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華健 編輯/一帆
前些天,在朋友圈流轉著這么一個段子。說是某人在知乎上提問“如何能吵贏律師”,有一條高贊回答是“哪個律師那么傻,免費跟你吵架?”想想也是,做律師那么忙,誰會閑著沒事,跟你吵架。面對普通人,如果不付費,律師大概是不屑于跟人吵的。
但在律師群內部,因相互不付錢,一旦爭吵起來,卻也可以是歡欣鼓舞、別開生面的。筆者所在的一個微信群,里面一百多號律師,該群平時用于發布一些公益值班通知及提醒事項,很少有其他言語內容的表達。不曾想,因某日早上的一條征婚消息,引發了第一次群內大討論,且個別律師言辭激烈、情緒難平,是為一條征婚廣告引發的“血案”。
律師A(男):[文件: 征婚] 內容是幫一個親屬征婚。某女士,1984年生,法學專業,認識幾十年了,感覺人挺好……
律師B(女):這個群還征婚?
律師A(男):這也是為人民服務。
律師B(女):這個群要是征婚都做,也太無聊了吧。明明是工作群。莫名其妙!
律師C(女):亂七八糟的東西越來越多,這是個工作群!
律師A(男):群主大概可以刪掉。
律師D(男):@律師A 和本群信訪無關的還是不發為好。
律師A(男):想撤回來,撤不回來了。致歉……(一萬個)!
律師E(女):沒事的,下次就知道了,你也是熱心幫忙大齡剩女的婚姻問題,大家都能理解。
律師D(男):@律師A 理解!
律師F(男):那么嚴肅的工作聯系群,偶爾有一些不同格調的話題介入,是不是也能提高很多生趣,本就那么累了,讓大家活潑一些,只要不要太頻繁,我看也挺好。
律師B(女):如果這不是單純的工作群,麻煩群主把我踢出去吧,沒有提醒我也從來沒有遲到缺勤過。謝謝!沒有看到過這么工作生活不分的偽工作群。
律師G(男):這個沖突并不大,且一方已表達了歉意,實在是沒有三不罷四不休的理由了。講啥“偽工作群”言過了!
律師B(女):工作群就工作群,單純一點。不是工作群,我不需要在這個群里。各人有自己的朋友圈、朋友群,分清楚一點。
律師D(男):@律師G 對,人家律師A都一萬個致歉了,不必如此了。
律師G(男):然也。


律師H(男):眼睛里不小心吹進一粒沙子,吹掉不就完事了。難道因為有沙子進了,眼睛就不是眼睛了。同理,工作群里偶爾有些其他類型的消息,如果不太適當,提醒下次不要再發就是了,本就無傷大雅,何必如此,生活與工作本就無法完全分的清。
……
律師G(男):這位女律師(律師B)退群了。大家可能有所疏忽了,有啥話觸及到她什么了……建議:各自檢討一下自己的律師語言藝術。
律師H(男):嗯,檢討檢討。
律師G(男):剛才參與“征婚啟事”評說的8位律師,6位是男律師,2位是女律師(含這位退群律師)。
律師E(女) :參與討論的女律師表示會在單位面壁思過。
律師F(男):錯在哪里呢?
律師G(男):@律師F 你是明知故問,還是閱人少呢?
律師I(女):為了這點小小風波指責本群是“偽工作群”并退群,是否有失XX接待律師的水準和風度了啊?
律師J(女):無語,想到“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律師K(女):有點偏激了。
律師C(女) :反對公器私用,表示一個態度,是偏激嗎?退群也是表示一個態度。
律師K(女):表達意見,別人也接受了,還需要揪著一直提起嘛? 表達的方式有急也有緩。
律師C(女) :各位反躬自問,各自的表態有無失之寬容之處。
律師L(女):包羅萬象,海納百川。
律師M(女):“不忘初心”,事情的起因是征婚是否該不該在工作群中發布的問題。每個律師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大家不是針對這個問題評判,而是轉而批評反對意見的律師去面壁思過,我也沒搞清楚她有什么錯,就因為態度決絕了嗎?態度沒有對錯,發布不該發布的倒是應該搞清楚。
律師G(男):@律師M 建議你看懂全程后再評說,好嗎?其實大家都認為在本群發征婚啟事不妥,發布者也認錯道歉了,這個小沖突理應平息了。可是那位女律師為什么還會情緒特別激烈地退群了呢?這就是大家所疏忽掉的個別原因了。你不妨仔細閱一閱,做律師職業閱人是基本功夫么?
律師M(女):這位律師G還真的是杠精,我已經看過整個過程才發表評論的,那位女律師退群是其自己的選擇,或者她覺得和你說話不在一個跑道上,你不是也揪著不放嗎?這件事我不想和你辯論了,到此為止吧,這是工作群,不要影響大家的工作。如果你還有什么想辯論的,可以私下@我,不好意思,打擾大家了。
律師J(女):一個這么小的事引發律師大討論……是挺好笑的。
律師G(男):@律師M 我已可以確定你至此還沒看懂該退群事情和聽懂我話中的意思。實在不好意思了。建議你以后要杜絕庸俗的口語,若在法庭上露出來此等語言,會被法官訓斥的。
律師M(女):這位律師G還真的不屈不撓,揪著不放哈。
律師G(男):[微笑]
中午跟同事聊起這件事,覺得為這么一件小事,竟然有一群律師參與討論,也是蠻搞笑的。后來,我們又把聊天記錄仔細瀏覽了一遍,卻又認為似乎也挺有意思,于是便有了下面的細究分析。
“律師F說:那么嚴肅的工作聯系群,偶爾有一些不同格調的話題介入……我看也挺好。”在此之前,大家發的消息都還算正常。關鍵的節點出現在律師B說了一句:“如果這不是單純的工作群,麻煩群主把我踢出去吧……沒有看到過這么工作生活不分的偽工作群。”顯然她的語言表達有些過激,律師G看不下去了,發言道:“這個沖突并不大,且一方已表達了歉意,實在是沒有三不罷四不休的理由了。講啥‘偽工作群’言過了!”律師B接著說:“工作群就工作群,單純一點。不是工作群,我不需要在這個群里……”此言一出,有點惹惱了其他人,接著另外兩名律師,態度鮮明地參與論戰。律師D說:”人家律師A都一萬個致歉了,不必如此了。”律師H說:“眼睛里不小心吹進一粒沙子,吹掉不就完事了……生活與工作本就無法完全分的清。”
然后,律師B自行退群了。
律師G在發現律師B退群后,作了個小結:講到大家可能有所疏忽了,有啥話觸及到她什么了…… 建議:各自檢討一下自己的語言藝術。同時,他還注意到前述參與討論人員的性別情況(參與評說的6位是男律師,2位是女律師)。估計是想提醒一下,男律師們考慮問題可能不太細致,言辭有些疏忽或激烈了。接著,律師H表示:嗯,檢討檢討。并發了個閉嘴的表情,怪自己話多了。律師E(女)也自我調侃,表示會在單位面壁思過。
后來新加入討論的三名女律師,都作了部分支持律師G前述發言的表態,但沒有責備男律師言辭激烈的意思。律師I:為了這點小小風波指責本群是“偽工作群”并退群,是否有失XX接待律師的水準和風度了啊。律師J:無語,想到“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律師K:有點偏激了。
可見,此時律師G的善意表達似乎有點過了,所以,后續才會被懟“杠精”。
本以為話題就此結束,但律師C與M的發言,再燃戰火。
律師C:反對公器私用,表示一個態度,是偏激嗎?退群也是表示一個態度。
律師M:事情的起因是征婚該不該在工作群中發布的問題,每個律師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大家不是針對這個問題評判,而是轉而批評反對意見的律師去面壁思過,我也沒搞清楚她有什么錯,就因為態度決絕了嗎?態度沒有對錯,發布不該發布的倒是應該搞清楚。
接著律師G發言:建議你看懂全程后再評說,好嗎?然后,這次爭論就轉化為他們倆個人的對決了。律師G與律師M,一個說對方杠精,一個反駁對方這樣說話會被法官訓斥的。最后,可能想來也沒什么意思,爭來爭去浪費挺多時間,最后以律師G一個[微笑]的表情結束了爭戰。
簡單小計:參與發言合計13人,爭論雙方態勢對比10∶3。
前例微信群總人數104人,發言表態參與論戰的13人。似乎每位發言者的表述內容都有可能被其他人不認可,甚至遭受到言語攻擊。以此而言,是不是沉默就是最安全的方式呢?其實不然。以前述爭論為例,在律師A發送一條與工作群宗旨不太符合的消息時,倘若無人表示異議或反對,估計此后該類消息便會泛濫成災,結果就是大家都得默默忍受這類信息的干擾。
表達異議與觀點本身無可厚非,但用詞內容、語氣急緩及方式卻能直觀反映出表達者當時的心態。過于激烈的言詞及咄咄逼人的氣勢,不僅無法讓犯小錯的當事人坦然接受,甚至還可能引發其他旁觀者的反感和打抱不平。在前例中,律師GDH是在律師B的激烈言辭及多次重復發言情形下才參與爭論,本意也是尋求一種內在的平衡。然后,那位女律師果真退群了。
事實上,在當時那種情形下,除非不說話,只要有人表達了自己的傾向性觀點亦或只是勸解,在律師B退群后,都極大概率會被人指責,就像律師GH所扮演的角色那樣。雖然不少人對律師B的言辭不認同甚至有些反感,但如果大家都沉默,沒人站出來表達異議,那么律師群體的是非曲直觀及對公平正義價值的追求,便首先淹沒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了,又何談推動及維護法治的使命與信仰。
源于近期生活中的感觸,發現越來越少有人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立論了。因為無論你怎么說,似乎都有被別人攻擊和指責的風險。所以,大家就都沉默了,整個社會慢慢喪失活力。長此以往,其惡果是難以想象的。是故,筆者認為,對那些有勇氣和膽量明確表達自己意見的人要多一些鼓勵與寬容,少一些苛責與強求,但這個寬容須以情景偏差不大、言辭不過分激烈、心態積極和善為前提,否則便是引發新的不公。
一般人可能都覺得律師的思維與邏輯總是嚴密合縫、無懈可擊的,但事實上,拋開很多表面上的一、二、三及華麗辭藻的修飾,有些律師的想法與表述也是問題多多。所謂的“偽工作群”“杠精”“態度沒有對錯”等類型言語的表述,單看本身沒有什么問題,但放在特定情景及縱觀事件全過程,便能看出他們是在某些主觀偏見影響下的意念先定。此類律師或發言者總是習慣性地先用一個概念化的詞語去框定某些東西,然后以框定的概念模式進行邏輯推演,以此得出自認為及符合他們想法的正確結論,而不去考慮這樣做是否細致周全、是否合理恰當、是否慈善溫良。這本質上折射出的是個人內心的偏頗與嚴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都接觸過此類型的人,他們甚至會被貼上所謂“精英”的標簽。很多人初見友善知禮曬信仰、愛護動物裝溫良、似乎也很懂得關心身邊人,但細處之后卻是令人極恐極不安的。當他們褪去偽裝及變臉時,你是無法感知他們原本內在的善良與溫情的。在法學院時我們總被教導說,做為法律人,日后你肯定會遇到很多人,處理很多復雜的事情,但愿你始終保持悲憫的情懷,不喪失做人最起碼的謙虛、溫情與善良。
吳經熊先生在《正義之源泉》一書中有述:“完美的律師,如同完美的演說家一般,須使自己通過熟悉各種學問來完善與完成自身以盡責。他應探尋那些人類情感、欲望與熱情之源頭。他應在大自然中到處走走,且通過沉思、注視大自然之美、壯觀與諧和,來提升自己的思考力以融化自身之德。他當深省宗教之箴規,將其作為人類市民社會之唯一堅實基礎;且從它們中收集來的,不僅乃其職責更是其希望之所歸;這不僅僅是其之慰藉,而乃其之風紀與榮耀。”
繼續以前文爭論為例,幾乎所有人的發言與表態初衷都在追尋一種公平(不被干擾、扶弱抑強、勸紛止爭)。但事件的結果是律師B退群了,以此所引發的直接后果便是之后群里再通知消息,群主須單獨私發,增加了工作內容。事實上群主并未參與整個事件的任何發言討論,但卻是她最直接地承擔了后果。站在她的角度考慮,這公平嗎?“你們相互爭吵,我一言不發,卻要承擔大家爭吵所帶來的后果。”
再推而廣知,如以一個國家為例,決定戰爭、援助、債務減免等重大事項都是管理層的某些人的個人或小集體行為,而實際上卻是沒有任何發言權和從未表達過自己意見的普羅大眾去承擔所有后果,這樣對他們來說又有何公平可言。
是故,筆者認為一個社會最大的公平正義就是個人應當可以為他自己的選擇負責,即責任自負規則,而不是由他人替自己做決定。此為民主共和制度的核心與基礎內涵,反映在法律層面價值訴求,即自由。在學習法律之前,我們天真地認為法律所追求的最高價值當是公平正義,而在深徹地研習法律及經歷過各種復雜現實之后你便會發現,世人言稱的公平正義是無法直接感知和具體操作的,且世間也沒有絕對的公平,因你所在的立場與角度的不同,公平正義可能會有各種不同,甚至相互矛盾的解讀,而自由卻是可以直觀地體現。此時,方才真正的理解法律的價值位階排序,正如書中所言“自由>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