及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研究前后的所有數據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處理分析,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和配對樣本t檢驗。
2? 結果
2.1 實驗組和對照組大學生的同質性分析
為了檢查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同質性,將所測得的實驗組與對照組大學生自我和諧的前測結果進行比較,結果如表1所示。
測試結果表明,實驗組和對照組在自我和諧總分、自我與經驗不和諧、自我靈活性以及自我刻板性上均無顯著的差異,實驗組和對照組大學生的自我和諧程度是基本相當的,可以認為兩組大學生同質。因此,快樂跑步訓練結束后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自我和諧的測試,如果結果發生變化,就可以認為這種變化是由快樂跑步的干預造成的。
2.2 實驗組與對照組后測差異分析
為了檢測快樂跑步對于提高大學生成就動機的效果,本研究在實驗結束后再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了自我和諧量表的測試,然后對測試結果進行了分析,結果見表2。
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自我和諧總分、自我與經驗不和諧分數上有著非常顯著的差異(P<0.001),在自我靈活性上也存在顯著差異(P<0.05),這表明實驗組大學生比對照組大學生的自我和諧程度有了明顯提高,快樂跑步訓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3 實驗組、對照組前測與后測差異分析
將實驗組和對照組大學生自我和諧量表的前測分數與后測分數分別進行了配對樣本t檢驗,具體情況見表3、表4。
結果顯示,快樂跑步訓練后,實驗組自我和諧總分、自我與經驗不和諧分數的后測值顯著低于前測值(P<0.001),實驗組自我靈活性后測值顯著高于前測值(P<0.05);而對照組后測的自我和諧總分、自我與經驗不和諧分數、自我靈活性以及自我刻板性與前測結果比較均沒有顯著性的變化。
3? 討論
研究表明,經過快樂跑步團體訓練實驗干預后,大學生的自我和諧程度、自我靈活性得到了顯著的提高,自我與經驗不和諧程度有了明顯的降低。因此,此項研究可以得出的結論為快樂跑步團體訓練能有效提升大學生的自我和諧程度和自我靈活性,能有效降低大學生自我與經驗不和諧程度。而一個人的自我和諧就是身與心的和諧,是個體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表現。所以從上面得出的結論中我們也就可以說快樂跑步團體訓練能有效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這其中的機理首先可能是因為人的心理是腦的功能,腦又是人身體的一部分,這就可以說正常健康的身體是正常健康的心理的物質基礎。而堅持長期的快樂跑步運動能讓身體各機能系統進入積極活動狀態,各器官通過良好的血液循環獲得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10],從而有效促進人的整個身體的健康發展,這也就為人的心理正常、健康地發展打下了堅實良好的物質基礎。
同時,正常健康發展的身體中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最重要的是正常健康的大腦中樞神經系統。而快樂跑步是一項積極、主動的活動。在跑步時跑步者必須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還要有目的地知覺、記憶、思維和想象,而這些都需要大腦中樞神經系統來完成。因此,大學生每周參加4、5次這樣的快樂跑步訓練是能有效提高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的相互協調作用,改善自己的中樞神經系統的。這種改善進而又能促進感知能力的發展,增強思維想象的靈活性、協調性以及反應速度,有利于大學生自我和諧程度的提高。
而且,一般存在情緒抑郁、焦慮的人往往會伴隨一些不舒適的生理方面的癥狀。體育運動能直接有效地緩解和消除這些不良的生理癥狀,而生理上不良癥狀的緩解和消除又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和消除各類不良情緒[10],如焦慮、抑郁、緊張、憤怒、不安等。所以,體育運動可以作為一種發泄方式,能將各種不良情緒宣泄出去,從而增進心理健康[11]。因此,大學生經常參加快樂跑步運動能增強情緒的穩定性和調節能力,從而使心理得到平衡,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加生活興趣和活動精力。也能通過積極參與這種團體的快樂跑步消除大學生的自我懷疑、否定以及依賴等消極心理,提高自我認識的能力[12],不斷地完善自我。還能有效地消除心因性的睡眠飲食問題,進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另外,在快樂跑步團體訓練中增加了大學生之間接觸與合作的機會,也促進了相互之間的尊重與信任,使得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人際關系變得更加和諧[13]。而且,學生通過參加作為校園體育文化的一種重要形式的快樂跑步,能從多方面了解社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還能培養團結協作的能力和頑強拼搏的意志[14],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促進自我更加和諧地發展。
綜上所述,快樂跑步團體訓練干預可以通過提升人的身體健康水平、提高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的相互協調作用、緩解和消除各類不良情緒、培養團結協作的能力和頑強拼搏的意志等來促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高校要積極將跑步等體育運動與團體心理訓練相結合,組織學生以團體的形式開展跑步等體育運動,讓學生在團體的氛圍中進行身體鍛煉、情緒釋放和溝通交流,既能增強身體素質,鍛煉意志品質,也能調節不良情緒,加強人際溝通與協作,進而塑造優良的心理品質。
參考文獻
[1] 張強.當代大學生獲得感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8.
[2] 王瑩.“文化興體”戰略下吉林省群眾體育發展對策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5.
[3] 高勇.關于田徑運動價值的多視角分析[J].體育科技,2014,35(2):71-72.
[4] 王春娟,馮海英.從羅杰斯的自我和諧理論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維護[J].教育探索,2009(5):123-124.
[5] 葉靜,吳成軍,簡才永.高中生自我和諧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11,26(1):76-80.
[6] 李劍鋒.高校心理委員一般自我效能感與自我和諧[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8,26(4):633-636.
[7] 王登峰.自我和諧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4,2(1):19-22.
[8] 趙飛飛,石國興,張石磊.高中生自我和諧狀況與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18(1):56-58.
[9] 張欣藝,紀建茂.大學新生自我和諧與適應性關系:生命意義感的中介作用[J].濟寧醫學院學報,2019,42(1):60-63,67.
[10]余文斌.不同鍛煉方式對大學生自尊、焦慮和抑郁的影響[D].北京體育大學,2007.
[11]蘇鐵柱.運動行為干預對大學生負性情緒的調節與應用[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5,30(6):75-78.
[12]高勇.關于田徑運動價值的多視角分析[J].體育科技,2014,35(2):71-72.
[13]王豐彩,張涵勁.大學生身體鍛煉與自我和諧關系的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15,19(1):59-70.
[14]林依爽.自我和諧和社交焦慮對民辦高校大學生人際信任的影響[J].學理論,2011(30):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