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馬如宇
摘 要:“絲路電商”是助推“一帶一路”建設全局化、規范化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新形勢下推動中國外貿增長的新動能。中國與沿線國家“絲路電商”建設具備現實基礎,也面臨一定挑戰,通過推進“三個著力”,努力實現“四個對接”,推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絲路電商”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一帶一路 ;絲路電商; 網上絲綢之路
“絲路電商”是支撐“一帶一路”倡議發展的優先方向,是助推“一帶一路”建設全局化、深入化、規范化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中國與沿線國家“絲路電商”建設的現實基礎
(一)國際貨物貿易快速發展,為“絲路電商”建設提供市場條件
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快速增長,為發展“絲路電商”提供了交易基礎和交易條件。中國與沿線國家總貿易規模由2011年8941.1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12678.0億美元,增長了41.8%,年均增長6.7%。其中,中國對沿線國家出口增長比較快,由2011年的4542.0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7047.3億美元,增長了55.2%,年均增長7.2%。2013-2018年中國與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總額年均增長4%,年均貿易額11375.9億美元,增長了21.8%。
(二)跨境電商規模迅速擴大,為“絲路電商”建設奠定貿易基礎
中國跨境電商務發展迅速,成為推動外貿增長新動能。2013-2018年中國跨境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由3.15萬億元人民幣增長到9億元人民幣,增長了1.86倍。中國出口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由2013年2.7萬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8年7.1萬億元人民幣,增長了1.62倍。出口業務以B2B業務為主,其市場交易規模由2013年的2.32萬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8年的5.7萬億元人民幣,增長了1.46倍,年均增速23.50%。中國進口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由2013年的0.45萬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18年的1.9萬億元人民幣,增長了3.22倍。
(三)國際投資合作持續深化,為“絲路電商”建設創造便利條件
中國與沿線國家投資合作穩步推進,促進了“絲路電商”的建設和發展。據商務部統計,2013-2018年中國企業對沿線國家直接投資超過900億美元,年均增長5.2%。中國在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超過6000億美元,年均增長11.9%。2018年中國企業對“一帶一路”沿線56個國家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56.4億美元,同比增長8.9%,占同期總額的13%;中國企業在沿線63個國家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893.3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52%。這些投資大大推動了“絲路電商”建設領域的深層次合作。
(四)電子商務合作逐步深入,為“絲路電商”建設創新合作機制
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多邊區域性信息通信技術合作機制持續深化,網上絲綢之路建設步伐逐步加快。2016年中國—東盟信息港與中國—阿拉伯國家網上絲綢之路建設啟動。在原有多邊合作框架下,中國簽署了《中阿衛星導航領域合作諒解備忘錄》、《共建東非信息通信基礎設施的合作諒解備忘錄》,深化合作機制,全面落實《2017-2021年深化中國-東盟面向共同發展的信息通信伙伴關系行動計劃》,推動經貿合作、文化交流、技術創新,發展全范圍數字化互聯網經濟。
(五)自貿區網絡建設深入推進,為“絲路電商”建設提供可行路徑
積極推動沿線國家自貿區建設與轉型升級,深化線下自貿區合作,為網上自貿區和“絲路電商”建設奠定堅實基礎。截至2019年1月,中國已簽署17個自貿協定,涉及2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沿線國家中與中國簽署自貿協定的有:格魯吉亞、新加坡、東盟、巴基斯坦、歐亞經濟聯盟、毛里求斯等。
在FTA框架下,努力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網上自貿區、國際服務貿易領域的合作,探討涵蓋知識產權、電子商務、競爭政策、透明度等與“絲路電商”建設相關的規則議題,為各國推進“一帶一路”、“絲路電商”建設提供可行路徑。
二、中國與沿線國家“絲路電商”建設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投資環境復雜,區域不穩定因素較多
“一帶一路”多為發展中經濟體,在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投資環境復雜,區域不穩定因素較多,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
政治環境方面,“一帶一路”途徑的“中亞、南亞、西亞、中亞”等地區,是“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集中地帶”,區域內恐怖主義、宗教極端勢力和分裂勢力是威脅地區安全的不穩定因素。政權更迭頻繁,恐怖事件頻發、社會動蕩對“絲路電商”建設的直接投資活動、基礎設施建設、公民人身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和危害。
經濟環境方面,沿線國家經濟發展差異較大,金融體系和國際體系尚未健全,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尚未確立。發展“絲路電商”所需要的發達電子通訊網絡、現代金融網絡、國際物流運輸基礎設施等建設嚴重落后。部分國家金融體系不穩定,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不夠,金融機構不完善,資本市場沒有完全放開,貨幣匯率波動大且不可自由兌換,投資企業往往要承擔較大的匯率波動風險。
法律環境方面,沿線國家法律大陸成文法系、英美普通法系、伊斯蘭法系并存,同時面臨著全球性法律、區域性法律、多邊條約、雙邊條約、國內法錯綜復雜的法律環境。發展“絲路電商”所需的透明、公正、公平、規范、完善的法律環境尚未形成。
(二)海外倉投入大,面臨的風險錯綜復雜
海外倉建設要符合東道國的法律法規體系、技術標準、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地理環境等。面對“一帶一路”區域的不穩定因素,建設海外倉會面臨誠信風險、庫存滯銷風險、清關風險、第三方物流服務體系不完善、物流服務專業性不夠、溝通環節信息不對稱、第三方海外倉公司運行不規范、海外倉本土化不充分等問題。有些海外倉建設無法為海外客戶提供及時、有效、可靠的客戶解決方案,特別是在跨境物流流程繁瑣復雜的情況下,“一站式”全面的配套服務難以提供、服務質量難以保證。在普惠貿易時代,廣大跨境電商企業一般以中小微外貿企業為主,這些企業因規模和實力有限、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弱,容易受到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一般在建設、經營海外倉方面難以承受。
(三)物流市場差異大,跨境物流協作體系未形成
其一,沿線各國整體物流運輸效率不高。“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物流運輸基礎設施差異較大,市場競爭機制發展階段不同,沿線國家干線統一、規范的國際運輸物流體系尚未形成。各國海關政策、清關效率、國際多式聯運操作標準、通關程序、運輸基礎設施等直接影響了沿線各國整體物流運輸效率。
“一帶一路”沿線64國平均物流時效為15天。沿線訂單量前20國家中,物流平均時長為17天。波蘭、俄羅斯、印度、土耳其、愛沙尼亞5個國家物流基礎設施薄弱,物流時效偏長為20天。
其二,中歐班列運行“通而不暢”。中歐班列是“絲路電商”貿易暢通的重要載體。盡管中歐班列已經實現常態化、規模化運行,但仍然出現線路重復、境外擁堵、運行速度不均衡、貨源不穩定、貨運市場不完善、聯動協調度低、地方競爭無序等問題,影響了中歐班列的可持續穩定發展。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鐵路軌矩標準不統一。“絲路電商”途徑的中國、中亞、獨聯體國家、歐洲大部分國家軌距標準不統一、寬軌與標準鐵軌之間相差85毫米,無法直接過境,吊運換軌既加大運輸成本又影響運輸效率和服務質量;二是線路運行缺少整體規劃。中歐班列主線過境地相對單一,部分運行線路同質化嚴重、價格惡性競爭、運力資源浪費,既加大運營成本又造成返程空載率高;三是貨運市場不規范。中歐班列的開通和運行,仍然以地方政府的行政力量推動為主,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統一經營的市場主體尚未構建,市場化運行機制尚未形成,影響了中歐班列高效運行與高質量發展。
其三,法律規則體系不統一,國際協調機制尚未形成。沿線國家法律規則體系供給不足、規則體系不健全和不統一已經成為制約“絲路電商”建設的重要因素。一是國際電子商務規則體系尚未形成。盡管中國已經與一些沿線國家簽署了電子商務國際合作備忘錄,但是覆蓋的國家有限、仍以框架協議為主,具體標準對接、優惠政策尚未落地;二是國際鐵路運輸規則不統一。歐亞大陸國家遵循的國際鐵路運輸規則主要分為《國際鐵路貨物運輸公約》和《國際鐵路貨物聯運》兩個體系,同時還要遵守各國的鐵路運輸規定,導致中歐班列出現通關程序復雜、通關手續繁多、通關效率低下、通關成本較高、運行不穩定、運行速度不通暢等現象;三是沿線國家間金融合作規則體系亟需構建。國際金融合作是暢通“絲路電商”貿易通道和促進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手段。“絲路電商”建設基礎設施融資缺口大、沿線國家金融體系不發達、金融機構不完善、調動金融資源和配置資源能力不足,國際金融安全網絡尚未形成、防范和抵御金融風險的能力有限、沿線國家間的持續穩定的金融合作機制尚未構建。
三、中國與沿線國家“絲路電商”建設的路徑選擇
(一)快速推進“三個著力”
首先,著力推進“跨境電商+海外倉”模式。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實際,分階段、分層次推進“跨境電商+海外倉”模式。針對廣大跨境電商企業的規模小、資金有限的特點,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大型物流公司和跨境電商平臺企業的作用,以區域劃分,以優勢出口產業為先導,由大型物流公司和跨境電商平臺企業牽頭建設,政府給予優惠政策支持,建設功能設施齊全的海外倉,租給中小微外貿企業使用。目前浙江省已經借助“跨境電商+公共海外倉”模式,突破了傳統的OEM貼牌加工模式,培育自主品牌,縮短流通環節,將外貿企業與終端客戶聯通,增加展示推廣、售后服務、海外維權等綜合服務,已經推動形成了外貿競爭新優勢。中國浙江省的“跨境電商+公共海外倉”模式可以在“絲路電商”沿線國家推廣。
在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相對發達的國家,構建智能化海外倉系統,充分利用數據資源和網絡資源調配庫存資源,實現無庫存積壓和零滯銷,降低海外倉運行成本,通過跨境電商物流信息平臺,全程追蹤和監控貨物的流通狀況,提高跨境電商協作物流體系的運行效率,推動海外倉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發展。
其次,著力推進全產業鏈跨境電商生態系統建設。將“全產業鏈+跨境電商”創造性有機結合,將沿線國家的跨境電商平臺相互融合、相互支撐,以產業發展為導向,遵循共同的契約精神,將價值鏈上高度相關的多個上下游“縱向”產業企業或緊密相聯“橫向”產業企業、各類服務商和用戶相互聚集,加強協作,形成合作共贏、共同推動外貿轉型升級的良性生態系統圈。生態圈的“四個體系”—核心交易體系、平臺支撐體系、技術服務體系和配套服務體系相互貫通,相互支撐、層層傳遞、相互促進。
核心交易體系是指在沿線國家從事跨境商品交易,是“絲路電商”建設的基礎,“絲路電商”大量的交易數據信息高效傳送至平臺支撐體系。平臺支撐體系主要涵蓋跨境電商通關服務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等;技術服務體系主要為核心交易層和平臺支撐層面提出相關技術服務,主要涵蓋大數據服務中心、平臺運營服務提供商、軟件服務提供商、云計算服務、營銷服務提供等。配套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在于線下自貿區建設,提供物流、金融、出口加工、保稅、海外倉、咨詢、技術服務等系統完善的配套服務。
阿里巴巴正在沿“絲路電商”逐步構建全產業鏈跨境電商生態系統,以覆蓋全球的電子商務為核心,覆蓋大數據云計算、物流運輸、金融服務、文娛等領域,成立阿里云、菜鳥物流、螞蟻金服等支撐共生企業,將不同產品的供應商、批發商、消費者吸引之中,相互支撐、合作共生,分散風險,形成穩固的生態圈。
再次,著力推進“一帶一路”數字經濟發展。基于沿線國家差異較大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條件,分階段、分層次開展國際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構建國際大數據經濟生態鏈。以中國為引領,推動云計算“走出去”,提供優質安全的數字技術服務,助力部分新興經濟體實現社會智能化、數字化、云化;對于網絡基礎條件較差的非洲國家,加大新興通信領域投入、海底光纜鋪設,促進寬帶深入化、均衡化發展,實現互聯互信。
以尊重各國網絡主權為基礎,全面布局網絡安全體系;以尊重東道國的法律為原則,開展優質安全數字技術領域合作;以互通有無、數據共享為原則,共同研發網絡數據安全創新技術;以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為原則,建立長期有效的網絡安全對話機制。以推動沿線國家數字經濟共同發展為宗旨,共享中國網絡安全、數字技術領域的中國解決方案,將中國目前已經形成的PC安全、移動安全與云安全全覆蓋的網絡安全產品矩陣,外溢到沿線國家,提供全方位的網絡安全保障。
(二)努力實現“四個對接”
第一,實現“絲路電商”沿線國家國際電商平臺對接。打造“絲路電商”沿線國家跨境電商國際合作平臺是構建“絲路電商”全產業鏈跨境電商生態系統圈的關鍵。在“網上絲綢之路”的推動下,全球最大電商平臺阿里巴巴積極布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與主要的跨境電商平臺企業合作,加快推進跨境電商業務。
阿里巴巴集團2012年與俄羅斯市場最大的支付平臺Qiwi wallet合作,2015年在俄羅斯設立分支機構,積極搭建海外新零售平臺,推進平臺品牌化和本地化。2016年控股跨境電商平臺Lazada,截至2019年3月,Lazada已成長為東南亞第一大電商平臺。2019年全資收購了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斯里蘭卡和尼泊爾五個國家的達拉茲集團。中國主流電商平臺以阿里巴巴為引領,帶動蘇寧海外購、京東全球購、天貓國際等電商平臺積極走出去,平臺之間合理競爭、錯位發展,培育數字生態,重塑海外電商平臺,為促進“絲路電商”建設全面布局。
第二, 實現“絲路電商”沿線國家國際規則對接。一是構建“開放、共享、公開、透明”的跨境電商國際規則體系。中國海關牽頭制定的《世界海關組織跨境電商標準框架》是世界海關跨境電商監管與服務的首個指導性文件。盡管沒有國際法的強制效力,通過廣泛征求意見,達成共識,不斷修訂完善,在沿線國家“絲路電商”建設中可以作為約定俗成的國際慣例。依托《跨境電商標準框架》,通過雙邊或多邊談判,與沿線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相對接、相融合,構建公平、公正、統一、規范的跨境電商國際規則體系,全力服務于一帶一路“絲路電商”建設。二是構建運輸標準統一、運輸規則一致、市場化運行規范的中歐班列國際鐵路運輸體系。將國際鐵路運輸標準建設納入到沿線國家雙邊自貿協定中,推動中國與“絲路電商”沿線國家共同完成歐亞鐵路規劃,從技術層面上統一鐵軌間距、場站布局、物流倉儲網絡等國際標準,聯合制定中歐班列運輸規則,賦予運單貨物所有權功能,共同推動中歐班列鐵路運單的法治化、國際化和標準化發展。三是構建開放、包容、共商、共享的沿線國家間金融合作規則體系。將金融領域的深層次合作和金融合作規則體系構建納入中國與沿線國家雙邊或者次區域自由協定和投資保護協定的范疇,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及加強金融領域全方位合作提供制度保障。有條件地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以中國人民銀行為核心構建國際金融安全網絡。鼓勵中國金融機構和企業“抱團”拓展國際化業務,共享利益、共擔風險,共同為“絲路電商”建設提供金融支持。
第三,實現“絲路電商”沿線國家跨境電商物流體系對接。通過“跨境電商+海外倉+中歐班列+國內保稅倉+配套服務”模式,布局沿線國家,形成高效的國際倉儲物流網絡。完善中歐班列總體布局,優化運營網絡,推動線路多元化,減少線路重復,合理配置運力資源,暢通貿易通道。鼓勵國內運營平臺公司并購、參股境外運營平臺公司,參與境外段的運營管理,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中歐班列境外段運營風險,提高運營效率。在重要內陸城市建設“樞紐節點”和在關鍵出境口岸“中歐班列集結中心”,以鄭州、西安等內陸樞紐節點城市為核心,構建多層次的境內通道網絡,整合運力資源;以黑龍江、新疆等集結中心為聚集點,整合貨物資源,避免無效博弈,提高談判的話語權,提高中歐班列運行的經濟效益。
第四,實現“絲路電商”沿線國家人才需求與供給對接。通過沿線國家積極探索多方協同育人機制,創新多方協同育人模式;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培養服務“絲路電商”建設的創新拔尖人才;推動教育國際化合作,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打造國際化人力資源服務平臺,實現沿線國家“絲路電商”人才需求與供給相對接,積極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