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安才
閑來無事,看點雜書,從《錢幣》書中發現一枚館藏古代貨幣銀鋌。此物長26.6厘米,寬7.5厘米,重2010克。上面有文字,正面刻字銘文直書“嶺南觀察使并判官建中二年二月停減課料銀五十兩官稱”,側面銘文“匠百忠”。
從以上文字分析,銀鋌出產地“嶺南”(現為廣東);“觀察使并判官”為負責上解銀鋌入庫官員職務;“建中二年二月”為入庫時間;“料銀”是指銀的成色或種類;“五十兩官稱”為官方法定重量;“匠百忠”是指負責鑄造此鋌工匠的名字;銘文中只有“建中”,“停減課”五字令人費解。建中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會停減課?是否發生過什么涉稅事件?為解開謎團,翻開有關史書才知道,建中為唐朝的年號,這枚古代銀鋌居然還承載著唐代一次重要的稅制改革信息。
唐朝大歷十四年(公元七七九年),上皇逝世,太子李適即皇帝位為德宗。當時朝廷財政收支困難,賑災,養兵,官俸等都需要錢,國庫空虛難以支付。唐德宗將分管人事和財稅的吏部尚書兼左仆射劉晏貶為忠州刺史,很想改革舊的財稅體制,缺乏合適人選。宰相常袞對改革有畏難情緒,遲遲不敢貿然行動。這是為什么呢?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為了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將全國田地平均分配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稅收體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的租庸調征收體制,稅的征收對象不是田畝而是人丁,也就是按戶簿籍,按丁收稅了。《新唐書.食貨志》記載為“租庸調制,以人丁為本”。
由于朝庭對官僚富戶的管理及對限制田地買賣逐年松懈,導致有錢有勢的人鉆稅制的空子,強占和兼并農戶的土地,迫使農戶逃亡或成為官僚富戶家的耕田種地的奴婢。“豪富兼并,貧者失業”,“天下戶口十亡八九”,而官僚富戶大多擁有良田百頃,美宅多處,避稅生財,坐享富貴;各地藩鎮官員擁兵自重“州縣為藩鎮所據,貢賦不入朝庭”,致使朝庭“府庫耗竭”。唐初建立的均田制經多年已逐漸瓦解,納稅人丁失業,以致稅源枯竭。

中書舍人崔祐甫向皇帝推薦楊炎為相,唐德宗頒旨“以道州司馬楊炎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史綱評要卷二三》有記載,楊炎這個道州閑職芝麻官一躍而為當朝宰相。建中元年(公元七八零年),剛上任的楊炎向皇上建議改革財稅體制,推行兩稅法,唐德宗準旨推行。稅制改革方案:取消租庸調制及各種雜稅;“以大歷十四年財政支出基數量出制入;只征戶稅和地稅,分夏、秋兩季征收。戶稅是依據每戶財產的多少按率征收貨幣或折算絹帛;地稅則是按每戶擁有田地畝數分優劣等級按率征收糧谷;無田地的商戶除按財產征收戶稅外,另按經營收入額征稅三十分之一(后改十分之一)”。推行兩稅法以后,當年查出應納稅的田地畝數和應納稅收入額成倍增加。
由于楊炎制訂和推行的兩稅法其稅收征收對象是家庭財產和應稅田地,觸及了官僚和富戶的既得利益,這時候朝中有些大臣的不滿情緒也在增加。荊南節度使庾準,上奏遂寧王朱泚,忠州刺史劉晏上書反對稅制改革。劉晏曾經擔任過吏部尚書兼左仆射多年,官吏多出晏門,官場上頗有聲望。當楊炎將他們的怨言上奏后,唐德宗下旨將劉晏賜死。朝庭很多大臣為劉晏鳴冤叫屈,地方官員也有人鬧事。魏博節度使田悅舉兵叛亂并引發“四鎮之亂”,唐德宗在派兵平叛的同時,為平息眾怨只得卸磨殺驢了。建中二年十月(公元七八零年),唐德宗下旨將推行兩稅法的楊炎賜死,同時頒旨“今后除兩稅外,輒率一錢,以枉法論”。《舊唐書卷一二》表明,楊炎以死謝天下,而兩稅法繼續推行并沿襲下來了。
課和稅的含意是相同的。“凡賦人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庸,三曰調,四曰課”。查閱史料證實,停減課銀鋌應是唐德宗稅制改革期間結算稅款于建中二年二月補繳的稅銀。推行兩稅法取消租庸調及各種雜稅,稅官對各種課稅的停征或減征都是要結算清理。可見,停征課銀鋌是唐代稅制改革中的產物,見證了當時推行兩稅法的血雨腥風及改革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