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



摘 要:新世紀后,中韓兩國電子技術發展不分仲伯,在電子產品的領域合作也越來越密切,這也使兩國在合作下增強了產業內的貿易水平,但由于政府和社會企業等因素對電子產業的影響,致使兩國電子產品互相間的發展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中國政府單方面對韓國企業實施貿易壁壘等不公正、不合理的手段。盡管兩國之間有過外交摩擦,但從貿易總量來看,電子產品所占的比例逐漸增加,在各自市場中的比重逐漸增大,各有特點和個性。探討中韓電子產品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決定因素,并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和對策,好好發揮自國個性,多保留自己的獨創性,以達到為中韓兩國可以更好的開展電子貿易關系和向更廣泛的層面合作謀求出路。
關鍵詞: 中韓貿易;電子產業;決定因素;貿易比重
韓國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有著先進的工業化體系和科研水平,其電子產品的輸出為國家GDP的創收貢獻較大。而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有著全球規模最大的產品加工廠和國民購買消費能力,據統計其市場規模多達5674億元,也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平板電腦市場。平板電腦的市場規模有371億元。因此,中國和韓國之間利用優勢互補原則,共同攜手合作,促進彼此的發展。本文立足于中韓兩國的電子產品雙邊貿易的現狀,針對貿易的發展速度、貿易逆差以及結構性等問題進行分析和討論,從而探索出一條更適合當前中韓兩國現狀的發展道路。
一、中韓電子產品貿易發展現狀
(一)電子產品貿易發展現狀
在中國還沒有入世之前,中國和韓國的合作增長速度較為緩慢,甚至一直到2009年兩國的合作程度也只是普通水平。但金融危機的爆發給兩國電子產品貿易帶來了極大的優勢,兩國電子產品貿易總額急劇上升,至2018年,兩國的貿易總額達到2686.4億美元,在短短幾年的時間內,中韓電子貿易的總額也達到1658.2億美元,其增長速度相比于這場金融風暴前的可以說是有了質的飛躍。在2008年世界金融風暴后,中韓貿易雖然在短期內出現低谷,但電子產品貿易在兩國雙邊貿易中仍占據重要地位。
從圖1的數據可以看出,中韓兩國在電子產品貿易的合作上一直保持著穩步上升的趨勢,兩國電子產品的流通也越來越頻繁,中國和韓國對對方電子產品的出口一直都呈積極信任的態度,所以電子產品的貿易額一直呈現上升趨勢。在2009年的金融海嘯中,雖然兩國的貿易總額有所降低,但并不影響兩個合作的良好氛圍,很快,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電子貿易就又走回了增長的軌道。總體來說,中韓兩國從占雙邊貿易市場的總額上來看,一直占據有利位置,呈現上升狀態,雖然韓國在2013年中有了一次小幅度動蕩,總額降低了100多億美元,但都不影響中韓兩國合作上的決心。中韓雙邊貿易的總額在2005年達到了1000億美元,其中,電子產品在其中的占比就有百分之三十左右,而再一個十年的跨越,至2018年,中韓雙邊貿易總額達到2686.42億美元,而電子產品雙邊貿易始終保持穩定增長態勢,進出口占比61.73%。由此可見,中韓兩國的電子貿易合作的發展趨勢也是一片光明。
(二)電子產品結構發展現狀
從中韓雙邊電子產品貿易結構來看,韓國自中國結構的電子產品主要以電話機、無線電電話、和電信設備等零部件為主;而中國自韓國進口的電子產品雖然類型相同,但卻以最終產品為主。
由圖2可以看出,廣播影視類和通信設備類始終是中國進口韓國電子產品的主要部分,其所占比重處于穩定增加狀態,保持著較高的占比。自2010年開始,消費類電子產品的進口則出現較大幅度的增長勢頭,而其余三類電子產品所占比重則相對穩定。同時,隨著中國電子產業的發展,國產電子產品的比較優勢快速提高,中韓之間的電子產品貿易規模不斷提高,而消費類、計算機類等電子產品的貿易比重上升勢頭顯著。由此可見,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國內消費者對電子產品的消費需求越發明確。
由圖3可以看出,中國電子產品出口韓國的貿易總額總體呈增長態勢,消費類電子產品在其中占比較高,而廣播影視類及計算機類位居其后。2005-2018年間,通信設備類產品所占貿易比重從7.5%提升到15.1%;消費類和計算機類的貿易比重增速接近,各自占有超過20%的比例;雷達類及電氣元器件類的貿易比例也有著顯著提升,平均保持著10%左右的貿易比重。在總體保持增長的態勢下,部分類別的產品雖出現少許波動,但電子產品出口類別增多,這顯示出我國電子產業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逐漸受到韓國消費者對電子產品的需求,而中韓電子貿易關系也越發聯系緊密,這也有力鞏固了中國位居韓國貿易伙伴國首位的地位。
二、中韓電子產品貿易合作障礙
(一)貿易逆差嚴重
因為兩國政策不同的原因,中韓的電子產品貿易發展有了很大的貿易差,從狀態上看,貿易差較為嚴重,其中貿易差主要是表現在中國,從2005年起,中國的貿易差就開始凸顯了出來,貿易逆差在短短十年里面,從161.94億美元一路飆漲到了344.82億美元。中國在與韓國的合作中,貿易逆差一直在不斷增長,從趨勢來看也沒有也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2013年是韓國對中國電子產品貿易順差最大的一年,歷史峰值達到403.77億美元。韓國對中國貿易順差的不斷擴大使得兩邊貿易摩擦和爭端也日益加深,從目前來說,中國對韓國電子產品貿易中始終處于貿易逆差的狀態,很大原因是因為韓國政府堅持這較強的貿易保護所造成的。
(二) 配額外關稅過高
中國與韓國在產業結構上基本相同,但從國際市場目前的一個發展形勢來說,中國還是很有優勢的,在國際競爭力上的不斷加強使得中國企業在跨入韓國市場的時候受到了阻力,韓國開啟了對中國產品嚴格的限制和考核,韓國提高了稅法制度內容,就是最明顯的保護韓國的貿易形勢。在過往的幾年里面,韓國在對外貿易發展的進口關稅率一般都把控在10%,但是從最近的韓國現行關稅制來看,里面的緊急關稅、補償性關稅和報復關稅等幾個關稅制度都表現出了韓國對貿易上的保護性。當然,這些關稅也是需要根據韓國產品在進出口時的情況來征收的,比如,在韓國國內競爭力比較差的商品導致了韓國進口此類產品數量增加,那么對這種情況將征收調節關稅,這個關稅是韓國認為大量進口此類商品將會引發市場混亂。另外一面,部分商品在關稅配額的制度中的配額關稅也非常高,撇開韓國中國的稅收制度來說,韓國對中國的部分電子產品也征收了配額外的關稅,在基本關稅的前提下加征200%以內的調節關稅。同時,由于配額管理方面的法律缺乏足夠的透明度,給中國的電子產品出口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和阻力。
(三)技術性貿易壁壘嚴苛
隨著中國科技實力的崛起,兩國的貿易結構開始發生明顯的變化,較之上世紀的中國,中國已經開始從簡單勞動力初級加工市場轉變為產品自主研發創新型國家。這對資本輸出與產品輸出的韓國電子產業來說,是巨大的威脅與挑戰。以韓國的龍頭企業三星電子有限公司來說,十年前,韓國的三星牌手機和電腦充斥在中國的電子產品市場中,并長期占有較大市場份額。2009年的金融危機給韓國經濟造成巨大的沖擊,而隨著中興和華為等中國產品牌市場份額的增加,以及對海外市場的擴張,使得韓國品牌逐漸退出了中國市場。在這種形勢下,韓國以關稅壁壘、配額制度、許可證制度為代表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日益增強,使得中國電子產品出口韓國遭遇嚴苛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使其對韓國的出口規模受到較大程度的抑制。
(四)中國電子產業發展水平有待提高
從數據來看,2012年中國就實現了銷售84619億元的目標,其增幅超過百分之十,有規模的電子制造的企業也同比增長了12.1%,增速高過工業發展,在中國的經濟體系中,電子制造業顯然是目前的主流,支撐了中國國民經濟,中國光在手機,電視電腦的出售中就占了世界的50%,依然坐在第一把交椅。但不管在技術上,產業規模和市場份額上,中國的電子產業還是落后于韓國的電子產業,這是因為中國在技術的研發和創新上沒有投入過多的精力,中國的本土企業在將技術引進以后,就直接投入運轉,只為短期的利益所服務,這就導致這個過程沒有借鑒后創新的機會。反過來看一下韓國的電子產業,韓國政府對于中國的企業扶持一直都是力度很大的,不僅鼓勵企業能在全球申請專利,更是多種政策鼓勵,三星集團每年申請專利1000件,基本都是在中國申請的,而且都是以發明為主。而中國的電子產品雖然規模較大,但技術性不強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中國出口的電子產品都是流水線進行加工的產品,沒有自己的品牌和自己研發的動力,且中國的產業兩頭在外,生產成本高,利潤低,所需要的材料和市場也都幾乎在別的國家,這就導致國內的電子產業在價格從上沒有控制力。
三、對策與建議
(一)加強法制建設,為電子產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
在電子產業的市場中,各國企業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對電子產品的革新換代的速度有著相當高的要求。因此產權保護法在電子產業中顯得格外重要,一旦新制研發的產品被不法商家所仿制,然后以更低的價格推向市場,就會嚴重擾亂市場價格,極不利于企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兩國合作的重要基礎,就是必須杜絕近些年來偶有發生的盜版侵權現象,兩國政府應當制定一個共同標準,打擊不法之徒,還電子產業一片明朗的藍天。另一方面,為了解決雙方在電子產品貿易摩擦,除了需要建立更為完善的相關法律之外,還需要構建出更多更深層次的合作機制。歷史的潮流一定是向合作共贏的命題前行,所以中韓兩國的貿易總額在近年來迅速猛增的大背景下,需要兩國共同制定出更為規范的政策來應對跨國投資。從中國現在的電子產業發展軌跡來分析,國家層面上對電子產業的扶持力度還不夠強,或許是出于電子企業生命周期短,放貸風險高的因素考慮,一直以來國家對電子產業的稅負沒有根本性的放松,尤其國內中小型電子企業的融資渠道少,公司運營成本高等致命特點一直沒有得到較好解決。因此,國家應該積極干預電子產業的稅收問題,分企業級別,地區差異等特點制定出一套更為科學的管理條令。做出一大批在未來十年或是二十年能夠引領世界潮流的品牌。
(二)加強引資力度,吸引韓資對華電子產業投資
長期以來,中國同發達國家的貿易過程,總是伴隨不平等條約進行的,比如在中國的Iphone市場中,在深圳的科技公司只不過是負責蘋果在華業務的最后一道拼裝流程。一部新手機賣給國人,基本上利潤都是被美國所賺走,中國企業所得只不過是利潤的一小部分。由此可見,中國同韓國的貿易不論是在產品競爭力上,還是利潤所得中都居于一個絕對壟斷的地位,因此中國貿易逆差不可謂不嚴重。如果想從根源性切斷這種不合理貿易,中國首先要加強現代化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促進電子產業信息的高效流通;其次,要健全法律法規建設,為韓資企業在華投資提供法律保障,實現電子消費市場有序競爭,從而吸引更多韓資企業來華投資。
(三)加強電子產業結構調整,實施集群化發展戰略
因為每個國家在經濟發展上的水平都各不相同,其經濟產業的結構和國家的市場規模不盡相同,所以電子產業集群化的發展歷程也是針對每個國家的實際情況來劃分實施的標準,比如美國,硅谷是美國科技研發的中心,有著世界上最為先進和龐大的產業群,有著世界上最為雄厚的資金和經營隊伍。因此,在硅谷所采用的是鏈條式集群模式,而日本就利用這種模式來發展,由于日本地窄人多,無法吸納世界各地人民來日本從事電子研發工作,只能依靠中國的資金優勢和現代化體系優勢,所以以這類國家為代表的日本往往更多采用的是驅動型集群研發,韓國和中國一直都是密切的貿易往來,但韓國所采用的是以政府為主導的模式,而印度采用的則是重點擴散的模式,雖然電子產業的集群模式在各個國家的模式都各不相同,但其核心都是以電子產品的生產和研發為主的,根據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中國國情來看,對中國模式發展最有幫助的就是韓國和印度,如果能將兩國的模式相結合并投入使用,能很大程度推動中國的電子產業集群發展。因為韓國和中國的文化傳統較為相近,政府主導的方式同樣適用于中國,另外一方面來說,中國和印度都屬于新興產業發展中的國家,中國可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集群作為電子產業集群的依托,結合產業優勢和成本消耗等,再在這個地方投入更多的技術支持,加強政協引導,建立產業之間的網絡體系,這樣可以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更能協調好分工,而這幾個地方都能作為地區中心,從中心向四周輻射至全中國,帶動周邊產業集群共同發展,建立起一個電子產業的規模經濟,這個過程需要盡量避免產業結構同化所帶來的惡性競爭問題。
(四) 完善雙邊合作機制,促進中韓企業深入合作
雖然中國與韓國地理位置相鄰,文化相近,歷史傳承相連。但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導致中韓兩國在開展友好貿易的過程,會被第三方國際勢力所干涉甚至左右進程。這無疑嚴重影響了兩國人民期待和平互惠的美好愿景。因此,兩國政府應該緊緊把握好簽訂FTA協議的有利趨勢,抓緊時間加強兩國建設電子產業貿易合作的對話機制。利用好中國在第三方國際的公信力,團結韓國企業,建立一批優質的聯合產業,將中韓兩國所研發的產品推向亞非拉各國,從而謀得更多利益,雙方合作共贏,共同為世界經濟發展貢獻一份力量。此外,中韓兩國合作對話機制應當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建立起自國家層面至民間社團來往的溝通渠道,加強國際社會對兩國貿易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