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馬樁石雕藝術屬于中國傳統石雕藝術中的一類,從表現題材及其功用上都有著獨特的意義。從雕塑的形象上來說,中國的石雕總的來說不及西方石雕那般來得真實,更能再現物象本身的造型結構。中國的石雕受中國繪畫的影響,將中國繪畫中的寫意精神融入了石雕之中,使石雕所表現的形象造型個性張揚,任意揮灑。西方雕塑更多地追求細膩寫實,注重在造型精準的基礎上表現物象的精神。而中國的石雕造型則是重在表現精神,有重神似、輕造型的特點。其中拴馬樁石雕藝術有著自己獨特的表現符號和相對自由的散漫情懷。這種民間的自由心態是藝術創作中不可或缺的思想元素,而這種思想元素與中國的水墨精神又有著既微妙又直接的聯系。
從審美特征上來看,拴馬樁藝術本身就是純粹的中國傳統藝術符號,將這種傳統符號特征與水墨相結合,進行另一個藝術語言的轉換與表現,這樣又加強并豐富了其審美的特征,還使得其藝術符號更加的鮮明。同時,對中國水墨造型語言也是一個全新的考驗與認知過程。

守望之十 136cm×34cm 紙本水墨 2018年

守望之九 136cm×34cm 紙本水墨 2018年
水墨隨著時代進程也在自我蛻變。在當下的生活中,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方式也同以往截然不同。我對拴馬樁藝術的關注及深入思考的過程,也讓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國民間傳統文化在當代語境中的微妙變化,這也是我萌生用中國傳統水墨語言去詮釋拴馬樁藝術的原因所在。這種題材在中國畫傳統題材中是全新的,在創作的過程中就會遇到很多藝術語言的表現問題,但是這些所謂的問題恰恰是我研究水墨表現語言的動力所在。這個時候就需要有勇氣去思考筆墨語言的重新組合,其實這才是藝術創作本身的魅力所在。
在造型方面來看,拴馬樁的造型基本來源于客觀生活。所以,它表現的是一個別具生活情趣、民俗色彩的世俗社會。其中一個可以經常看到的表現題材是獅子。石獅是中國官文化的代表性符號,也是祥瑞文化的特殊符號。這已經成為中華文化中精神崇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石雕的表現手法上,更注重夸張獅子頭部,意在營造一個視覺點,這是對形象精神特征的主觀強調。而雕刻的過程中也運用獨特的透視法則,更注意形而上的寫意精神。這也是前面所提到的,也正是這種雕刻過程中滲入的寫意精神,使得拴馬樁在進行水墨語言的轉換過程中有了更多的契合點。
造型上的這種寫意方式與中國繪畫線條的運用有著同樣的表現意味。中國繪畫中的線條在表現造型時就非常注重線本身的質量再現,這里面包含的并不僅僅是單純表象上的線條,它具有厚度、質感、濃淡、虛實等等一系列的微妙變化。而這些變化實際上都與物象造型的結構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系。線條與水墨塊面關系也在這個塑造的過程中同時進行,這種水墨的塑造與中國傳統美學體系中的“尚意”“任自然”是一脈相承的,這其實就是寫意精神。
這種“寫意”的思想在中國繪畫中起源也很早。南齊謝赫提出的“六法”中的“氣韻生動”實際上就是對寫意精神的充分體現,這其中就已經指出了繪畫貴在表現內在的神氣和韻味。拴馬樁的造型規律恰恰符合了這種重氣韻的表現手法,并且與水墨語言的表現規律相互呼應。這對以筆墨的藝術語言去表現拴馬樁有著積極的影響,從而也促使其表現的筆墨手法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筆墨表現規律。
中國水墨與拴馬樁藝術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藝術樣式,但將兩者相結合,從而形成以水墨為主要表現形式的藝術語言,這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與研究。民間藝術是一條歲月之河,這條河流奔騰不息,浪花無盡。
今天我們能嘗試用水墨與它們來對話,來咀嚼與品嘗這樣的藝術結合,這是發自內心對傳統繪畫、對民間藝術的尊敬與熱愛,也希望這種水墨語境中的拴馬樁藝術能夠進入城市的生活文明中,讓更多的人通過這種對藝術語言的探索去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中民間藝術的更多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