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供稿
由上海市科協指導、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主辦的《群星閃耀·璀璨綻放——上海市科技精英評選30周年紀念專輯》新書首發儀式暨讀者見面會在2019上海書展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教授毛穎,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技能專家、技能大師王軍,以及上海大學無人艇工程研究院副院長謝少榮等科技精英代表圍繞“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主題,與現場讀者親切互動。上海市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陳麗出席活動并講話。
在上海科技發展基金會的支持下,上海市科技精英評選自1989年啟動以來,已走過了30年的歷程。在16屆上海市科技精英及提名獎得主中,已有67人當選為兩院院士。他們在科學前沿孜孜求索,在重大科技領域不斷突破,在創新創業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中屢立新功。
丁奎嶺表示,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是科技創新,對他來說,上海最有代表性的科學地標之一無疑是位于零陵路的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這不僅因為他擔任該所所長十年,更因為這里曾經成功合成人工牛胰島素和青蒿素。
毛穎認為上海最有代表性的科研場所是醫院。因為許多人都會來上海看病,像他這樣的醫生,一年要做五六千臺手術,而一個醫生如果一生做一兩萬臺手術,這個數量大概就可以達到國際領先了。這恰恰證明了上海醫學科研強勁的實力。毛穎強調,醫生在手術中的動作部分也靠神經反射,手中的動作程序化、熟而生巧,前提是經過了大量的實踐。醫學上同樣講究工匠精神。
被譽為“藍領科學家”的王軍心目中的上海科學地標,則是他手下的鋼鐵流水線。這條流水線上產出的鋼板占全國汽車鋼板總產量的一半,它是制造業的“糧食”。

謝少榮除了提到自己工作所在的上海大學,還提到了一個地方——上海科學會堂。她說,每次走進科學會堂,看到院士墻、科普窗、各種學術會議室,都會被其中蘊含的科學情懷所打動,她為上海有這樣一座充滿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科技工作者之家而感動。
“大國工匠”王軍的發言尤其引發現場聽眾的熱烈反響。作為一個一線工人,王軍目前已擁有200多項專利。他認為,藍領工人也要像科學家那樣去工作。一個技術工人不僅要懂技術,還要理解技術的原理,像科學家一樣去思考、去工作、去創新,這樣才能解決每個人身邊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他說:“科學是浩瀚的海洋,我們每個人對知識的了解可能連萬分之一都不到。只有當我們看到技術的方向,才能讓科學家的理論落地。現在熱門的AI等其實都是很小的工具,只有與我們人的理解相結合,才會得到普及應用。”當時在鋼卷上做標記全靠機器來做會影響工作進度,有一部分仍需要工人現場補。王軍看到女工們在很熱的天依然要靠近溫度很高的鋼卷去做這件事,覺得她們太辛苦,就想設計一個組合的噴印系統,只要走一個圓弧,就能把頂噴和側噴一起完成,還要設計一個三軸連動的機械臂。他花3個半月完成了這項工作,申請了5項專利。他在寶鋼這些年持續做了3件事,10多年前獲獎的技術,他也不斷地將它升級了好幾代。“如果我只是要專利,還可以有更多。但我們既要低頭干活,有深度,同時要抬頭看路,有方向。”王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