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凌黎 王琳 編輯/長歌
“冬病夏治”是我國傳統醫學中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冬病是指在冬季易發病或易加重的疾病,而“冬病夏治”則是利用夏季陽氣旺盛、人體陽氣也達到高峰、肌膚腠理最易開泄的時機,采取傳統的中醫治療手段,如穴位敷貼、艾灸、燙熨治療、紅外線治療、耳穴等,通過調暢經絡氣血,振奮鼓舞陽氣,從而調整機體陰陽平衡,祛除寒濕、痰瘀等宿疾。
慢性腎臟病大多由于外邪侵襲或者內傷脾腎,導致體內水濕散布、氣化等功能障礙,水液浸淫而見腫滿、虛勞,水濕郁久而生濕熱,成為腎病發生發展、遷延反復的主要因素。
已經得了慢性腎臟病或者表現為腎虛的患者,時常伴有乏力體虛、腰酸腿軟、少尿浮腫、頭暈目眩、夜尿頻多、小便欠利、小腹墜脹、大便干結、納差惡心、骨節酸楚等癥狀。這類疾病病程長,遷延難愈,可誘發多種并發癥,甚至最終發展成為尿毒癥,給患者造成巨大的身體負擔和經濟負擔,甚至威脅生命。在夏季時節,合理使用中醫外治法,采用“扶陽祛邪、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助于治療慢性腎臟病。下面就介紹幾種在慢性腎臟病冬病夏治中常用的中醫外治方法。

將敷貼方劑糅合成藥丸,貼敷于特定穴位上,通過腧穴對藥物的直接吸收及穴位刺激激發經氣的間接作用達到治療目的。現代研究發現皮膚是天然透析膜,與腎臟功能相似,在排泄廢物和保持電解質與水的平衡上起著重要作用。穴位敷貼方法操作簡單,安全有效,作用持久。

隔物灸療法臨床應用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將純天然中藥材研末制藥餅,置于相關穴位上,上方施灸,起到疏通血脈、溫經止血、散寒止痛、通利三焦水道和扶正祛邪等療效。現代研究表明,艾灸可以促進巨噬細胞對細菌的殺死與清除,下調促炎細胞因子的表達量,進而減輕機體炎癥反應,通過溫熱刺激招募和刺激細胞,引起巨噬細胞依賴性的抗感染、抗炎作用。艾灸作用于經絡穴位能提高機體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加快血流速度,增加微循環灌注量。

燙熨是一種熱能療法,通過持久穩定的局部熱療,起到疏通經絡、破瘀散結、驅風散寒、消炎鎮痛、加速組織修復的作用。以燙熨貼敷于腎腧穴,直接輻射雙腎,溫助腎陽、激發腎氣,能很好改善腎虛患者腰間冷痛、腰膝酸軟、小腹墜脹、小便不利、夜尿清長等癥狀。
中醫認為“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腎開竅于耳”。現代醫學也認同五臟六腑、四肢軀干均在耳廓上有特定的反射區域。耳穴壓丸可通過刺激耳部穴位,起到疏通經絡、鎮靜止痛及調節植物神經功能的作用,可改善腎病患者失眠、心悸、夜尿頻多、高血壓、胃腸道反應、尿潴留等。
中醫定向透藥治療是在中醫定向透藥治療儀的導引下,將治病或鎮痛的藥物直接從皮膚定向送達組織病灶部位的療法,配合藥物與特定穴位幫助治療各類內科疾病,改善患者肌肉關節的僵硬、疼痛及神經感覺異常。
辨證施治,選擇恰當的冬病夏治外治方法,通過經絡穴位作用于體內,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后防復,為腎臟健康保駕護航。

耳穴壓丸

中醫定向透藥治療