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曙申
12月31日是蔡英文設定的“反滲透法”草案在“立法院”過關之日,在臺灣政壇和民間對此存在巨大爭議的背景下,民進黨顯然是想利用“一黨獨大”優勢確保該法在“立法院”盡快通過。
所謂的“反滲透法”以大陸為敵對方,有關“滲透來源”的定義非常模糊,可能被執政者任意解釋和濫用,因此也被稱為是新版“戒嚴法”,“麥卡錫主義的幽靈在臺灣重現”。蔡英文和民進黨急迫完成“反滲透法”立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考慮:
首先,是為了沖高民進黨“大選”選情。蔡英文在施政不彰的局面下,一年來為保政權,將“抗中保臺”作為選舉主軸,民進黨全黨配合。“反滲透法”極力渲染“大陸威脅論”,有利于催出年輕選民的選票、凝聚綠營基本盤,拉抬蔡的得票率。此次選舉,民進黨“立委”席次與蔡英文選情息息相關,民進黨力推“反滲透法”也是為了沖高“立委”席次,謀求一黨席位繼續單獨過半。
其次,是為了對沖兩岸融合發展。在“陸強臺弱”大格局下,大陸牢牢掌握兩岸關系發展主導權,提出兩岸融合發展戰略,對臺灣社會影響力日益增大。近兩年來,大陸相繼出臺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和“26條”后,臺灣民眾在大陸學習、生活、創業、就業享受同等待遇,精準打擊蔡當局緊縮兩岸關系的政策。
蔡當局為降低對大陸經濟依賴、限制兩岸社會交流融合,以構建“安全防護網”為名推動“修法工程”,單方面設置兩岸交流障礙。在這一過程中,民進黨營造和渲染“綠色恐怖”社會氛圍,恐嚇島內友陸群體和“兩岸族”,制造寒蟬效應。
再次,是配合美國對華政策。由于華盛頓將中國視為經濟、政治和軍事上首要威脅,一些美國鷹派人士主張中美“脫鉤”。蔡當局從一開始便配合美國對華戰略競爭政策,迎合美方的“脫鉤論”,推動兩岸走向脫鉤。在完成所謂“國安五法”修法、阻絕未來兩岸政治協商談判之路后,臺當局又將“經濟脫鉤”“社會脫鉤”列入立法議程,通過“反滲透法”即是重要的一塊拼圖。
從影響面來看,直接受到“反滲透法”規制的對象包括在大陸的臺商、臺干、臺生和臺籍教師。這些“兩岸族”在經商、就學、就業等正常交流活動中難免與大陸黨政機構接觸,若返臺參與政治活動,比如支持特定政治人物或資助藍營政黨,均可能被民進黨當局界定為從事滲透活動,以“觸法”重罰。在島內主張兩岸統一的中華統一促進黨等統派組織和人士,可能被羅織戴上滲透臺灣的“罪名”,其未來活動將受到限制。島內政黨與大陸正常的黨際交流,也會因“反滲透法”的通過面臨更多的障礙。
對民進黨拿“反滲透法”破壞兩岸關系,大陸堅決反對,可以以更開放和包容的舉措,給予在大陸的臺灣同胞更大的發展空間,對沖蔡當局的限縮政策。大陸方面將推進與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島內各界交流對話,民進黨若將“反滲透法”作為黨爭政爭的工具,必會引發兩岸社會更大反彈,終將自食其果。▲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