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君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其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總的工作思路。
河南是傳統的農業大省,省內豐富多變的地形地貌特征、悠久的農耕文化傳統以及繁榮的商貿活動,形成了類型豐富、數量眾多的傳統村落。其中,農耕型傳統村落是河南省傳統村落最基本、最廣泛的一種類型。河南傳統村落所呈現的平面布局、空間形態以及院落形態較為豐富,一方面反映了村莊受地理環境的制約,另一方面反映了社會文化、歷史發展以及景觀上的差異和地域特點。村落的自然環境風光優美,民居宅舍與自然景觀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聚落環境,大部分民居建筑以磚結構、磚石結構為主,木石結構少見。建筑立面受門頭、窗框影響,其豐富程度也不同。目前河南鄉村建設在人居環境方面仍然面臨較多問題。如何提升鄉村環境建設質量,增添鄉村可持續發展動力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鄉村色彩、美學、“針灸式”改造、民宿四個方面著手,探討鄉村人居環境建設的路徑。
一、鄉村色彩風貌
人們通過視覺獲取信息的途徑主要是通過色彩,相較于形態而言色彩對人們的影響更直接。鄉村色彩包含了多種層次的視覺特征,記錄了村落形態的演變,是塑造村落形象的一種具體、可操作的物質環境。
(一)自然色彩風貌
村落的自然環境中,植被色彩景觀受四季景觀格調的變化而變化。農耕文化及功能屬性也決定了其植被色彩景觀主要以大面積的農田耕地為主,其次是山體,最后是綠植。整體基調色為綠色,其余分別為黃色、黃綠色、中綠色、灰綠色、黛青色等。
(二)建筑色彩風貌
村落的整體色彩在無彩色系、暖色系、冷色系區域均有分布,建筑色彩主要集中于無彩色系,輔色為紅色系和黃綠色系,農田和山林色彩集中于暖色系。民居建筑色彩與周邊環境融合度較高,建筑屋頂多表現為魚鱗狀,經風化后形成較統一的色彩。建筑正立面及山墻元素豐富。建筑立面因其結構不同,色彩組成具有一定的差異,其色相豐富程度受門、窗框、彩畫等顏色所影響。
(三)存在的問題
建筑屋頂防水改造后的材料與色彩,以及各個民居住宅在自家外立面改造中所使用的磚石、油漆、面磚均各不相同,局部甚至出現純度較高的色彩,使其在周邊環境中顯得突兀,導致這部分建筑風貌有違村落建筑整體風格。
民宿作為新型建筑,其色彩取灰白顏色,這與江浙地區的很多民居色彩接近,但是,民宿的色彩首先應由本地域色彩色譜提煉而來,其次,建筑使用的材料色彩如素混凝土、局部石材、傳統磚瓦等,也可以使民宿具有當地地域特色。
原生環境奠定了村落的基調,根據四季變化規律,村落一般呈現春黃、夏綠、秋紅、冬灰的色彩特征趨勢,喬木、灌木、草本、藤本種類較多,具備觀賞性的植物不多,或只以單株單棵出現,喬木長勢濃郁,低灌木及草本較雜亂,建筑群內部植物綠化較少。
(四)改造優化思路
村落整體色彩呈現以黃綠色自然環境為基底,凸顯暖灰色系的色彩風貌,這樣的色彩風貌是村落色彩基因的表達,展示著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當前色彩的違和具體表現為:一是新型材料的出現導致人工顏色比例不斷增大,村落色彩的原生態特性減弱;二是人們審美價值的變化與文化意識的欠缺使得傳統建筑逐漸被廢棄,常住人口較少,村落空房年久失修,墻體損壞嚴重,房前屋后及部分農田植被無人經營,景觀效果大打折扣。
按植物學分類法,將村落植物劃分為喬木、灌木、水生、草本植物、農作物等,根據植物類型、葉色、花色在四季的顯色和特點,對植物匯總后分析提煉出植物色彩圖譜。同理,將建筑材質分類,不同材質的色相分析提煉后可形成建筑色彩圖譜,圖譜對村莊色彩環境建設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首先,可以將村落與自然環境、農田景觀看作一個整體,保護山水要素,保護村落肌理。其次,對村落內部道路、建筑空間尺度、建筑界面、地面鋪裝及其他形成特色的色彩要素進行還原,修復修補建筑,規整院落風貌,增加鄉土樹種的配置比例,以形成整齊有序的色彩空間。
二、鄉村美學
(一)重構鄉村美學
鄉村的美體現在平凡的生活和田野景色里。鄉村營建應秉持著傳統的美學規范。現在很多鄉村建設存在千村一面的問題。美學的指導意義在于以長遠視角發展鄉村,在提高村民生活質量的同時提升人居環境的品質,使鄉村具有獨立的審美。
山川河流、植物、動物以及建成環境、田地、農莊、村鎮、橋梁都有其鄉村美學特征,歷史文化資源是美,建筑風格是美,鄉村元素是美,自然生態也是美。
鄉村的審美場地無處不在。對自然山水的審美是不分人群的,每個人天生都有親近自然之意。田園風光也是審美場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景觀變化無窮。生活場景更是審美場地,庭院門前菜圃、村民聊天、小孩嬉戲、家禽走動都是生動的美。可以說,鄉村美學來自于村民的生活實踐之上。
在打造建筑、景觀等物質傳播載體的同時,注重農村場所精神的重建是很有必要的。只談保護村落、強調鄉村藝術之美,不與時代接軌、不提升村民生活質量的鄉村美學是走不遠的;只站在旅游規劃的角度改變鄉村外形,以開發旅游景點為目的設計規劃,也是本末倒置的。
(二)美學視角優化思路
民居作為村落文化的容器,從外形到功能都要對外展示一個村落的文化。因此,在美學的指導下,可對傳統建筑進行保護、利用,比如可將部分房屋進行功能置換,形成村落中心;馬路邊的招呼站也可以做成一個集功能、文化與造型一體的設施景觀;年代久遠的大樹下可以擺放一些板凳供人們納涼;根據使用等級確定道路材質,使道路系統完善的同時地面景觀整潔美麗。
人口構成也是鄉村建設不能忽視的問題,甚至是應該首先考慮的問題。鄉村美與人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在建設美麗鄉村中村民參與感弱,那么村落就會缺少活力,不論是村民還是游客面對沒有生命力的鄉村,都會興味索然,這與美的定義是相矛盾的。因此,可以邀請村里的匠人參與舊屋改造,將傳統手藝傳承下去,也可以將村里的婦女集合起來,交給她們改造庭院的方法、植物搭配的手法,讓她們從改造自家庭院著手繼而帶動全村美化。
(三)鄉村人居環境空間規劃
一是鄉村人居環境空間規劃要注重其內在的聯系性,將無法適應整體規劃的局部障礙以及規劃中較為脆弱的位置找出來,并進行改善優化,將與其相關的鏈接關系進行規劃改造,推動鄉村人居環境空間規劃的合理化。二是在進行鄉村人居環境空間規劃中要尊重地方特色與文化。由于不同鄉村空間結構形式有所不同,因此在規劃中要充分尊重當地區域生態環境與人文風俗。基于當地鄉村地形地貌以及原有空間組織結構來開展鄉村形態改造。三是在鄉村人居環境空間規劃中要注重開放性,積極與外界事物進行溝通交流,調動鄉村居民主動自愿參與的積極性,從而實現鄉村人居環境空間規劃可持續發展。四是鄉村人居環境空間規劃中要注重全益性,在規劃過程中兼顧各種因素的利益,并非單獨強調系統內部某一要素。鄉村人居環境中不同要素都是平等的,不論是自然環境還是文化風俗都需要平等對待。
三、“針灸式”改造
廣義建筑學中提出了“城市針灸”的理論,就是小尺度漸進式的干涉,激發“穴位”的調節能力。這個理論可以用在鄉村人居環境建設中,范圍變成村域,改造方式由小及大、由點及面。每一個村莊都是獨一無二的,不適合大刀闊斧地建設改造,應該尊重文化脈絡,延續空間肌理,植入活力空間,塑造場所精神。比如中醫的經絡疏導,可以用于村莊的道路系統,評定各級道路構建的可能性,完善等級,按需求植入新的路網形式,強化道路空間界面,消除死角,將原來的盡端式道路優化為網狀或環狀交通結構。
鄉村的發展是緩慢的,再生思維要大于新建思維,很多時候觸媒的作用能夠激活或催化鄉村的發展。觸媒可能是地域文化、建筑、集會等,因此可以引導鄉村及周邊地區的改變,使村落在更新中進行良性的微循環。
四、民宿設計思路
很多鄉村都引進了民宿,新建或者將老房改造,但是民宿的規模要和村莊對應的項目資源掛鉤。民宿必須與當地的人文生態、農林漁牧生產活動產生聯系,這些是游客體驗當地風情的要素,否則無法稱之為民宿。
民宿的設計語言由材料與細節構成,最直觀的就是民宿的色彩、外立面以及環境景觀。民宿的建筑、室內、景觀設計要一體,要從游客體驗的角度出發,民宿的主題立意、語言風格、手法技術都要與其他地方不同,如此才能凸顯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
民宿的選址很重要,首先是因地制宜,符合村莊氣質要求;其次周邊道路環境、交通流線、地形條件、空間形態、樹木等都是設計的源泉。
入口開闊,便于識別,這是對客人歡迎的姿態;入口隱蔽,強調的是其獨特性,有深山尋幽之感,而停車方便與否是入口最關鍵一環,停車體驗需要精心打造。民宿盡量設計獨立的接待區域以及公共空間,如果僅僅增加客房數量,就會降低游客的舒適度和體驗感。民宿客房除了干凈整潔還要考慮窗外景觀和保暖隔音。環境景觀要不同于周邊自然環境,要有休息、停留和觀賞的場所,甚至需要兒童活動場地。可事先做一個民俗體驗的設計要點分析,從建筑設計、室內設計、景觀設計、營銷宣傳等方面尋找價值點。
鄉村人居環境的建設沒有固定的模式,考驗的是綜合能力。每個鄉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只有找到自身獨特的東西,才能打動人心,從某些微小的點開始啟動鄉村建設,明確定位,找準方向,是逐步實現整個鄉村人居環境建設的重要途徑。
【本文系河南省社會科學規劃決策咨詢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河南實現農村美對策研究”(2019JC1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