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玲 編輯/月兒
0—3歲
語言能力不夠,無法有效表達自己;
想做的不被允許,不明白為啥你們不讓我做這個;
沉浸于當下情境,比如該走不走、玩開心了不想回家;
各種恐懼、認生、不舒適、不適應……

3—4歲
秩序敏感期,什么事都要按我想象的那樣發生;
上幼兒園不適應,白天在幼兒園被約束感到壓力;
做事做不好沮喪;
要買東西不讓買,想吃什么不讓吃;
交往中的問題,搶玩具或被搶、打人或被打……
4—5歲
思維能力有限,凡事非黑即白,沒有中間地帶,因此愛比較、愛告狀、好勝、輸不起;
主動做事的欲望強,什么都想嘗試,常與外界要求沖突;
對自己能力高估,表現得“不虛心、不接受批評和指導、不認錯”……
5—6歲
愛說話,如果被安排整天上課,自然會被老師說不遵守紀律、總講話、不專注學習。當然這常常是因為他們沒運動夠,該玩的時間被要求安靜聽課。
有些孩子仍然愛發脾氣、愛抱怨,失敗或失望了難以承受……
6歲
這是個“小叛逆”階段,孩子渴望獨立與大人的要求有沖突……
生理“油罐”匱乏
餓、渴、累、困、身體不適。

心理“油罐”匱乏
家庭關系——家人間關系是否和諧?
家長的情緒——家長自己的情緒是飽滿的、有愛、有趣的狀態,還是匱乏、負值狀態?
溝通方式——與孩子是否有足夠的正面溝通?你常表達你對他的欣賞、喜愛、肯定嗎?仔細評估一下,你和他的溝通中,正面、負面各占多少?
過度保護、限制太多、監管過于細致,導致孩子感受不到掌控感,主動性被遏制。
過于嚴厲、要求太高,導致孩子常常達不到而沮喪,被批評,喪失信心。
家長太嚴肅、無趣,不會玩笑玩鬧,缺乏游戲力,積極情緒不足,孩子感到生活里沒有樂趣。
缺乏和同伴自由玩的機會。
生活環境單一——接觸的人少、外界刺激少、玩耍方式單一、戶外運動少、體能活動少、接觸大自然少。
陪伴質量不高——家長玩手機、心不在焉;家長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不能理解孩子的困境和需求。
每個幼兒都會哭鬧,但如果孩子總是哭鬧,那么,上面這些隱性原因,是家長應該反思的。有時你找不到他這次哭鬧的具體原因,那就不必太追究,或許有某個很微小的、他也表達不出來、你也發現不了的原因。這時,你去逐條改善上面這些,過一段再觀察,或許隨著孩子能力的提高,這些小問題就隨之消失了。
比如,你多帶孩子運動,多接觸大自然,飲食健康起居規律,孩子的身體日益強壯了,你會發現,不知不覺中,他發脾氣的次數也在減少。
0—3歲小幼兒
和孩子同步互動,高回應,建立安全的母嬰依戀關系。
創造安全的環境,滿足孩子自由探索的欲望。比如想玩水,抱到浴室或廚房,戴上防水罩衣,允許他玩。
教孩子表達和疏導情緒。和孩子約定幾個手勢,來表達特定感受。教他表達情緒的詞匯,練習使用。用圖片等物,幫他表達情緒。家長猜測,說出他的情緒,讓他點頭或搖頭。一起讀繪本。繪本里的情節常能幫孩子表達出他的處境和想法。用孩子的玩偶玩游戲,模擬各種情境,比如家長拿的玩偶發脾氣,孩子拿的玩偶來安撫它。
在孩子哭鬧時——不一定馬上說理或者共情,先轉移一下。比如把孩子抱開,換個環境、換個人陪他玩、換個活動。小幼兒的大腦發育程度決定他是活在當下的,環境改變了,他的情緒常常會隨著改變。
盡量用游戲、擬人的方式、故事,來和小幼兒溝通。這樣他才愿意聽,才能理解,也會記住。講道理和提要求時,語言一定要簡短、生動,一次不要超過兩三條。
3—6歲大幼兒
繼續教他識別和表達情緒。畫畫表達;用語言表達,教他表達情緒的詞語和句式,可以家長做示范;用天氣符號表達。在0到10之間,你現在的高興指數是幾?讀繪本和故事書,一起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家長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緒狀態,讓孩子學會表達,也讓他知道可以安全地描述情緒。
教他如何疏導情緒。打人、損壞東西是不允許的。可以跑一圈、畫畫、打靠墊、深呼吸、數數、自己在屋里冷靜一會;把一張廢紙撕碎;對著瓶里說話,然后把瓶里的水倒掉;用刷子刷浴缸;和家長玩枕頭大戰……
共情。從他的角度說出他的感受,說出你對他的理解。
思考法——問問題啟發他思考,當他開始思考,他就會從情緒中跳出來。
清醒法——孩子和大人都是,在發脾氣時,思維短路,陷入一個思路無法自拔,只看到自己的理由。家長給他說明全部情況,指出別人做了哪些,站在別人的角度,會有怎樣的感受,等等,幫他轉換思路,看到其他因素。
冷靜法——在他發脾氣大哭時,不要說教、教訓,因為——他聽不進,因為他此刻大腦被“情緒腦”劫持,不會思考、不會學會什么道理!對于小幼兒,你安靜地在旁邊陪伴,遞個毛巾擦眼淚。對于大幼兒,你可以走開一會,給他機會練習自己平復下來。
復盤——在孩子情緒平靜后,你要和他回顧一下,剛才發生了什么、為什么這樣。這時先要認真聽他講他的感受和理由,然后啟發他,明白你想讓他學會的道理。家長此時要明確說出道理和你的具體要求。
想辦法——分析后,請他說出,下次如何能避免這樣的事情,他可以怎樣做手勢提醒你,他需要你做什么能幫他,他在這種時候可以做什么來解決。這次如果有錯,他打算做點什么來補償。
結束——你要給這次事件收尾、了結,一事一議,恢復和孩子正常溝通。不要故意跟他賭氣很久,結果孩子都忘了,家長還在氣。不要想:“我生氣久一些,好讓他記住。”他是否能記住,和年齡很有關。
做孩子的情緒教練,不只是如何處理他的消極情緒,還包括平時的積極情緒積累。功夫都在詩外,在平時!
你自己保持好的情緒,要想帶好孩子,先把自己帶好。

我在微博上寫:“不知道有多少家長每天處于消沉狀態,就是:高興不起來,總是覺得煩,嘆氣,任何小事都會觸怒自己,看多數人和事都不順眼,一點意外和計劃的變動都會讓自己崩潰,中性的談話聽起來都像是對方找茬,說話總是帶刺,希望誰都別來煩自己……”有很多家長說:“這說的就是我!”
這種狀態下,不要想如何帶好孩子或做好任何事,先調整自己!你恢復了,跟孩自然互動就是對的。不恢復,只能給孩子負能量。多好的孩子,家長也能找茬罵他一頓。
這種狀態的原因可能有——身體不適、長期自控消耗能量、各種壓力、沒有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不能休息和娛樂等。
如何調整——意識到自己的狀態是第一步。然后放下其他事情,去做點自己想做的事;獨處;和朋友玩;吃點喜歡的食物;睡一覺;聽音樂、聽點溫柔的歌;健身運動;讀書;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慢慢補充心靈能量,恢復到正常值。
一起看相冊,回憶美好時光;在成長日記上記錄孩子的收獲和進步,拿出來一起看看;做個好事百寶箱,把好事寫下來,放在里面;分享有趣的資源;玩鬧、玩笑、玩樂;一起做點都很享受的事情,品嘗美食……這些積極情緒的積累,都好比是存款。存多了,遇到煩惱時可以支取,幫你們度過每一天。
學會管理情緒,這是我們和孩子重要的功課。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對我們的心理健康都有用,都必不可少。學會應對,我們才能做情緒的主人。
如果說,孩子的情緒是小天氣,我們家長的情緒就是大氣候。我們有責任給他提供一個穩定的情緒環境,這有利于他們更好地發展自己的情緒智力。我們像航母,給他在動蕩的大海上提供一塊平穩的起飛著陸空間。我們是容器和轉換器,讓他可以安全地哭、安全地試錯,逐漸學會與自己的情緒相處。當孩子的情緒能力很好地發展,他以后才能順利地學習和發展其他各種能力。
各位教練,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